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塞罕坝,是河北省最北部的森林草原。这一望无际的林海,是塞罕坝机械林场。
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60多年间,一代代塞罕坝人爬冰卧雪、接续奋斗,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
塞罕坝机械林场自建场起从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在机械林场中,有9座望海楼。站在这里,百万亩林海尽收眼底,瞭望员可以实时观测森林的情况,及时预警。
因为望海楼位置都很偏远,且条件艰苦,所以一般安排夫妻共同值守。60多年来,先后共有近20对夫妻在这里守护过这片森林。
赵福州、陈秀玲夫妇就是其中的一对。1983年春天,22岁的赵福州刚结婚没多久,夫妻二人就来到了塞罕坝担任火情监测员。
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守护着这里的每一寸草木。如今,曾经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破旧的二层小楼也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望海楼。
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瞭望、记日记、报告是赵福州夫妻俩每天重复的工作。两人虽没有严格的分工,但几乎都是寸步不离望海楼。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近些年,进入塞罕坝林区摄影、观光的游客增多,火源管理难度日益增大,高科技开始赋能新一代的塞罕坝守望者。
段崇岩是塞罕坝防火指挥中心的技术员,自小就在坝上长大,是一名“林三代”。如今,他负责森林防火指挥中心所有雷达雷电预警、视频监控等系统设备的保养和维修。这些年,为了安装和维修设备,他几乎走遍了塞罕坝的各个山头,对每一个设备的位置、性能和状况都了如指掌。
像这样的双光摄像头,塞罕坝林区已经安装了62个。这些矗立在制高点上的摄像头,单机探测半径达到10千米,24小时对整个林区进行不间断监控。不仅如此,防火指挥中心还在林区安装了6台红外探火雷达用于监测火情。
在塞罕坝的上空,除了实时巡护的无人机外,还盘旋着11颗卫星,每半个小时都会有一颗卫星过境,对整个林区是否有热点进行全面扫描。
针对坝上夏季频繁发生的强对流天气,为了消除雷击火的隐患,中心同时配备了一套精准的雷电预警监测系统。
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这些智能监测设备给防火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它们和高山瞭望、地面巡护一起组成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如同一面牢固的盾牌,守卫着塞罕坝林海的安全。
从一棵松到4.8亿棵树,从一片荒原到115万亩人工林,从不毛之地到物种基因库,从一穷二白到场强民富,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执着与坚守。
攻坚造林是时辰来到塞罕坝后的主要任务。几十年来,在前两代塞罕坝人的努力下,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剩下的基本都是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这些山坡坡度一般超过40度,最薄处土层仅有10厘米,土壤下面是坚硬的顽石。在这些地段种树好比在青石板上种树,难度可想而知。
自从来到塞罕坝,时辰几乎每一天都在攻坚造林的路上,已经记不清脚上磨出了多少个血泡。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塞罕坝第三代建设者们累计完成攻坚造林10.6万亩,石质荒山全部实现绿化,造林成活率也达到98.9%的历史最高值。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115万亩森林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2017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被联合国环境署总部授予了“地球卫士奖”。2021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又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一代代中国人用顽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正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大美中国正在向我们健步走来!
敬请收看今天(9月24日)20: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