向中国大地构造学派致敬

百科   2024-07-16 16:11   贵州  
向中国大地构造学派致敬
梁光河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大地构造学是地球科学的上层建筑宪法,是地质构造运动发展的规律性宏观描述。地质力学、断块构造说、地洼说、多旋回构造、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除此之外重力构造学派。因此可称为“中国六大地质构造学派”,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优点是针对性强,结合中国大陆地质构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是由重力构造发展出来开合构造给出了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笔者提出的新大陆漂移动力模式具有异曲同工的观点中国大地构造学派也有显著的缺陷,它们大多定性文字描述,缺少一个简单易懂的模式图,欠缺一个类似海底扩张和地幔对流的动力机制模式图更欠缺对于海洋地质的研究

1 李四光-地质力学 

20世纪40年代,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研究中国和东亚构造的基础上于创立了地质力学。主张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现象,研究地壳各部分构造形变的分布及其发生、发展过程,用来揭示不同构造形变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化对地球构造的形成起决定作用。当地球自转加快,地球表层就有由两极向赤道挤压的运动。同时,如果某些大陆部分粘在地幔上不大牢固,它们就会落后于地球自转速度增加的要求,或多或少地向西滑动。因此,地壳产生了纬向与经向水平错动,对地幔发生摩擦,起了好像自动刹车车阀作用。并做了大量模拟实验工作,地球仪模型包裹软泥,模仿地球旋转,观察地球表层的构造变化合适的边界条件约束下,的确模拟出了山字形构造特征结合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特征,给出了新华夏构造体系且出版了相关专著和图册。存在的问题是,在宏观尺度上,模仿的地球旋转过程中的旋转加速或减速,难以找到合理的动力机制。而“山字形”等构造特征形成机制用大陆板块陆陆碰撞解释更为符合地质历史,因此板块构造假说之下,地质力学理论逐渐衰落。中观尺度上,提出走滑断裂拖动机制(齿条带动齿轮旋转)解释印支地块和东南亚歹字形构造特征,符合实际构造运动过程,也能合理解释印支地块的右旋和海南岛地块的左旋对偶运动过程。总之,李四光先生的地质力学是站在全球构造演化的角度看问题,虽然一些力学机制可能并不完美,但对一些中观尺度的地质构造演化规律的认识正确的。

2 张文-断块学说 

1974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文佑教授提出了断块构造说。断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固结之后,断裂活动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断块就是被岩石圈中不同深度的断裂及层间滑动断裂所切割成的块体,各块体之间在物质组成、构造滑动性和地质演化诸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块体分为4个等级,即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断块构造不反对板块学说的合理性的部分,认为板块构造学是海洋大量地质资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学者不具备这些资料,但我们拥有丰富的大陆构造研究的成果,断块构造的理论是基于大陆构造发展起来的。他反对俯冲机制,认为大陆深部的活化,岩浆活动有其自身规律,真正的动力来自大陆的深部断裂活动而导致的岩浆活动,大陆的扩张导致部分大陆向大洋仰冲,还可以导致大陆边缘的裂解。大陆内部有巨大规模的陆内岩浆活动,远离所谓的俯冲带,用消减模式不能解释。大陆裂解造洋,大陆拼合造山。断块学说强调地壳地幔的分层,不同层对应不同深度的断裂,不同深度的断裂围限不同级别的断块,不同级别的断裂活动控制不同层次的构造。深部控制浅部,基底控制盖层(蔡新平,2019)。不能机械套用板块理论到大陆构造。断块构造说强调块缘的形成与形变研究,因为它们是认识断块形成演化及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要标志;同时也重视断块内结构不均一性的研究,因为断块内各种不均一地质因素,都可在同一区域应力场情况下导致断块内应力的分布形式和边界条件的变化,使断块内应变图像变得十分复杂。

