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妈话聊】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是什么感受?

教育   2024-06-18 22:01   北京  

回顾我在人大读书的那些年

01

误打误撞进入人大

填报高考志愿时,长辈说:

人大是一所根正苗红的学校,公共事业管理是个很好的专业,读出来,都是要当官的.... 


哇,念大学、当大官,这是多么光明的未来!于是,我顺着报考指南,从上往下找,翻到了”公共事业管理”,填上了对应的专业编号。 


命运的齿轮,此时开始转动。 


很快,录取通知书下来了。我再三擦拭眼睛,不可思议地望着录取通知书--我被【环境学院】 录取了! 




21年后的今天,当我日渐感受到”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时,想起当初高考志愿填报,还记得这一系列看似合理的逻辑,所导致的荒谬结论。 

在当时,99%的人都不知道,当时人大有两个公共事业管理: 

一个是根正苗红的公共事业管理, 

另一个后面画着个括号(环境经济方向)。 


新生开学典礼结束后,辅导员跟我说:

小汤啊,你可是咱们学院高考分数最高的!说说看,为什么没有去热门的金融、经济、会计,而是来咱们环境专业了呀?

我只好苦笑着说:

|老师,我可能填错志愿了。

冷却的空气里似乎写满了尴尬,而我和辅导员就像是两只互相对峙的猫头鹰。

02

大家都在努力

回想起在人大的日子,是丰富和精彩的。 

大一,我参加了各种社团,生活丰富多彩:院青协、校青协、辩论队、院刊、校记者团、轮滑协会、戏剧协会、英语协会、晨读社.... 

大二,我通过申请和考试,成为校史上第一个辅修汉语言文学双学位的理科生,便开始了极其忙碌的专业课两边跑的生活; 

大三,我一边在外打工,一边修着两个专业,有空就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 

大四,以综合分第三的成绩,成功外保到北京师范大学,而且拿到了全奖,便一直跟着毛显强教授做课题。 

我只是人大学子的一个缩影,大家都很忙碌、都很努力。常有人开玩笑说,人大自习室里,一半都是在准备考试的人。

考托福、雅思、GRE的是一波,考CPA的是一波,考各种计算机证书的是一波,还有复习考研的、考公的...


2003年时,人大还只有两个通宵教室,但这两个巨大的通宵教室,总是坐得满满当当; 

2007年,人大西门平地起了明德楼,有了可以前后排单独调节的空调和明亮的教室,但教一复习考试考证的人依然不见少!

大家,真的都太努力了!而努力带来的,就是优秀。我们寝室一共6个人,就有5个人修了双学位,5个人保研。 

隔壁宿舍的好友毕业就去了剑桥读研,回来以后去了国际机构担任了环境分析师。 

本科的室友研究生毕业以后,有回老家,去国字头银行的,也有直接去外企担任高管的,还有更多的考上了市级、省级、中央部委的公务员。 


说来有趣,虽然没有去到另一个根正苗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我们专业也有大量毕业生成为老家人眼里的大官——公务员! 

从统计局到环保部,这类就业单位,和我们的专业极其对口, 

即便是专业不对口的,只要是人大本科,就足以去到传说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外企、国企和银行。 

所以,只要本科进入了人大,即便是冷门专业,也是好就业的。 

03

小众冷门专业

说起来,尽管环境经济在人大是小众冷门专业,但放眼国内,人大的环境经济专业,还是一骑绝尘的。 


当初有业界泰斗马中院长,有他刚回国的得意门生蓝虹,再加上深受大家欢迎的儒雅系的宋国君教授,还有诙谐幽默的庞军副教授...

学院接了很多国际级、国家级课题,而且从博士后到本科生的梯队都非常完善,常常是一个博士生就能带起一整个课题组。 

而且,有了前面的师兄师姐探路,想要出国还是挺容易的。有时候大家开玩笑就说: 哎,实在去不了牛津剑桥,至少保底去读个伦敦政经。 

回头来看,这句话多么凡尔赛! 


