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01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接到了一封电报。电报中,毛泽东写道:“集中注意力争取于十一月初中旬由玉门向新疆进军。”
接到指示,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命令兵团分两路进入新疆:第2军为左路军,挺进南疆;第6军为右路军,进军北疆。
几乎是与此同时,1949年9月25日、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先后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新疆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第1兵团第2军第5师第15团官兵刚抵达阿克苏就接到一道命令:进军和田(原和阗),维护地区稳定。
未等休整,官兵们就背着枪和子弹,带上干粮和水,踏上了穿越无人区的征程。
寒风凛冽,狂沙弥天,战士们脚板走出血泡就用布裹上。恰逢和田河枯水期,带的水喝完了,大家靠喝马尿救命走出了无人区。1949年12月22日,部队出现在和田(原和阗),当地百姓终于获得了安宁。
完成任务后,第15团开始拔营。两个营的官兵都已经出发,却突然接到了一道命令:“十五团驻和阗,万不能调。”
为维护地区稳定发展,第15团官兵奉命留守昆仑山下。
根据新疆形势,毛泽东主席借鉴中国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要求驻疆部队,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和工作队,走自给自足的道路,不与民争利。
第15团1800多名指战员一手拿枪,一手拿坎土曼,履行起了共和国安边固疆的神圣使命。
02
1950年春天,第25师第74团1营政治教导员杨新三所在部队来到了克拉玛依附近一片被称为小拐的戈壁荒原,从此开始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正当指战员们满怀希望开荒时,许多战士发现自己天黑就看不清路了。原来,开荒一个多月,指战员啃咸菜,蘸盐水,就辣椒面下饭,几乎吃不到青菜,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夜盲症。为了给班里留下一双能走夜路的“眼睛”,大家决定仅有的蔬菜留给年龄最小的人。
一天的开荒结束时,班里的“眼睛”走在最前面,他的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一群看不见路的战友。就这样,战士们在小拐播种下了第一季小麦,还在一块3亩大小的荒地上播种了棉花。
这年秋天,杨新三所在的部队实现了粮食自给,棉花地里也有了100多公斤收获。当年,驻疆部队就实现了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
03
王德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原师长
挖渠是王震亲自动员的,他说这条渠是我们到新疆来,要建设现代化的国营农场,不能和老百姓争地、争水、争利益。
1950年9月,大渠开工建设。
次年5月15日,大渠开闸放水。孔雀河水顺着大渠奔涌而下,王震兴奋地跳入水中。这是解放军入疆后建成的第一条大型人工渠,王震将其命名为“十八团大渠”。
04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团全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
胡有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
一五二团 退休职工
夏天太阳晒人,蚊虫多,大家就把身上抹泥巴,因为抹泥巴又防太阳晒,还防蚊虫咬。大家伙儿都想争第一,就起早贪黑地干活,天不亮下地,天黑才回家吃饭。
将戈壁滩变成现代化城市,这不仅是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更是几代兵团人融入生命的职责使命。
新疆拥有5700多公里陆地边界线,兵团人驻守在千里边防线上。一座毡房就是一座哨所,一位民兵就是一位哨兵。在戍边人心中,祖国的每寸疆土都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
付永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
一八六团北沙窝哨所 所长
在兵团流传着一句话,放牧就是巡逻,种地就是站岗。
兵团里常说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没有感天动地的激情豪迈,有的是简单朴实的坚守奉献。70年间,兵团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开发史上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建设祖国、守卫边疆的赞歌!
敬请收看今天(10月7日)20: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