大陆聚合后随着构造演化,在大陆内部会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断块,这些断块如果进一步发展,断离距离越来越远,就发展到地体构造和大陆漂移。因此断块学说是大陆漂移完整过程的一个初始阶段。总之,断块理论很有道理,但也不完善,主要是缺乏动力机制。特别是断块断离后的漂移动力机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

3 陈国-地洼学说 

1956年,中国科学院陈国达院士在总结中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地洼学说,形成了发源于中国的国际地洼学派。地洼学说认为,在地壳演化史上,不只活动区可以转化为“稳定”区,而“稳定”区也可转化为新的活动区。大陆地壳的发展由地槽-地台-地洼。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是地台,也与地槽有别,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故称地洼。

地洼学说主要针对华北地台的构造演化研究而得出的华北地台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活化过程,从稳定的地台变成了活动区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华北新生代断陷盆地-地洼。这个过程换个说法就是目前流行克拉通破坏事实上是一个造山过程和造山后的伸展过程。中国东部,包括华北华南在中生代首先经历了强烈的造山碰撞过程,170Ma左右阿穆尔地块从北向南漂移与华北碰撞而东南亚以加里曼丹为主的地块组合从南向北与华南碰撞。西部大西洋裂解的驱动欧亚整体向北漂移,东侧是太平洋板块的阻挡。因此中生代早期在中国东部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挤压造山区域。135Ma左右,整个欧亚东部特别是中国东部发生了造山后的伸展过程。这个过程延续到印度欧亚碰撞,在65Ma之后,中国东部前期伸展构造基础上又发生了陆缘裂解,使得原来拼贴在中国大陆东缘的海南岛、日本、朝鲜半岛堪察加等陆块发生了裂解漂移,形成了当前的地形地貌格局陈国达先生指出陆缘扩张是新生代以来中国东部陆壳拉伸过程中主要构造作用, 并强调整个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形成都是由于陆缘扩张所致。这些描述都与事实相符合缺陷仍然缺乏动力机制描述。

4 黄汲清-地槽地台多旋回学说 

1954年,黄汲清院士在其著作《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中正式提出“多旋回说”。这是一种关于地壳演化规律的学说。该学说认为,一个地槽系的发生,发展到结束,不只经历一个而是若干个构造旋回(即多旋回),才逐步转化成褶皱系的。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地块的裂解和拼合旋回得到合理解释。褶皱系的形成可以用陆陆碰撞挤压褶皱造山得到解释,地槽系可以用大陆板块的裂解过程得到合理解释。因此地槽地台多旋回学说实际上反映的是超大陆聚合裂离旋回,从宏观构造演化规律讲,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学说,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这种以槽台学说为基础的多旋回学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该学说也存在动力机制的问题没有清晰地给出这些演化过程什么力量驱动的?具体怎么驱动的?也没有给出一个动力机制模型。

5 张伯-波浪镶嵌构造 

1962年,张伯声提出波浪状镶嵌构造说,这是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假说。他认为,整个地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称为地壳的镶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等间距性,称为波浪状构造。

镶嵌构造说认识到地球表层的大地构造主要发生在地壳层次,是地壳层次不同块体的拼合过程,这个构造运动过程可以用地体构造大陆块体的漂移拼合来得到合理解释。但学说同样存在动力机制的问题,地壳为什么会运动?为什么镶嵌在一起?驱动其运动动力机制是什么具体怎么驱动的?缺乏一个动力机制模型。

6 马杏-重力构造 

上世纪80年代马杏基于野外观测到的低角度滑脱构造-提出了重力滑脱构造,认为重力作用导致岩石圈-软流圈重力失稳,会产生势能驱动全球板块的水平运动。但一次重力失稳难以解释板块大规模的水平运动。

杨巍然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合构造学说,从形态学方面给出了大陆漂移的拼合以及分离过程,这个运动学特征和板块构造大陆漂移一样该学说也给出了动力机制,提出热能上升(为)和重力势能下滑为合耦合是驱动大陆板块的动力。也就是说是热能和重力势能耦合产生的动能驱动大陆发生漂移,这个说法与我们的新大陆漂移动力机制是完全吻合的。但尚需一个类似海底扩张和地幔对流的动力机制模式图来描述热能和势能是如何联合驱动板块运动的。

