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夏蒙
《第一公民 陈嘉庚传》作者
蔡公时没有按照日军的指令,很屈辱地去下跪或者求饶。日军非常残忍,先是割去了他的耳朵,见他仍然在那里怒骂,就又割掉了他的舌头,最后挖掉了他的眼睛,等于是把他凌迟处死的。
为祭奠同胞,勿忘国耻,陈嘉庚除了筹集资金交给蔡公时的亲属表示慰问外,他还为蔡公时铸造了一尊铜像。
陈嘉庚是南洋华侨中最早号召人们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华侨之一。1923年,他就在《南洋商报》中,宣传抵制日货。
“值兹国族生命,已届危急关头,余惟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亦必以全数购买救国公债,绝不犹豫也。”尽管遭遇经济危机,但陈嘉庚依然表示每月捐献2000元用于支援抗战,同时,他还加紧劝募救国公债。
这份珍贵的文件,记载了当时马来亚吉兰丹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于1937年12月8日向吉兰丹苏丹申请筹赈义演的申请。
抗战开始后,海外华侨把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看成自己应尽的责任,采取“常月捐”“特别捐”“献金”“认购公债”等多种形式,把分散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尽一切可能给祖国以援助。
为了扩大募捐范围、鼓舞抗日士气,南侨总会动员南洋中小学生将花纸和铁丝扎成纸花,在抗日纪念日期间沿街叫卖,为抗战筹款,时任陈嘉庚秘书的潘受由此得到启发作词《卖花词》。
“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胜利之花呀!买了花救了国家!”《卖花词》的演唱取得了巨大成功,凡武汉合唱团所到之处,万人空巷,华侨无不踊跃支持。
黄昆玉
时为武汉合唱团成员
我们在舞台上演出,下面的人把钱往舞台上面甩,就是捐钱,这个场面是最激动的。
1938年,“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公告,招募华侨机工回国效力。
罗开瑚 南侨机工
那个时候就是抱着牺牲的决心,没有希望活着回去。
1939年,一封辞别信在南洋几乎是家喻户晓。写信的人叫白雪娇,当时25岁的她辞去教员工作,化名“施夏圭”报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施”是她母亲的姓,“夏”指的是中国,“圭”是“归”的谐音,为了中国而归。
在给父母的辞别信中,她这样写道:
亲爱的父母亲,别了。现在什么也不能阻挠我投笔从戎了。我知道父母亲一向是明情达理的,对于女儿的行动是不会有异议的。家是我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踌躇,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
1939年至1942年,南侨机工沿着崎岖险峻的公路,以一公里一条生命的代价保障了抗战“输血管”的畅通,一共抢运了军需物资50多万吨、汽车15000多辆,有1000多人为国捐躯。
对于这场战争,陈嘉庚始终坚信中国人民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汪精卫却醉心主张对日和谈。汪精卫提出“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以接受之,为讨论之基础”。这份所谓的“和平谈话”引起一片哗然。
1938年10月28日,陈嘉庚从新加坡发来一份反对求和的电报提案,电报内容只有30个字:“在敌寇未退出国土以前,公务人员任何人谈和平条件者,当以汉奸国贼论。”
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的:“公——永无止境的奉献;忠——永不动摇的爱国;毅——永不言败的坚强;诚——永不毁诺的铮铮傲骨。”他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了他的信条。
敬请收看今天(10月21日)20: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