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36句人生经典,读懂了受益匪浅

文摘   2024-08-15 20:30   四川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学著作,共计二十篇,大约一万二千字,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的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教育、礼仪、经济、文学等各个方面。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古代读书人必读的书籍之一。放在今天来说,书中的很多思想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读懂了对我们的人生是有帮助的。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应该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事物的基本道理就形成了。这里的根本就是做人要孝顺悌爱,也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尊敬兄长,爱护弟弟。以此推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行。做事就是做人,当我们把人做好了,事情自然就能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假如一件事情没有成功,我们就要反躬自省了,多想想自己的性格、脾气、为人是不是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外貌伪善,很少叫做仁了。花言巧语,口蜜腹剑,这种人表面上待人恭敬有加,笑脸相迎,实则阳奉阴违,笑里藏刀。他们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善用欺骗手段,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他们。举个例子,就像谈恋爱,如果对方为了得到你,疯狂地用尽各种手段,不厌其烦地说尽各种甜言蜜语,那么,你要是向他提出分手,多半就会被他丧心病狂地报复。


3、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结交朋友没有不如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古人说,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结交朋友应该找超过自己的人,和自己差不多的或者不如自己的人不如不交。结交比我们优秀的人,我们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重视交友的原则,什么样的人可以交,什么样的人要远离。孔子说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我们要细细领会。在这个世上,没有人不会犯错,人都是在错误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我们有了错误,一定要及时改正止损,不可错上加错,一错再错。


4、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重对待父母的丧礼,追思故去的祖先,民风就会逐渐淳朴厚重。《朱子家训》中有言,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中国是一个讲究礼法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注重祭祀仪式。祖先的肉体虽然已逝去,但祭祀他们应该如生前一般那样虔诚有礼。尊重逝去的父母和祖先,是民风,也是家风。虔诚地对待逝者,就是让子孙后代耳濡目染,懂得孝道的重要,并让孝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在饮食方面不要求过饱,在居住方面不要求安逸舒适。我们追求基本的物质生活,贪求美味,无可厚非,但不能超过尺度。俗话说,物极必反。我们经常吃得太好太饱,对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饭只吃七八分饱,多吃粗粮,是最好的饮食习惯。以此推之,此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不能过于安逸舒适了。过度地享受物质生活,不仅会损害身体健康,还会令人丧失斗志,更会招致很多灾祸。常言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凡事都有度,超过了度,就会适得其反。

6、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君子应该在贫穷时不去谄媚奉承别人,在富有时不骄横跋扈。古人说,富贵不傲物,贫穷不易行。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要保持自己的良好操守,不因富贵而傲慢无礼,不因贫穷而自轻自贱。富贵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就会招人嫉恨和讨厌,从而生出很多想不到的祸患;贫穷时败德辱行,危害社会,就会招人谴责和辱骂,从而让自己身陷囹圄。

7、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应该先实行了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此言告诫我们,务必先把事情做到了,然后才能说出来,不要光知道嘴上说得好听,而不拿出实际行动。常言道,行必先人,言必后人。我们做事要赶在别人的前头,说话要落在别人的后头。多做事,少说话,用实际的行动让别人刮目相看,用成功的事实让别人心服口服。空喊千百遍也无用,不如脚踏实地去干。我们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人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身之本。一个人说话做事要真诚,不轻易向人许诺什么。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说到做到,不要出尔反尔。不管是做人还是经商,用欺骗的手段谋取利益,只能骗人一次,绝不可能长久。欺骗别人的人,终将会被别人欺骗。靠欺骗和狡诈获得的利益,最后都会如竹篮打水一场空。


9、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个人只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做事,就会招致众人的怨恨。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但如果违背道德或法律,必定会招致别人的嫉恨和报复。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忍痛割爱,懂得舍弃一些名利。世间的好事或好名声,我们不能全部占尽。不论是名誉还是金钱,分些给别人,让其他人也沾点名利,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灾祸。人性之中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嫉妒,我们有钱有权有才之时,肯定有人会看我们眼红。因此,我们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同时还要多去行善,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别人对我们的怨恨。

1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担心没有职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当我们有能力了,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以此推之,当我们优秀了,身边自然就有异性喜欢我们;当我们强大了,身边自然就有人尊重我们。因此,我们整天担心工作丢失,恋人失去,还不如多想想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多想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值钱。一言以蔽之,外人对我们的态度,最终都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价值。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知道的是道义,小人明白的是利益。君子说话做事都会思考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道义,而小人说话做事总是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得失。放在今天来说,此言告诫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我们如果只在乎蝇头小利,只会斤斤计较,不善于舍弃,那么势必会招致别人的讨厌,严重者会因此丧命。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摸索的过程。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可以为我们所用。看到别人的缺点和短处,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多想想自己如果身在那种情况或那种位置,该如何去做。而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谩骂和指责别人。能发现别人的长处,能看见自己的短处,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在世时,儿女就不要出门远行,即使不得已远行,就一定要有去处。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儿女离家太远的话,要是父母在家有个三长两短,就会鞭长莫及。在现代社会,交通虽然发达了,但父母年纪太大,生活自理或许就会力不从心。因此,做儿女的就不要离家太远了,这样可以在父母身旁尽孝。假如儿女不得已在外奋斗,就应该有个明确的目标,不要让父母在家担心自己。


