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意相承 后继风华——“国风泱泱”叶聪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演奏家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圆满上演

文摘   2024-11-20 19:53   北京  

2024年11月10日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民乐系承办的“国风泱泱”叶聪与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演奏家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如约上演。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春梅,副校长柯扬,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以及来自我校、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多家单位的领导嘉宾出席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特邀资深指挥家叶聪担任指挥,携手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生组成的民族管弦乐团,接续呈现了《国风》《如是》《塔海》《绿·风之歌》《热情与冷漠的邂逅》《西秦王爷》《大潮》等当代民族音乐作品。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指挥家,叶聪以其稳健而极具张力的指挥,配合演奏家精湛的演奏技巧、民族管弦乐团细腻深邃的音乐表达,使经典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焕发新的活力,留下惊艳回响。全场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掌声热烈,经久不息。



由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经典之作《国风》拉开了音乐会的帷幕。《国风》选自民族管弦乐组曲《风雅颂》第五乐章,取材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及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章节。作品以传统琴曲《梅花三弄》的主题为动机,变奏的写法交织在丰富变换的和声色彩中层层递进,以欢快奔腾、恢弘磅礴的民族交响阐释中华民族精神,一曲终罢,全场掌声沸腾。


《国风》

赵季平  曲

演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古筝演奏家苏畅副教授与程皓如老师联袂演绎古筝协奏曲《如是》。乐曲是作曲家王丹红的经典之作,创作于2012年。主题来自于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唱段。余韵悠长的筝音与乐队形成鲜明的听觉对比。两位古筝演奏家展现出极佳的默契,充分展现出筝乐延自传统的韵味,激越的快板尽显张力,自传统乐器细腻丰富的音响中传递乐曲蕴含的传统思想、文化意味和东方哲学文化神韵。


《如是》

王丹红  曲

古筝:苏畅  程皓如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笙演奏家王磊教授携民乐系笙专业优秀本硕博学生与校友,带来颇具特色的笙群与乐队《塔海》。乐曲选自作曲家王云飞创作的《雄安》。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组成的笙群,层次鲜明,起伏错落,构筑起雄安“塔吊林立”的城市图景。乐队烘托笙群丰满而富于层次的和音,快板与慢板的主题交相辉映,构成音乐形象对比的同时塑造出极具画面感的艺术想象空间,呈现了人民拼搏竞进、追梦圆梦的火热场景,用音乐抒写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篇章。


《塔海》

王云飞  曲

高音笙1:王磊  刘立昊  

高音笙2:段熙鹏  张澳暄  

高音笙3:闫炳鑫  鲁相乔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绿·风之歌》取自作曲家张朝管弦乐组曲《七彩之和》第一乐章,描绘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生动图景。乐曲采用了大量拟声性的技法,以富有特色的和声,展现草原民族的魅力。第一部分表现春回大地,主题如早春之风,描绘出春日草原生机勃勃的气象。第二部分表现了民风的粗犷豪放,主题在齐奏中呈现,尽显草原人民之潇洒豪迈。全曲洋溢着源自生活的质朴情感,真挚而纯净,引人入胜。


《绿·风之歌》

张朝  曲

演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竹笛演奏家范临风老师与博士研究生冯天石共同诠释了由作曲家李博禅创作的竹笛协奏曲《热情与冷漠的邂逅》。该作品创作于2015年,由慢板、小快板、充满激情的广板再现、急板四部分组成,采用C调曲笛、D调曲笛、G调梆笛演奏。两者或追逐、或对话、或应和,带领听众在时而热情、时而冷漠的两种情境中自如切换。


《热情与冷漠的邂逅》

李博禅  曲

竹笛:范临风  冯天石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杨雪教授、孙凰教授、王颖副教授、闫国威副教授、高白老师、章海玥老师六位二胡演奏家一同登场,演绎二胡协奏曲《西秦王爷》。乐曲系我国台湾作曲家陆橒之作,西秦王爷又称“郎君爷”,一般被尊称为戏曲的祖师爷,与“田都元帅”同为戏曲的守护神。全曲以秦腔为主旋律,配以陕北道情、眉户。声声抒怀,弦音倾诉,六位演奏家的独奏乐句融入了个人鲜明的演奏风格,整齐统一的齐奏又以极佳的配合,将六把胡琴的韵意融为一体,在乐队的映衬中更显淋漓潇洒。声腔化的二胡以极具陕北风格的细腻揉弦、富于张力与变化的运弓,配合乐队的磅礴音响,牵引全场听众的情绪。


