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应该给孩子钱吗?

教育   2024-11-18 17:30   新加坡  

大家好,我是萌妈。

有位妈妈问:孩子要求做家务给报酬,但我认为家务是孩子该承担的一项责任,我该如何调整这种认知差异?

你觉得,该给,还是不该给呢?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处理从家庭里学到的「价值观缺陷」。

比如,一次「家务换钱」的交易。


其实一模一样的事,我在两年前也遇到过。

那时小萌 8 岁,他在一个周末的晚饭之前,来到厨房门口,对正在炒菜的我说道:「妈妈,我可以帮你扫地,但你要给我 1 块钱。

我关掉天然气,抬头看他。他的眼神里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自信。他似乎认为,自己的提议不仅合理,还值得被认真对待。

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转身擦了擦灶台上溅出来的油渍。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落在地板上,映出我脚边一小片光亮。那是我刚刚拖过的地方,拖把还倚在墙边,上面的水迹尚未完全干透。

小萌站在厨房门口里,双手插在口袋里,看着我。他的嘴角的一侧翘起上扬,像是某种试探。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的提议并不只是一句玩笑话,也不是随口一说。

这句话的背后,藏着一种隐秘的逻辑,一种让我感到陌生的世界观。


从什么时候开始,家务成了一场可以讨价还价的交易?

我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承担了在家做饭和洗碗的职责。

洗碗,就是洗碗,这是我必须做的事,没有选择,也没有奖励。

我洗碗的时候,妈妈有时在收拾饭桌,有时在旁边扫地。我们之间没有说话,也没有目光交流,但有一种不需要解释的默契——这个家是需要我们共同维系的。

那时候,爸爸总在外面工作,妈妈则在家里操持生活。

没有人质疑这种分工的意义,也没有人向彼此索要什么。


可如今,8 岁的小萌却站在厨房门口,和我「谈条件」。

他的声音清脆,语气里没有丝毫迟疑。

他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可以被标价——包括这间房子里的干净与整洁。

这让我隐隐觉得不安。

在小萌眼中,家务显然开始有了新的定义:这是一种「劳动」,而劳动是需要回报的。今天是 1 块钱,明天或许会是更多,甚至更复杂的「条件」。


他从哪里学会了这种逻辑?

是从学校?是从电视?还是从我自己?

我突然想起,就在几天前,我加班到很晚,回家时疲惫不堪。我一边脱下厚重的大衣,一边对他说:「工作真累,但没办法,谁让我们要赚钱呢。」

或许,那时我的语气太过无奈,太过直白,让孩子看到了「劳动的本质」——交换,而不是为了生活本身。

他或许就是从那时候意识到:原来,付出都可以有代价的。


今天,他为 1 块钱扫地;未来,他可能会为 10 块钱教同学做功课;再长大一些,他或许会觉得,陪伴年迈的父母也需要谈条件。

这样的念头一旦在孩子心里生根,就像一粒种子,长出了一个冷漠的内心世界。

他可能会在未来某一天,用这同样的逻辑看待自己的一切关系:家庭是用来获取利益的地方,责任则是一场划算与否的计算。

而越是富庶的家庭里,越是容易用他们唾手可得的财物——金钱和权力,来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和认可。

这就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由来。


「家务该不该给报酬」,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

今天想要尝试家务的孩子,会问这个问题;日复一日从事家务劳动的女性,也会问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我们如何看待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如果社会上的人都可以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在家庭生活里,是否也同样需要如此?


而我之所以对这个话题很有共鸣,是因为很多媒体在有意地挑唆家庭关系。他们常常给全职妈妈算一笔账,告诉她们——

  • 做饭,值家政阿姨的工资

  • 扫地,值小时工的工资

  • 带孩子,值保姆的工资

  • 教孩子,值早教机构的费用

  • ……


他们唯独不会提醒的是:照顾孩子,原本就是作为父母的职责。

他们一边喊着「原生家庭伤害了我,因为父母不爱我」,一边又自我标榜「反正孩子又不跟我姓,为什么老公不付钱给我」;

他们一边要求伴侣以「用钱处理社会价值交换」的方式给自己买包买珠宝,一边又要求伴侣作为「家庭的一员」给足情绪价值……

这,合理吗?


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学到的重点是「利益交换」,他长大后很可能会丧失处理情感的能力。

他会对朋友的无私帮助保持怀疑,对恋人的默契扶持心存戒备,甚至在事业中,也无法坚持那些无法立刻看到回报的事情。

这样的孩子,像是一座孤岛:他可以计算所有船只的成本,却再也无法扬帆远航。


当时,我看了看小萌,回答他:

「家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扫地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我们大家。

「如果家里不干净,蟑螂出没,老鼠爬行,最后生病的,应该不只是我。

「我当然可以给你钱,只要你认为——你不是家庭的一员。就像我可以给小时工钱,给清洗空调的师傅钱,给照顾我月子的月嫂钱。

「只要你不是家庭的一员,只要你觉得这是我、爸爸和弟弟的家,而不是你的家,我就可以给你钱。

「但相应的,如果你不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你也不能随便动家里的东西。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一样,不能随便动别人家的东西。」


小萌连忙回答道:「这就是我的家!我和你、爸爸、弟弟一起的家!」

但他又问道:「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班有的同学,只要做家务,就能得到零花钱呢?」

我摸了摸他的头:「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如果你需要用钱,我可以给你钱,因为我愿意把我的钱,分享给你。」

小萌笑了:「妈妈,我也愿意把我的劳动时间,分享给你。」

我试探地问:「那你现在还要钱吗?」

他抬起头,直视我的目光:「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不要钱!」


家务,不是孩子用来交换利益的筹码。

它是全部家庭成员共同的责任,是生活中那些无声但永恒的部分。

孩子需要从小就明白,被家庭需要是一种荣耀,而承担责任,正是他作为家庭一员的价值所在。

这样的价值,比钱更有力量。

金钱是冰冷的,而情感的回馈,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

他会开始明白,家务不是一项可选的任务,而是随着他长大,他能从简单的扫帚,用到拖把,再使用扫地机器人,甚至开始使用螺丝刀等工具的能力升级,也代表了他的家庭地位在日益上升。

家务,是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


其实,当孩子开口向我们「要钱」,无论是直接要钱,还是通过做家务要钱,都意味着他内心有了用钱的需求。

只不过,他不知道怎么赚钱,只好观察自己的同学,模仿大人在家的工作,然后试图获得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钱。

所以,尽管我们拒绝孩子「通过家务赚钱」,但务必关注——

  • 孩子「要钱」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 我们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完-

下一篇,我们将聊聊这个妈妈的提问:

小朋友刚上一年级,昨晚睡前和我说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一件很伤心的事情。

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单元小测的时候,同学有一道题不会问了他,他告诉同学答案后,同学考了100分,他也有一道题不会,他也问了同学,结果同学却不告诉他,然后他考了99。

说着说着就哭得很大声,说为什么他帮别人,别人却不愿意帮助他?

我想听听你的看法,如果是您,您觉得怎样的沟通方式会更为恰当呢?

萌妈小教室
美国积极养育/正面管教注册讲师,北师大硕士的二宝妈妈育儿之路。现为丁香妈妈签约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