1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父母的年纪,儿女们不能不时时刻刻都要记在心头。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作为儿女会因为父母的高寿而感到高兴,同时还会因为父母的高寿而担心有什么意外。这种两种心理其实很矛盾,儿女一方面希望父母高寿到老,另一方面又害怕父母高寿带来很多不测。面临两种矛盾心理,我们应该放平心态,顺其自然。在父母生前,我们应该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关心,同时要明白,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至于死神何时降临,那就只有静待天命了。

15、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人不轻易把心中的话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身的行为赶不上言语而感到羞耻。常言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凡事只要还在谋划或者还未成功时,就一定要守住秘密,积蓄力量,不要让周围的人过早地知晓,待到事情成功的那天,世人自会对我们刮目相看。事情还没成功,就先把消息放出去,身边的人就会嫉妒或嘲笑我们,会处处在背后造谣生事,阻止我们获得成功。我们的内心不设防,总是轻易向外人透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其实就会给自己招来很多是非或灾祸。


1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迟钝谨慎,做事却很敏捷。俗话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口不择言是很多人的通病,即使自己再怎么谨慎,说话要是过多,就一定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因此,避免祸从口出的方式,就是少说或者不说。当机会来临,只要自己看准了,就一定要抓住它,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做事如果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再好的机遇都会白白溜走。就像谈恋爱一样,只要我们真心喜欢对方,就要大胆地追求,不要害怕对方拒绝我们。如果心存胆怯,怕这怕那的,再好的缘分都会错过。


17、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如今我评价别人,听到别人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一个人说话越好听,我们就越要防范。他们之所以低声下气地讨好我们,就是想获得暂时的信任,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我们与人结交,不仅要看对方说什么话,还要看对方如何做事。身边那些口是心非,两面三刀,阳奉阴违之人,我们一定要警惕,这些人说不定将来就会在背后使坏,甚至伤害我们。


18、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读书不能只读一种类型的书,应该广泛地涉猎多种类型的书籍。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营养,就像人吃食物一样,只要是健康的,都可以吃点。君子能为君子,就是他们有做人的准则,有处世的底线。君子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他们善于利用道德礼仪约束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敬畏之心,才有羞耻之心,懂得换位思考,做任何事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

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面的人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会遵从;上面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遵从。这句话放在任何场景都适用,不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公司,抑或是教育孩子。我们要想服众,就必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有句话说得好,正人先正己。我们没有做到的事情,就无法去要求别人做到。比如,我们出口成脏,就不要指望孩子温文尔雅;我们脾气暴躁,就不要指望孩子情绪稳定;我们冷漠无情,就不要指望孩子温暖有爱。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做人不能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只要对方没有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我们应该允许对方有不同的想法,不能把我们的个人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一个人最大的恶意,就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别人,把所有的结果理所当然用自己的过程来解释,并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你不为别人活着,别人也不该顺应你而活。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1、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君子的道德就如疾风,小人的道德就像小草。君子的道德高尚,小人的道德卑劣。这个社会总是好人多于坏人,善人多于恶人,君子多于小人的。疾风强劲有力,可以吹倒一切微弱无力的小草,而君子是可以改变小人。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正能量都会大于负能量,阳光总会大于黑暗,正义总会大于邪恶。因此,我们要做如疾风的君子,不做如小草的小人。如果每个人都有率先做好示范的想法,何愁这个社会不和谐呢。

2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想要快就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做事只求速成,就会缺少思考,缺乏风险把控,目标或许很难达到。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会走得更长久更稳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吃热豆腐只会烫破嘴皮。我们追求利益是人的本性,但如果只贪求眼前的小利,那么就会忽视长远的目标,就会因小失大。人生很多事,我们只有学会舍弃,才会有得到。


23、刚、毅、木、讷近仁。

刚强、果断、朴实,谨慎,具有这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仁了。孔子认为,一个人只要意志坚强,不怕困难,遇事有主见,敢作敢当,为人不虚夸,胆子很大,心思却很细腻,那么,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仔细想想,这四种品行,不正是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吗。我们从以往的历史来看,但凡有这四种品行的人,无一例外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要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行,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接近孔子所说的仁了。

24、古之学者为己,今日学者为人

古代的人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学问,如今的人读书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读书的最终意义是什么?我想读书学习的价值就是通晓事理,明白自身的不足,做事不偏执一端。读书还有其他很多好处,比如砥砺品格,提升技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等等。如果说读书就是为了卖弄学问,炫耀自己,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招人讨厌和嫉妒。学问越大,就要越低调谦虚才行,否则,满肚子的学问有时就会带来灾难。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说得到而做不到而感到羞耻。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就不要说出来。说得再好听,又不拿出实际行动,又有什么用呢。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我们只有做到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服众,才不会沦为别人的笑柄。常言道,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意思是说,君子应该用行动说话,而小人爱用舌头说话。要让别人对我们刮目相看,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用事实去证明自己,无需口舌之争。


