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人生良言,精辟透彻,读懂了终生受用

文摘   2024-08-11 21:00   四川  

古人说,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意思是说,读书的最终追求是什么,那就是通晓书中的道理。关于这句话,我非常认同。
人为何要读书,最终的目的无非是把书中的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知识,并学以致用。读书,要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先哲们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著作。这些蕴含无穷思想的著作,只要我们读懂了,悟透了,对我们的人生可以说大有裨益。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著作中,我们摘取了很多经典名句,希望对你的人生有帮助。
1、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
赏析:水满了如果不去减损一些,那么水就会流出来,气势太盛了如果不去控制,那么势力就会倾覆。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一旦发展到极点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就像太阳过了正午就要偏斜,月亮圆满后就会亏缺,水装满了就会溢出来。
此言也是告诫我们做事做人不可太极端,否则就会给自己招来灾难。比如:生活过于安逸了,就会丧失斗志,日子过于辛苦了,就会损害健康;做事太尖酸刻薄,就会招人讨厌,做事太软弱无能了,就会被人欺负;持家过于节俭,就成了吝啬小气,持家过于浪费,就成了奢侈无度。因此,世间的任何事,我们都要把握一个尺度,一旦过了头就会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有害无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践行中庸之道。

2、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赏析:肯于忍受委屈的人能够和众人相处,争胜好强的人一定会遇到对手。这句话不是让我们遇到任何事都妥协退让,而是告诫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学会礼让对方。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该忍让时就要认怂,该退步时就要妥协。
为人处世,我们不必事事都要争个高低,斗个输赢,有时也需要忍让和示弱。示弱并不等于软弱,忍让也不是无能,而是对事情利害关系的把控。韩信能忍受泼皮无赖的挑衅和羞辱,才能成就其伟业。大智若愚并非真愚,愚拙是人生最高的智慧。看破不说破是一种精明的处世之道。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事事在人前显摆自夸,处处爱算计别人,其结果就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3、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
赏析:害怕祸患发生,那么就会有福气来临,而忽略了身边的福气,那么就会有祸患发生。常言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道循环,福与祸,好与坏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我们要理性看待生活中的祸和福,好与坏。
当然,我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任何的言行都应该谨慎,要时刻心存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免祸消灾。当一件福事降临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应该学会珍惜,而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完全无视福事的存在。否则,待到福事失去后,我们就会后悔不已。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山还望那山高。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拥有的不知道珍惜,得到了又视若无睹,失去后又悔不当初。
4、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

赏析:不能因为一时的高兴就错误地实施奖赏,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发怒就胡乱地实施惩罚。这句话放在任何场景都适用,不论是统治国家,还是管理公司,抑或是与人相处。言下之意就是告诫我们,不论何时何地,绝不能因为自身的好恶就随意奖赏或任意处罚对方,而应该做到公正廉明,论功行赏,赏罚分明。

我们要想管理好国家或者公司,要想下面的百姓或员工真心服从,首先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上面的统治者或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同时对待下面的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能凭借上面的统治者或管理者的个人喜好来实施奖赏。这就是法治,反之就是人治。用人治来管理国家或公司,是难以服众的。相当于,我喜欢你,就提拔你,我讨厌你,就惩罚你。这句话放在待人接物上,告诫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带着主观情感,一定要公正客观,要从人品,能力,性格等方面去综合考量。
5、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赏析:事物不达到极点就不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恶行不达到极点则不会自取灭亡。俗话说,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圆满的事物必定会有缺憾,事物盈满就会亏缺,事情到达极点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人间的常理,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世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切看似完美的东西,都藏着巨大的风险。面对人生的不完美,我们要学会淡然接受,顺其自然。完美的婚姻,完美的伴侣,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工作,一切的完美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在立身处世方面,我们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话说得过满,多给别人留个余地,其实就是方便自己,懂得收敛锋芒才是圣贤之道。我们如果道德败坏,把坏事做尽,必将自绝于社会,自绝于他人,成为人人讨厌的对象,那么结果终将会自取灭亡。