《西秦王爷》

陆橒  曲

二胡:杨雪  孙凰  王颖  闫国威  高白  章海玥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由作曲家王云飞教授谱写的民族管弦乐曲《大潮》如同奔腾的江河,以其恢宏的气魄将现场情绪再度推向顶峰。该作以闻名于世的钱塘江大潮为刻画对象,以宏大的气势、博大的胸襟描绘钱江东去、汇聚入海之画面,讴歌中国人民不畏艰险、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精神气象。


《大潮》

王云飞  曲

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


返场曲目《花好月圆》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中响起。作品的喜悦欢庆的氛围,为音乐会圆满收尾。




文旅中国、《中国艺术报》、《中国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新闻网、北京卫视“北京时间”等新闻媒体对本次音乐会做专题报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暌违多年再相逢

叶聪携手民乐系师生,共促当代民乐作品探索实践


多年来,民乐系秉承“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艺术家赴我校举办各类讲座、音乐会与实践活动,注重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社会普及的紧密衔接。与指挥家叶聪的数次合作,正是这一思路的切实表现。


2015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国民族音乐节”中,叶聪执棒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与于红梅教授、王建华教授、戴亚教授、韩雷教授等名家合作,带来以“民声华韵”为主题的开幕式音乐会。2018年,叶聪携手民乐系7位弹拨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及青年民族管弦乐团,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三届弹拨音乐节”隆重启幕。时隔多年,叶聪三度携手民乐系优秀师生,彰显了民乐系在继承与创新中的代代传承。音乐会担任主奏的演奏家,由系内弹拨、拉弦、吹打教研室的年轻教师构成,展示出民乐系近年来教师梯队建设及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果。由多位青年教师参与构成的民族管弦乐团则以精湛的演奏表现出新一代民乐系师生集体的精神风貌。





排演,也是根植实践的“大师课”


为期一周的紧密排练,如同指挥家叶聪为民乐系师生带来的一次生动精彩的“大师课”。如章红艳教授所讲,“叶聪老师为师生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他的中西贯通和旺盛精力更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希望学生们能从叶聪老师身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为未来的音乐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叶聪融通中西的音乐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对作品细致入微的打磨与排演过程之中。学生由此对作品承载的现象、内涵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通过多部风格各异、独具气韵与精神的当代作品,体察中国民族音乐在发展中形成的新的风格与特质,深入至对民族乐器的当代作品创作与舞台演绎、传统器乐人文精神等时代主题的探求。另一方面,精准的诠释,是音乐会最终得以高质量呈现的重要保证。民乐系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对作品音乐处理细节的及时领会与表达,也令指挥感到惊喜。“非常高兴看到年轻一代茁壮成长。”叶聪表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向专业乐团输送了很多非常棒的演奏员,这次我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潜力,相信他们将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日常排练与走台花絮


在指挥家叶聪当晚执棒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中,我们似乎能够透过恢宏的音响,感知其始终强劲的民族情感脉搏。七部表现传统乐器自身音响特质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乞灵于传统的乐思、问求于现代的语汇,通过演奏家的倾情演绎与细腻表达,搭建出传统与现代相联结的桥梁。未来,民乐系也将持续围绕传统器乐表演艺术的创作、舞台实践,进行多元化的学术探索和多方位的成果展示,以期透过更多有底气、接地气的当代力作,为时代书写,面向光明前景勇毅迈进。
















供稿:民乐系

文:高欣然、高玺同

图:博雅音画

设计:张裕欣

责任编辑:六六














近期发布


校友忆往|鲍蕙荞:“央音”岁月,一抹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召开

2024中法国际音乐节即将开幕


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中央音乐学院权威信息,展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风采,服务广大师生校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