总之中国大地构造学派的先驱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他们的很多工作非常有意义,都有借鉴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发掘,而不应该被遗忘并淡出历史舞台。

梁光河地质论文选集
可点击阅读

  1. 大陆漂移与地震成因
  2. 互相矛盾的海底扩张和地幔柱?该信谁
  3. 印度板块为什么漂移速度更快?
  4. 地震勘探揭示板块运动解耦机制
  5. 海南岛黎族和日本阿伊努人从哪里来?
  6. 新大陆漂移模型:向海底扩张假说挑战
  7. 海底扩张的“三大支柱”能支得住吗?
  8. 著名地学院士发文质疑海底扩张理论
  9. 令人震撼的6亿年地球历史变迁 +中国五大旋转构造
  10. 有看点:日本和钓鱼岛是从中国分离漂移出去的八大证据
  11. 赤道飞来的完达山
  12. 中华山水—渤海和黄海成因之谜
  13. 马尔代夫群岛成因之谜
  14. 地质史-中国是世界中心?
  15. 中国东部石油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16. 高密度电法应用经验及陷阱
  17. 天然地震波和人工爆炸地震波有何区别?
  18. 地震新知(可能您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
  19. 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成因
  20.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与大陆漂移
  21. “彩虹之州”成因之谜
  22. 海南岛会像陀螺一样旋转漂移吗?
  23. 一条郯庐断裂带——半部东亚演化史
  24. 一个物探人的大陆漂移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25. 大陆漂移为什么爱走弧线?
  26. 大陆漂移与陆壳增生
  27. 一江春水向西流华夏山水跷跷板
  28. 贝加尔湖和汾渭裂谷成因之谜
  29. 南海和台湾成因新解
  30. 谈谈美洲大地构造演化
  31. 中深源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2. 台湾岛的成因机制
  33. 磁异常条带与全球大陆漂移
  34. 印度板块为什么会强力北漂?
  35. 冈瓦纳古陆为什么会裂解?
  36. 珠穆朗玛峰是滑来峰 
  37. 开合构造与大陆漂移
  38. 超越板块构造后的新进展
  39. 近现代大地构造发展概况
  40. 大陆为什么会
  41. 特提斯西段新生代构造演化
  42. 谁把郯庐断裂带切成3段?
  43. 海南岛北部为什么地震频发?
  44.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简史
  45. 北美洲大地构造演化简史
  46. 地球物理引领大地构造科学发展
  47. “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被中国科协评为2021年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48. 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砂土液化与面波效应
  49. 解密大陆漂移的驱动力
  50. 南大西洋裂解:重力滑移驱动力是如何形成两个大陆板块的
  51. 驱动印度大陆北漂的动力是什么?
  52. 大地构造运动与钾盐成矿研究简述
  53. 如何揭示板块运动动力机制(PPT)
  54. 青藏高原为什么会隆升?(PPT)
  55. 贝加尔裂谷和汾渭地堑成因与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
  56. 太平洋海底有条巨龙?怎么形成的?
  57. 从郯庐断裂构造演化探讨中国东部6级地震强震区成因机制
  58. 从南海构造演化探讨台湾成因及矿产资源
  59. 从陆缘伸展探讨新生代南海构造演化
  60. 新西兰是世界第八大洲吗?
  61. 冰岛是世界第九大洲吗?

  62. 台湾大地震成因与可能的消减方法
  63. 马达加斯加陆块漂移轨迹说明了什么?
  64. 地中海的干涸与地体漂移
  65. 向中国大地构造学派致敬(即本篇)
  66. ……
  67. ……(更多敬请期待!

地学时空
地学时空,从地学角度指一维时间加三维空间,从内容角度包括地学、工作、生活及自然风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