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29日,由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非遗中心主办,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协办的《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首发式及第二期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工作坊活动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汤家班”江南丝竹传人汤良兴、汤秀娣、汤良甫、汤良忠,以及笛箫演奏家詹永明、笙演奏家翁镇发、扬琴演奏家张高翔,再度联袂进行示范讲解,并在首发仪式上带领民乐系师生共同演奏了《云庆》《四合如意》《花三六》三首江南丝竹名曲。时值京城凛冽的寒冬,“汤家班”轻松、愉悦、悠扬的丝竹音乐以及乐观、开放、热情的音乐理念,带给现场无尽的温暖……
11月28日下午,开启了为期两日的“汤家班”江南丝竹工作坊。在2023年3月第一期工作坊中,“汤家班”通过理论讲座、音响音像记录以及相对而坐的面授方式,教授了《老六板》《行街》《中花六板》《凡忘工》《欢乐歌》五首江南丝竹经典作品。此次,以相同方式延续完成江南丝竹另三部经典作品《花三六》《云庆》《四合如意》的研习。师生们充分体会江南丝竹“曲无定谱、死谱活奏”的艺术特征,从中汲取民间音乐的丰富营养,提升自身艺术修养与演奏水平。
工作坊花絮
11月29日下午,《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首发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更多观众切身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魅力。活动伊始,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及非遗中心主任章红艳教授、“汤家班”传人汤良兴先生、笛箫演奏家詹永明先生、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扬琴演奏家张高翔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赵海社长相继发言,章红艳教授代表学院将已出版发行的《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成书赠予“汤家班”以示感谢。随后,“汤家班”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共同登台,演奏了《云庆》《花三六》《四合如意》经典江南丝竹曲目。精彩的演出不仅是对此次学习成果的生动展示,更让师生们体验了一次难忘的演奏经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章红艳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中央音乐学院与江南丝竹的深厚渊源。她提到,林石城先生作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奠基人,在 1956 年建系后便将江南丝竹引入学院教学体系。随后,学院在 1987 年首届上海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中荣获第一名,于1992 年第二届再度夺冠。这一系列卓越成就不仅展现了学院在江南丝竹传承发展中的探索实践,也彰显了其跨越地域界限,深入研习江南丝竹音乐文化的决心与实力。“汤家班”历经百年家族式的代代传习,现今“汤家班”为第七代传人,按长幼顺序分别是:汤良洲、汤良德、汤秀娣、汤良兴、汤良甫和汤良忠,值得一提的是,这六位传人后来都从事着专业音乐演奏工作。感谢“汤家班”的到来,感谢“汤家班”捐赠八大曲给学院非遗中心。更重要的是助力传承民乐系勤勉好学的优良传统,此精神定当延续。日后也应积极向外探索,学无止境。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为传承推广江南丝竹所做出的努力。
汤良兴先生代表“汤家班”首先感谢了中央音乐学院,讲述此次“汤家班”将江南丝竹八大曲捐赠给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及乐谱出版过程。感慨中央音乐学院在江南丝竹发展方面从林石城先生开始的重视与成就,如 1987 年江南丝竹音乐比赛获奖带来的影响等。提到“汤家班”的特色是六位兄弟姐妹皆为专业音乐演奏家,江南丝竹的“味道”是专业的,彼此心心相印、合作默契。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演奏专业水准高,但“味道”是相对仍需提升,这就需要与“汤家班”特色相结合,这样始终会越来越好。回忆 1993 年汤家班相关经历及唱片制作,将中国民乐百科神韵系列《江南丝竹汤家班乐团》黄金版演奏光盘捐赠给民乐系、非遗中心、出版社及图书馆珍藏。