而且,只要是人大的强项课程,例如金融、经济、法学、会计.....我们都和隔壁学院拼班一起上课。 

在这些课上,我们接触到了很多原汁原味的教学方式,老师都是各自专业里有丰富经验的大咖, 不仅讲解教材,更是旁征博引,各种案例信手拈来,上课时就像在听段子,但知识又都牢牢记住了。 

大一那会,学习曼昆的微观经济学,是全英文授课的。不论老师上课说话,还是用到的教材,包括日常的作业和每次考试,全都是英文的。 


一开始,我们对全英文课程还是有点犯怵的,但这一学期咬牙挺下来,就发现直接阅读原版的论文和教材,都变得很轻松了。 


原来,英文教材最难的就是那些术语,只要对术语的理解到位了,其实并不难——相反,不经译者的二次转译,直接阅读英文原文,反而更容易理解。 

此外,专业课的设置,也很合理。

·大一基本是专业基础课,基本都是各种做题、答题、解题,需要背诵很多专业概念。除此之外, 老师还推荐了《寂静的森林》等近百本专业科普书,让大家写读后感。 

·大二开始引入了很多计算题,需要用高数的方法来解题。包括后面的环境规划课,要找最优解, 以及用同期学到的计量经济学解题,从定性题到定量题,开始解决具体问题。 

·大三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专业课,课堂变成了开放式讨论的场所。每节课老师都会布置下一课的主题,大家要么自己准备,要么分组筹备,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还要制作好PPT来讲解,甚至深入一线进行调研后再分享各自的报告。 

·大四的课程变少,大家要么跟着教授做课题,要么忙着申请出国和找工作。下半学期的论文是最难熬的,从开题到最终成稿和答辩,要脱好几层皮....

04

写论文,要把自己写成专家

还记得毕业论文开题时,马中院长跟我们说:大家要有自信,在经历这次论文写作后,你就应该是你这个领域最懂的人。你们需要看超过我的文献,需要看我都没看过的最新研究,你们要深入这个领域的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他目光炯炯地说: 

如果你写完这篇毕业论文,却不敢拍着胸脯说,这个细分方向上,我最专业,那你的论文就白写了!

于是,我们各自随着师兄师姐的课题组,选择好一个全新的领域,广泛阅读这个领域里几百篇paper,仔细分析各个流派之间的关系,最终结合国内的政策和标准来发现问题,提出可以佐证的案例,最终给到分析建议。 


毕业论文通过后,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到,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已经从事事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学生,成长为有独立思想的青年了。 


当初马中院长的这番话,至今依然影响着我。相信了这番话的我,不仅当初自己的本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都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还在后来很多的人生时刻,一次次度过难关。 

毕业以后,我先后经历了多次职业生涯的跳跃。 

从德勤到wPP,从国际金融组织到自媒体创作者,再到今天的成熟创业者,每一次新的开始, 都意味着新的挑战。 

每次我都会对自己说: 

没什么,我就是小白,但给我三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我一定能做好。 

这样的信心和勇气,还真是和当初写毕业论文时的状态如出一辙!

05

青春是穷且向上

大学那会,大家兜里都没什么钱。 

当时人大有着非常活跃的跳蚤市场,我们都从师兄师姐手里买下英文原版教材,毕业时再摆摊卖出去。 

不仅教材是二手的,也很流行其他二手的物品--师姐穿过一次的裙子和鞋子,前辈留下的轮滑鞋... 

一方面是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则是心态的积极向上。 


隔壁就是中关村,那时候有同学去中关村帮人组装电脑赚外快,有同学忙着做家教,还有同学去肯德基、麦当劳当小时工赚钱。 

我呢,通过两本流行书的撰写拿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努力赚钱,又开心地花在自己的爱好上,或者用来报班,考取各种证书。 


大四那会,我闲来无事,用自己打工赚的钱,报名了两个学期的日语班。后来,读研时,就因为我会点日语,所以得到了去日本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去年,我回过一次人大的校园。即便当时的新图书馆已经变成旧图书馆,即便崭新的明德楼已经变旧,但东门假山背后的紫藤花长廊上,依然有人手持书卷在朗读,依然有人在自习室里埋头苦读,依然有人边走边跟读耳机里播放的英文单词。 

人大的校园,依然是熟悉的风貌。

06

彩蛋

人大人都挺喜欢自嘲。 

从校徽到世纪馆升官发财,大家其实都会自己开玩笑,顺便带上隔壁的清华北大。 

希望每一位人大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 

都能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 

走得稳,走得远! 

(欢迎报考)


互动话题

你还有哪些育儿小困扰呢?

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妈Cecilia,一个学术型的二胎妈妈

欢迎你关注我的公众号,感谢你的阅读


萌妈小教室
美国积极养育/正面管教注册讲师,北师大硕士的二宝妈妈育儿之路。现为丁香妈妈签约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