6、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
赏析:将美德传给子孙后代的,家族一定兴旺发达,将祸端遗留给子孙后代的,家族必将灭亡。一切的金钱财富都会随着人的离世都将成为过往,而一个人的美好品德却不会随着肉身的毁灭而消失。自古以来,无数的先贤们都非常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就是因为个人的德行不仅会影响自身,更会影响家族成员。
家业是兴旺还是衰落,家族是绵延不绝还是中道而止,家风至关重要。家风纯正,家族成员就会遵纪守法,与人为善,自会赢得世人的尊重;家风不正,家族成员就会践踏法律和道德,危害社会,从而招致世人的谴责。因此,父母要想子孙后代贤德有才,就一定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子孙后代做好榜样。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待人处事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凭借武力使人屈服是不会长久的。
7、保身底是德义,害身底是才能。
赏析:保全自身的是美好的德行和道义,伤害自身的是出类拔萃的才华和能力。言下之意就是告诫世人,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要防止才华出众就处处向外人炫耀而招致杀身之祸。
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一书中曾言,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意思是说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应该把修炼自身的品行作为做人的根本。我们与人打交道,处理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做人,首先把人做好了,事情然后才能水到渠成。比如,我们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身边的人没有哪个会愿意帮助我们。一个人思维敏捷,有聪明才智,没有任何不对,但是有了智慧和才华,就处处显露自己的才华,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打心底看不起任何人,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招人嫉妒和报复。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操手下做事,身为下属的杨修聪明过人,但他却总爱耍小聪明,总能看透曹操的心思。最后,曹操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只好把杨修杀了。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8、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

赏析:做善事的人不会去谈论利益,追逐利益的人不会去做善事。一个人心存善良是一件好事,但是打着善良的名义去做坏事,那就违背情理,值得谴责了。而那些唯利是图,利欲熏心的人,他们只会在乎自身的利益,不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善良是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有了它,人与人之间才会相互帮助,同舟共济。一真正善良的人,在他去做善事时,他不会计较自身的得失,更不会在乎外人的异样眼光,他只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打着善良的旗帜去做一些伤天害理,见不得人的勾当。比如,近日河南儿慈会河南负责人雷某,他处处打着行善救济患病儿童的名义,却要求患病儿童的母亲陪睡。该事件经过网络传播曝光,舆论一片哗然,网友更是怒不可遏。这起事件让众多网友对中国的慈善事业持有怀疑态度,可以说产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不怕明地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小人,最怕暗地里那些假仁假义的伪善人,伪君子。
9、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

赏析:治疗身体的疾病应该在疾病还不严重的时候,消除祸患最重要的是要在事情还不严重的时候。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诫我们治病救人要趁早,除掉祸患也要趁早。古人说,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就是这个道理。

任何的祸患都是人为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在发生灾祸前,上天都会给我们警告和提示,只是我们没有重视而已。就像喝酒不开车,但有人偏要以身犯险,险过一次后却不收敛,最后就是车毁人亡。人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是错误,却还不改正,让错误更加严重。常言道,明者防祸于未荫,智者图患于将来。意思是说,聪明的人防祸常常在尚未萌芽之时,睿智的人对付祸患常常在即将来临之时。因此,我们做任何事都必须要有敬畏之心,要时刻防患于未然。

10、恣意发狂有失,存心忍耐无忧。

赏析:为所欲为,狂妄自大,就会有过失;能够忍辱负重,隐忍不发,就没有忧愁。古人说,骄横孤行祸必生。农村更有言,人狂必有祸,狗狂脑壳破。无数的至理名言,都在告诫我们,做人一定不要目中无人,不要飞扬跋扈。

为什么说恣意发狂,必有失?因为我们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判断力就会下降,处理事情就不会做出理性的思考。同时,也会失去人缘,身边就不会再有人帮助我们。历史上的项羽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如果能宽以待人,忍辱负重,收敛锋芒,行事低调,或许可以免遭杀身之祸。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在未成名前,曾遭到地痞无赖的挑衅,但他能忍受胯下之辱,才有后来的伟大功绩。假如他好勇斗狠,要和地痞无赖争个高低,或者他把地痞无赖杀了,估计他会有牢狱之灾。那么,他的军事才能肯定得不到施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历史了。我们之所以要学会适当地忍让,是因为我们有更大的事情要做。硬碰硬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对谁都无益。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后阅读更多内容

读书人吴昭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