笛箫演奏家詹永明先生表示回到母校参与活动很有意义,其参加“汤家班”近 20 年,因工作关系到上海音乐学院,回顾1987 年“敦煌杯”江南丝竹比赛中学院参赛教授及获奖情况,包括朱毅老师的创作奖、综合总分第一名、最佳演奏家奖等,他强调了此次活动对于院校与民间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为师生们创造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环境,“汤家班” 江南丝竹八大曲的出版发行也为传统音乐的学习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笙演奏家翁镇发先生感谢中央音乐学院邀请“汤家班”与师生合作,感慨高水准的教学与演奏展示使其受益匪浅,认为此次活动意义重大、功德无量,感谢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的宣传文化工作。
扬琴演奏家张高翔先生称回到母校参加活动意义重大,着重强调了江南丝竹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性,其承载的不仅是音乐艺术,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汤家班”是江南丝竹杰出代表,经数代坚守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此次活动见证老艺术家精湛技艺与执着追求、守正创新精神,感谢中央音乐学院相关部门精心策划与付出,愿携手推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赵海社长表示,江南丝竹自唐宋起源,虽曲谱整理众多,但家族音乐社团的个案研究较少。此次出版的相关书籍,展示了汤家班的表演传统与音乐风格,充实了家族音乐社团的个案研究领域,是高校非遗传承探索成果之一,为音乐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提供了新视角。恰逢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出版社与民乐系、非遗中心践行扎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举措,该出版物入选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未来出版社将继续积极参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搭建相关桥梁,不断推动民族音乐事业繁荣发展。
活动感言
张柳萌
回首学生时代初次接触江南风格乐曲是在本科的弹拨乐团排练课上,当时章红艳老师就请到了总政文工团的李国魂老师来教授评弹音乐的演奏与演唱。这样的经历,我至今历历在目并受益匪浅。在此次研习中,汤老师儒雅幽默,他从不说学习江南丝竹,每次都亲切的讲道:“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下’吧”,并且总会耐心地说:“永远听到别人。”汤老师时而演奏琵琶,时而演奏二胡。也会偶尔走来我们身旁细心地为个别声部做示范指导,还会与老师和同学们愉快的交谈,学生们从紧张到放松再到投入,相对于去年,学生们也显得更加熟练且得心应手,并受到了汤老师的肯定。见证演奏家的热情、守正创新的精神,激发我们新一代民乐人对传统音乐艺术的探索与追求。
马英俊
汤家班的老师们与我们相对而坐,讲授丝竹乐整体的艺术风格,还通过换乐器,展示了民间丝竹乐“玩”的特点,呈现了丝竹乐松弛自在的演奏状态。江南丝竹重配合,汤良兴老师提到,演奏江南丝竹要“听不到自己,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用心感受不同乐器间的你来我往、繁简有度。在江南丝竹中,扬琴承担着“一捧烟”“暗扬琴”的角色。张高翔老师通过在旋律中增加辅助音、经过音、装饰音等,为原本骨架性的旋律语句增加生动性,让我加深了对中国扬琴传统加花技法的认知,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沉浸式传统音乐学习体验。
齐洁
通过观察汤良兴老师琵琶演奏中的“加花”,发现了一些规律。如时值长达两到三拍的长音,汤老师通常选择第一拍填充两个八分音符同音,第二拍填充附点八分音符及一个“半轮”的方式;遇到“后十六”节奏型,则常在八分音符上做“上滑音”等等。这方面的总结仅仅依靠两天时间的观察,难以做到绝对准确,但此方面的发现和总结恰恰是“汤家班”不同于江南丝竹其他乐社演奏风格的重要体现。所以,也希望有更多“走出去”或学院能够“请进来”的机会,延长交流的时间,通过对每件乐器的“加花”规律的记录,最终能够说明“汤家班”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就像几位老师在课堂上提到得:“这只是我们汤家的一种加花方法,代表着我们的审美风格,还有很多种演绎方式在同一个旋律框架下,通过不同的加花手法呈现出另一种风貌。”
邸琳
工作坊氛围轻松而愉快,老师们首先播放了曲目的录音,让我们对照谱子仔细聆听,然后鼓励大家跟着随录音轻声练习,逐步熟悉旋律后开始分段排练,最后实现了全曲的连贯演奏。我逐渐感受到,正如汤良兴老师所言:“音乐在玩乐中找到感觉和韵味,文化的传承才是最有力量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丝竹精神就是永远要听到别人的声音。”江南丝竹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一种情感的共鸣。在合奏中,学会了如何在“你强我弱,你进我退”中找到和谐之美,如何在玩乐中感悟音乐的韵味;如何在演奏中实现高音的飘逸与低音的浑厚;如何奏出感动人心的音乐,以乐会友,陶冶情操。
于源春
