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萌妈。
2015年初的某个深夜,我蹑手蹑脚地溜出6月龄刚入睡的小萌所在的婴儿房,在租住的房子里不足10平米客厅的饭桌上坐下,慢慢打开了5年前的旧电脑,在这里写下了第一篇公众号文章。
那时候正值"母乳神教"流行,给孩子喂奶粉被认为是不合格妈妈;繁芜丛杂的专家说法满天飞,辅食喂养甚至被提前到了孩子2、3个月时……所以,我决定开始自学:以我自己所查到的靠谱知识,来指导我养育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能帮助到更多和我一样焦虑的新手父母……
转眼间,已经10年了。
站在10年后的今天,如果说我要对10年前的自己和你们说点什么,我想说的是——
我反对"快乐教育",尤其是孩子5岁以后。
是的,我赞同让孩子"快乐",赞同给孩子"培养兴趣",赞同"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但我却反对"快乐教育"。
「快乐教育」来自欧美,其实是当初很多自媒体引入国内时的误读!
我带两娃在美国待过半年
我的合伙人现在英国陪孩子读 Top2 的私校
我们聊起「快乐教育」的话题时,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所谓快乐教育,只存在于「安于所在阶层或现状」的公立学校,但凡有点上进心,无一不在「卷」。
有的卷学习,有的卷技能,还有的卷小众爱好——这都是申请高等学府时,需要刷简历的重要项目。
而且,「快乐教育」的缘起——「自尊心运动」,已经被证明是极其失败的。
自尊心运动:为心理健康,要让孩子快乐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提出,人们所面对的大多数心理或情感问题都可以归因于自卑,所以父母需要提高孩子的自尊。
自此以后,「自尊心运动」逐渐席卷了欧美,「快乐教育」的理念开始在欧美逐渐流行起来。这种理念强调要让孩子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进行无压力地自愿学习等等。
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父母和老师所采取的方式是不断地夸奖孩子,告诉他们足够聪明、足够有才华,就可以让他们足够自信,而这种自信足以支撑他们去挑战困难。
这也就有了欧美老师口中最著名的那句话:
「你只是很特别。」
自尊心运动的失败:尬夸导致孩子更脆弱
靠着夸奖去维护孩子的自尊,不去强迫孩子学习,真的能让孩子过得更好吗?
20世纪90年代,一项针对美国父母的调查发现,将近85%的父母都认为应该表扬孩子的能力,让孩子获得足够的信心。
但是,对上述家庭的追踪研究发现,当他们的孩子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周围却是「赏罚分明」的社会环境,不再有人时常对他们进行表扬、奖励和认可。
这样的状况让这些成年后的「孩子」不知所措,甚至无法撑过新工作的第一天。
2014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布拉德·布什曼(Brad Bushman)和荷兰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旨在测试父母给予孩子的称赞类型会如何影响他们对失败的反应方式。
在第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给予357个说荷兰语的父母一些关于孩子自信高低的假设,例如「 Lisa对自己很自信」或「莎拉常常对自己不满意」,然后向他们描述孩子的表现,例如「她刚刚画了一幅漂亮的图画」,要求他们说出自己将会给予孩子的赞美。这些赞美被随机地给予了不同的孩子。
研究发现,父母对低自信的孩子往往更加「偏心」,为了鼓励他们,父母往往会更多地肯定这些孩子的能力,例如「你真的很聪明」「你真棒」;而给予那些自信的孩子更多过程的表扬。
随后,研究人员从荷兰的学校招募了313名年龄在8~13岁之间的儿童,并对其自尊的高低进行了测试。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他们会玩一个在线反应游戏,并和来自另一所学校的孩子相互对抗和竞争,同时孩子们表现结果将被记录在网上。
当孩子们第一次完成了赛前练习后,网站将会给孩子对能力的称赞「哇,你真棒!」,对过程的称赞「哇,你做得真棒」,以及第三组没有任何称赞。
结果表明,受到「能力」称赞的孩子在失败后,比受到「过程」称赞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羞耻;尤其是那些自尊心本来就更低、更不自信的孩子,在最初受到能力的称赞,但却遭遇失败以后,他们的羞耻感更为明显。
当父母面对不自信的孩子时,往往会希望他们提起自信,从而去称赞他们「你很棒」;但是,这样的称赞往往适得其反。
这些孩子在失败以后更容易感到羞耻,他们的情绪也更加脆弱。
从自尊心运动衍生出的快乐教育
自尊心运动衍生出了无数相关的教育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流传到国内的「快乐教育」。
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不同的表现,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受挫能力被秒杀;但随着快乐教育理念的渗入,我们逐渐听不到这样的质疑声音了。
我们听到一面是「要让孩子过一个快乐的童年」,而另一面则是「为什么孩子受挫能力越来越差」。
从这样的快乐教育里面衍生出来的,是什么?
