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学习,各种找理由,怎么办?

教育   2024-11-12 21:01   美国  

大家好!我是萌妈。

上次海淀事件以后,我一直在思考和搜集关于校园危险「游戏」的信息,希望本周内能发出来,让更多人看到。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孩子玩玩具,可以专注地玩很久;但一说要学习,就各种找理由,不看书、不写字……

这可怎么办呀?


我倒觉得孩子的行为,很正常。

因为:任何课程的早期学习,都严重缺乏「即时正反馈」。

对孩子来说,刚开始学习,就发现自己的任何选择都会被打分(错 or 对),任何言行都要小心谨慎(说错了就要重来,还要多练几遍),任何不符合预期的表现都只有负反馈(错了,再背几遍,再读几遍,一会儿再考你)……

这就约等于是,

你刚入职一家新公司,连上班下班时间都没整明白呢,老板立刻要求你开始学习一个为期十年的大项目,然后要把第一段项目综述给他背下来,背不下来,先扣一半工资,还拍着桌子说你不努力。

但是老板毕竟给你发工资啊,现在工作又不好找,你只能忍着。

然后你发现,只要你忍着,拖够时间下班,这一天也能混过去。

一周以后,老板就会发现:

这个员工怎么老喜欢摸鱼?让他做点事就各种找理由,不看数据,不写汇报,有不会的也不来提问,怎么办?


对棉花糖实验的反思:延迟满足,真的能带来成功吗?

尽管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一直被各界人士追捧:

参与实验的孩子,面对桌上棉花糖的诱惑,能够忍住今天不吃,一直忍到第二天,就能吃到更多棉花糖——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在经过几十年的追踪以后,被认为是他们成年后在事业和人生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但是,这些被试可是「斯坦福附属幼儿园」的孩子,日常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啊!

他们的成功,真的只是因为「延迟满足」这一原因吗?

显然不是。

2018年的相关研究中,Tyler等人认为,延迟满足并非决定性因素,孩子的成功还受到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Tyler发现,对孩子的成功影响更大的是:

1、家庭背景

2、社会经济地位

3、认知能力

所以他提出:不要只关注如何让孩子自我控制了!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结果,才更加真实!因为,「即时反馈」 确实是更符合人性的。

而如果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即时反馈的本质是「时间折现」。


时间折现:人们天然认为现在的钱更值钱

大家还记得成语「朝三暮四」原本的来历吗?

从前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

他告诉猴子们:「我每天会给你们七颗栗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

猴子们一听,觉得早上只有三颗,太少了,就都不高兴了。

老人见状,改口道:「那我每天还是给你们七颗栗子,只不过,现在变成了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猴子们一听,早上能吃到四颗,立刻就开心了。

当初看这个故事,觉得很好笑,因为老人给猴子的栗子总数没变,都是七颗。

但是,猴子更在意的是,早上能多吃一颗——它们更在意眼下、立刻、马上能得到什么,而不太关心下一顿的多少。

其实,「朝三暮四」这个故事就体现了时间折现(Time Discounting)的概念。

时间折现,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现在和未来价值的偏好方式。简单来说,由于未来的价值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递减,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即时反馈而非延迟满足。

我们一起来看一个例子:

假设现在,你可以得到10,000元,也可以一年后得到10,000元,那你会怎么选?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现在拿到这10,000元,因为未来的10,000元,谁知道会不会真的到手呢?谁知道还是不是能买到现在买的东西呢?

这种现象,可以用「年化折现率」来量化。

假如年化折现率是10%,那么一年后的10,000元在今天的价值相当于:

这意味着未来一年的10,000元,折算到今天,只相当于 9091 元。

折现率越高,未来的10,000元在今天看来,就越「便宜」。


好,现在我们回到「为什么孩子更喜欢玩玩具,不愿意学习」这件事上来。对孩子来说:

  • 玩玩具带来的即时快乐,是现在就能获得的高收益;

  • 学习带来的知识和成就感,属于未来才能看到回报的延迟收益。


由于孩子的时间概念比较淡薄,所以他们内心中的「折现率」很高,从而对未来的收益(比如「认字的好处」)并不看重,更关注当下能得到的快乐。

所以,他们在选择玩具和学习之间,自然而然地会选择前者。


解决办法:先即时反馈,再延迟满足

早期的学习,本身是缺乏即时反馈的,所以作为家长,要点燃自己,给他们提供即时反馈。

我简单把学习过程中,父母需要给予的正反馈,给分成三个阶段,如图:

阶段一,学习本身缺乏正反馈,因为有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约定俗成的规定。

所以需要父母给孩子正反馈,夸孩子的学习态度,夸孩子记住的零星几点,夸孩子今天能坚持下来很不错……带去吃个大餐庆祝一下,也未尝不可。

最好还能再设计一下「学了就能用」的环节,让孩子感受知识的魅力。

题主的孩子现在幼儿园大班,开始汉字启蒙了,我建议不要让他学习太多无关的孩子,而是一开始就能组词。例如:

吃、草、牛、了、的、过、好。

只学着几个字,孩子就能认识很多句子和短语:

牛吃过草了

牛吃的草好

好吃的草

好吃的牛

好牛吃好草

牛草好吃

好过吃牛的草

好过吃草的牛

牛吃的草好吃

……

一下子,孩子的自信就起来了:原来刚认知这么点字,就能认识这么多句子了啊!