跟随汤良兴老师和诸位演奏大家学习、合奏,一天半的时间浸润在《云庆》《四合如意》和《花六板》当中,音乐旋律的演奏并不困难,然而演奏状态从最初的忐忑游移,到熟悉旋律、结构后的大胆铿锵,最后能融入大家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领会江南丝竹的神韵,确是每位到场师生最大的收获。正如汤老师在首发式上所说,江南丝竹演奏就像一个大家庭,要以最松弛的心态,永远听见别人,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魏然
工作坊中,我深刻领悟到江南丝竹的核心魅力——“和”与“韵”。“和”是乐手间的心灵契合,是各乐器在旋律交织中达成的精妙平衡;“韵”则是江南水乡风情与文化底蕴的独特表达,每一个音符都似在诉说水乡的柔情与故事。
在研习里,错落有致的节奏、悠扬婉转的旋律,体会江南丝竹“你繁我简、你高我低”的独特韵味,于和谐中见精妙,于谦让中显默契。此次研习,不仅提升了演奏技艺,更让我对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敬畏与热爱。我愿成为传承的使者,让这缕丝竹雅韵在岁月长河中绵延流淌,奏响中华传统文化的动人乐章。
范临风
江南丝竹是一种高度讲究合乐的艺术,不同乐器之间既有对话又有平衡。这让我在演奏中更注重倾听与调整,比如听到汤良甫老师用二胡演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时,我会用八分附点甚至更简化的节奏来衬托他的旋律;而当张高翔老师在高音区绚丽展开时,我则选择在中低音区稳住骨干音,与他的旋律形成呼应。这种“你繁我简,你高我低”的配合,要做到对骨干母谱的熟悉、合乐中的灵活调整以及对整体音色的把控,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磨合。有时甚至还会兴起一阵“斗琴”,这种在变化中寻找平衡的互动,让江南丝竹的演奏生动鲜活,充满乐趣,也让我更深刻理解它为何成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我始终认为,传承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要在致敬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语境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王一
“江南丝竹”重情韵,乐曲不仅是音符的堆叠,更是情感的抒发。同一曲目,每次演奏都因心境与氛围不同而有新的诠释。“江南丝竹”重协作,大家相互倾听、相互关照、相互契合、相互映衬,个体的光芒在集体的和谐中更加耀眼。老师们让我们“放松,慢一点,感受他人和自己的每一个乐音”,我想这是沉浸的过程。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可以随时调换彼此的乐器演奏,演奏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共同体,要多角度理解音乐。
王颖
汤家班的成员们不仅技艺精湛,更对江南丝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在他们的指导下,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以及演奏技巧。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传统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江南丝竹的决心。深刻认识到传统音乐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首发式花絮
正如仰止嵩华,铭教唯谨于心。《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八大曲》首发式及第二期上海“汤家班”江南丝竹工作坊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中央音乐学院在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道路上的又一坚实步伐。通过与“汤家班”深度合作,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且富有活力的音乐教育生态。未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及非遗中心将继续肩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任,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音乐人才而不懈努力。
供稿: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
文:吕悦
图:王纪凯
视频拍摄:王纪凯
视频制作:一森优渥、王纪凯
设计:张雅轩
责任编辑:晓倩
近期发布
音乐的启航 青春的交响 ——纪念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成立65周年
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音汇友 乐共鸣 “2024中法国际音乐节——全球视野下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第七期”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