是反对课业压力,结果导致老师教得越来越少,父母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教孩子;
是反对6岁以前的任何学习,以至于很多家长都说孩子2岁以后开始认字、对字感兴趣、指着字问来问去,但家长不敢教,害怕一教就像某些自媒体所指责的「误事」;
是还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学,就要讲什么「游戏式学习」,靠动画、配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孩子早期接受了各类游戏化APP的洗礼以后,到了小学课堂,不适应课堂教学;
是去讲明星如何顺应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但不去讲别人家家长能给孩子的选择「容错」和「兜底」的实力……
国内和欧美国情不同
主张「快乐教育」的欧美教育体系,实际上容错率是非常高的;即便学习成绩不咋地,也可以靠打工获得不错(不考虑天灾人祸)。
但是在国内,学习不好、最后混得不错的,从数据上来看,仍然是少数——而且那些混得不错的,虽然不擅长「学校学习」,但都是削尖了脑袋在社会大学里不断学习的。
就算在过去几十年快速发展的时期,成绩不好的同学最后确实有混的不错的,但从漫长的历史来看,大多数人要想持续留在自己的阶层,从一开始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明清社会史论》讲得很精辟:
教育(或更具体的措辞:任官的机会)与财富,是决定社会地位因素的相对重要因素。
我家是普通家庭,我也没有金山银山,不可能为他所有的选择兜底。
我只能说,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努力,能确保他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在这个「主业」不出错的前提下,他愿意尝试可以去尝试;如果副业比主业要好我也支持。
但丢掉主业,直接开搞我无法为其兜底的副业(哪怕他很快乐,很快乐),都只是一种幻想。
毕竟,生存第一,生存之后才能追求发展。
小学教育很难快乐:学习是反人性的
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它本质上是反人性的。
人性,趋向于安逸、舒适和即时满足;而学习,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克服困难、延迟满足。
在小学阶段,孩子处于“打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比如为什么 1 加 1 等于 2,aoeiu 是怎么发音的),是很难有太多正反馈的。
他们要面对枯燥的课本知识、重复的练习和多方面评价:背课文、做数学题、记单词、体质测试、听写小考大考抽背…这些都不是令人快乐的活动。
我家小萌哥哥,目前 5 年级,老师要求背单词了,单词量一大,就感到痛苦,哭着抱怨说:“我要打到美国去!”
我:“啊?为什么啊?”
小萌:“为什么英语比语文难这么多啊?都是人,要分男人(man) 和女人(woman);都是演员,要分男演员(actor) 和女演员(actress);都是服务员,要分男服务员(waitor) 和女服务员(waitress)…”
我:“是啊,还有更难的…”
小萌:“所以我要打到美国去,把他们打服了,让他们把这些单词都统一了…这样我的孩子就不用背这么多单词了!”
大多数学科,都建立在一系列“人为规定”的抽象符号所构成的基础规则上——这些基础规则的记忆过程,一定不会是纯纯的快乐。
快乐教育:少,但确实存在
写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说,快乐教育也存在呀!
有的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了各种趣味元素也感到很快乐。
是的,虽然从学习逻辑来说,学习这件反人性的事,很难让人从头到尾快乐,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快乐教育是存在的,也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努力追求的。
首先,从兴趣出发的学习,孩子学得快乐主动
在这个前提下,家长完全无需强迫孩子学习,孩子自己就自觉自愿地学习和探索了。这类知识要么是学了就能用、反馈即时的,要么就是孩子真的感兴趣的。
其次,家长能点燃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大学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爱学习?是考前一个月,是考证之前两个星期,是面试之前一周。知道学习的内容有用时,就会愿意学习;这就是利益驱动的学习,也是不错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也就不需要强迫。
第三,孩子逐渐建立起自驱力
自驱力就不展开说了,我只想强调一点,即,自驱力不是“孩子为了一个远大目标不停努力”,这一点太难了!
更容易落地的自驱力,是孩子不断努力,不断有小小的正反馈,从而激励他继续努力。
所以我们一开始说了,小学教育打基础的时候,很多就是需要背下来、记下来、提高熟练度,那么掌握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孩子发现套公式、照例题画瓢能做出来,就会有第一阶段的正反馈,于是开始对学习上心。
这个阶段会逐渐过度到孩子真的能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努力-拿到结果-再努力-再拿到结果…正向循环建立起来,就能真的有自驱力了!
教育这件事真的是因人而异
准确说来,更是因家庭而异!
坐标海淀,在我家孩子的班级里,有几个同学看起来很快乐,但他们的快乐从何而来呢?
学生 1 ,他有清华北大的父母兜底。他的父母可以在学习上给予他专业的指导和丰富的资源,让他在面对学习困难时更有底气。
学生 2 ,家里有钱兜底。他的家庭可以为他提供各种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让他在学习之外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学生 3 ,人家是真学霸。他从小就开始被"鸡"(我是反鸡娃的哈,所以不建议跟着学),关键是很耐鸡(天赋异禀),学习对他来说相对轻松,成绩优异自然也带来了快乐。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即使身处北京海淀,没有这样的家长、家庭、先天的优势条件,快乐教育的结果,就是在竞争中逐渐落后——拖欠太多以后,甚至追都追不上来!
所以,我想说——
如果我能为孩子兜底,我当然支持快乐教育;
但我只是普通人,普通家庭,无法为孩子任意选择兜底,所以我只能帮助他在一开始打好基础,培养起正反馈的循环后,让他逐渐了解到学习本身的收获和快乐。
倒是要想想,要是谁言之凿凿地告诉你,孩子就得快乐教育——如果不是那些能为孩子的未来兜底家庭“何不食肉糜”的不接地气,到底是何居心?
Hello,我是萌妈,两个海淀小学生的妈。
如果你有什么想跟我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咱们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