那么,接下来第二课再加一些新的词,孩子甚至都能自己造句、写故事了。例如:

哭、笑、问、吗、不、要、被

那就可以让孩子念一篇短文:

牛吃过草,哭了。

草问牛:「草不好吃吗?」

牛笑了:「草好吃,牛不好吃。」

草笑了:「牛不好吃吗?」

牛哭了:「牛不好吃。牛吃过了草,牛要被吃了。」

草哭了:「草不要被吃。」

牛笑了:「草好吃,牛要吃草。」

草哭了,草被牛吃了。

牛吃过了草,牛哭了。

虽然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也算是一篇故事;而且孩子能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汉字的趣味性,甚至可以自己改一个字,例如再加入一个角色——「狼」,就能造出新的故事。

他们自然会从中获得乐趣!

但随着孩子在第一阶段的中后期,逐渐从学习本身拿到正反馈,父母就不要再像刚刚开始那样「大惊小怪」了,而是逐渐降低额外的反馈和激励,让孩子培养起真正的内在动机。

阶段二,孩子开始做对题、能读书、拿成绩,父母持续对孩子的成长给予正反馈。

但不能啥都表扬,而是找到他做得好的地方猛夸,对错误稍微轻描淡写一些,以鼓励为主。

这阵子就算孩子走上正轨了,重点关注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阶段三,孩子渐入佳境,开始把过去的知识点连点成线,并且越来越得心应手。

父母需要持续增加对孩子的表扬,但无论再怎么增加,也比不上学习本身为他带来的乐趣、挑战、兴奋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已经是学霸级别了,而且特别主动地学习。


好,现在问题又来了:如何把孩子从「玩玩具」这类有大量即时反馈的活动中,拉入到缺乏即时反馈的学习中呢?答案是——


利用兴趣做迁移

首先,在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中加入一些简单的学习元素。

例如,在孩子玩拼图、积木时,家长可以设计一些识字、数数的游戏内容。拼图完成后,可以让孩子用字卡来描述拼图内容,或者数一数完成拼图用了多少块。

这些活动能让孩子在愉悦的玩耍过程中接触到文字和数字,学习的「即时效用」也随之增加。

其次,角色扮演中的阅读环节。

角色扮演对孩子具有高度吸引力,在他们扮演「奥特曼」、「公主」等角色时,可以加入简单的阅读任务,例如「阅读」玩具的说明书,「阅读」相关的童话故事等。

通过阅读,让孩子了解角色设定,从而更好地玩!孩子逐渐体验到文字的用途,就会降低他们对阅读的抗拒心理。

第三,创造互动式故事。

家长可以借助孩子喜欢的玩具,创作一个角色互动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引入字卡或简单的绘本。

例如,如果孩子喜欢小汽车,可以通过小汽车的探险故事逐步引导他识别与故事相关的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会被角色的冒险吸引,阅读的「折现率」就会降低,即便是学习内容,也会被他们看作是冒险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

我们把玩具中孩子喜欢的元素挪到学习上,孩子的「学习折现率」就会降低。

他们逐渐会发现,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未来收益」——多读一本书,就能了解自己喜欢的角色更多一点;多学一点计数,就能帮助角色在大富翁游戏中多赚点钱……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在各类孩子喜欢的「玩具」中,找到与学习相关的元素,循序渐进地让他们爱上学习。



我问 8 岁的小乖:为什么你以前总喜欢玩玩具,不喜欢学习呀?

小乖:学习太无聊了。

我:那为什么现在,你又喜欢学习了呢?

小乖:自从我们班(北京海淀某公立小学)推出了奖章机制,大家为了得奖章,都拼命学习。

我:那现在,要是没有这些奖章了,你还会努力学习吗?

小乖:会呀!因为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才能天天赚钱!

我摸了摸他的头,然后,这个过去三年都不爱读书的小子,翻开手边的《林汉达历史故事》,开始像模像样地读了起来。

-完-

萌妈小教室
美国积极养育/正面管教注册讲师,北师大硕士的二宝妈妈育儿之路。现为丁香妈妈签约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