2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必定要先磨好他的工具。《朱子家训》有言,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做任何事都要事先谋划好,就像没到下雨的时候就要把房子修缮好一样,不要等到口渴之时才去打井寻找水源。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磨刀不误砍柴工。行事要提前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从容应对。就像打仗一样,武器都没有准备妥当,粮草都没准备到位,就仓促发起攻击,势必会打败仗。不论是打仗还是做事,准备工作要是不充分,就会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2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多责备自己,而少去苛责别人,那么,就会减少很多怨恨。我们立身处世,对自己严格没事,但不能一味地苛求别人。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减少不必要的祸患。我们总喜欢讨论别人的是非过错,却从不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这其实是做人的大忌。我们总是苛责别人,别人肯定会讨厌我们,两人之间的怨恨就会越积越多,长此以往,悲剧就会发生。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却是严格要求别人。这句话和上面那句话所阐述的道理一样,无非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这个社会,我们要想改变别人其实是很难的,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很简单。纵观历史,我们发现,但凡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无不都是以身作则。他们面临失败,都是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会去责怪外人和环境。


2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错误不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每个人的一生,不管如何多么谨慎小心,必定都会犯错。就像毛主席,他建立新中国,那么伟大的人,他的晚年也会头脑发热,判断失误呢,更不用说我们普通人了。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为啥错了,更不知道如何去纠正错误。俗话说,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如果真的摔倒两次,那就是我们自身的问题了,说明我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我们没有从第一次摔倒之后吸取教训。举个例子,我们第一次贪小便宜被骗,按理说第二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就应该警惕了,可有的人还会相信骗子的伎俩,导致被骗更多的钱财。


3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能扰乱德行,小处不忍让就会败坏大事。虚伪动听的话听多了,就会让我们迷失方向,丧失自知之明。举个例子,我们明明长得不漂亮,可别人故意恭维我们,时间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就认为自己变漂亮了。因此,我们要时刻防范身边那些巧言令色之人。我们在社会上立足,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如果我们事事都要争个输赢,没有容忍之心,其结果就是两败俱伤,害人害己。


31、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看见好的方面生怕赶不上,看见不好的就像手伸进开水一样迅速离开。我们做事要善恶明晰,是非分明,不能善恶不分,怙恶不悛。当看到别人有丑恶的言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失当之处。如果没有,就要勉励自己;如果存在,就要改正。如果我们让丑恶的言行肆意泛滥,任其发展,迟早都会给自己招来无穷的灾难。比如我们待人刻薄少恩,自己必将会在某一天为此付出代价的。

32、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在路上随便听到的话就传播给别人,这是遗弃道德。我们不能听见风就是雨,听见别人说什么就信以为真。遇到一件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或者没有亲眼看到,没有足够的证据,就不要以讹传讹。特别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慎重,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无中生有的事,违背常理的事,捕风捉影的事一定不要胡乱传播。否则,我们必将会为自己的言行付出沉重的代价。


3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一个人活到四十岁还被别人讨厌,其结果也就那样了。四十岁,在古代被称为不惑之年。不惑就是说能够明辨是非,不受迷惑。人随着年龄增加,阅历更加丰富,应该越被人尊重。如果我们活到中年或老年,说话做事还是不成熟,品行还不端正,还遭到很多人的讨厌和谴责,只能说明我们自身还是有问题的,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改正了。


3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过去的不要再说,未来的还可以追赶。成事莫说,覆水难收。已成定局的事情,过后再去议论对错其实毫无意义了。与其浪费时间追悔过去,不如重拾信心整装待发。魏晋诗人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事情,不论成败都应该忘记,而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远,我们应该奋起直追,或许可以改变现在的处境。


35、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大的节操不能逾越界限,小的操行有出入是可以的。为人处世,我们不能违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能触碰法律底线。而那些微乎其微的缺点,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人无完人。这句话是告诫我们要接纳别人小小的缺点,不能因为别人的一点瑕疵就否定别人,排斥别人。君子知道这个社会没有完美的人,他们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而小人总是求全责备,他们却总爱揪着对方的缺点不放,生怕弄不死对方。

36、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君子最怕恶名缠身,一旦沾上恶名,天下所有的坏名声都会集中到他身上。常言道,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人做了很多好事不容易被人知晓,但是做了一件坏事,转眼之间就会传遍十里八乡。积攒好名声很难,败坏名声却很容易。《孝经》一书中说,君子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唯恐辱没了自己的祖先。因此,我们时刻要谨言慎行,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去做自毁名节的事情。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后阅读更多内容

读书人吴昭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