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于1949年10月在天津成立。在学校的多个组建单位中,包括时在南京办学的国立音乐院及其暂居常州的幼年班。1950年4月16日,幼年班师生72人抵达天津,并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1957年6月1日,在少年班基础上成立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1958年6月1日,成立一周年的“附中”在天津人民礼堂(现在的科学会堂,和平区建设路78号)举行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名为“红领巾”的管弦乐队,但其成员多为已经超龄退队的高中学生;同时参加这场音乐会演出的,还有另一支由初中管弦专业学生组成的年级乐队,他们大都是名副其实的少先队员。1959年,搬到北京后的附中,决定以1955级为基础,将1956级、1957级六年制管弦专业学生以及个别三年制(高中班)学生吸收进来,正式组建一支管弦乐队(简称“红领巾乐队”)。
1958年,在附中建校一周年音乐会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名为“红领巾”的管弦乐队。指挥丘天虎,小提琴独奏盛中国
1958年,在附中建校一周年音乐会上演出的一支初中学生年级乐队,成为一年后正式组建的附中管弦乐队(“红领巾乐队”)的雏型
“红领巾乐队”首批队员、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鲍元恺教授,对于乐队初创阶段的艰辛与喜悦,一直难以忘怀:“红领巾乐队的排练地点开始在一号楼三层中间的大厅。当时这是全院唯一能坐得下乐队的地方,大学本科的乐队以及后来大学专科(专修班)的乐队也都在那里排练。1959年,为迎接国庆十周年,大学、附中的三个乐队联合排练。这里坐不下,就把三层北侧的旧礼堂的椅子搬开,黄飞立在这里指挥一百多人的联合乐队,排练了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和施万春、魏作凡、徐源的《节日序曲》。李德伦也在这里指挥这个乐队加上中央乐团和歌剧院乐队,排练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一交响曲》。1959年底,位于前院(现在是后院)北大殿的新礼堂音乐厅落成,我们的排练地点就改在了新礼堂前厅。”
2007年,附中建校50周年,“红领巾乐队”老队员相聚母校,指挥黄飞立教授
“红领巾乐队组建后的第一位指挥是郑小瑛。她为乐队排练的第一批曲目有:莫扎特的《D大调小步舞曲》、杜鸣心的《水草舞》《人参舞》(选自舞剧《鱼美人》)、比才的《法兰多拉舞曲》(选自歌剧《阿莱城的姑娘》),肖斯塔科维奇的《波尔卡舞曲》(选自舞剧《螺丝钉》),朱仁玉的《儿童钢琴协奏曲》。红领巾乐队的第一次校外演出是在友谊宾馆,观众是在京外国专家,由方堃校长带队,郑小瑛指挥。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在场的外国专家们起立长时间鼓掌。从此,红领巾乐队声名鹊起。”①
20世纪50年代,郑小瑛老师指挥“红领巾乐队”
1960年,郑小瑛老师被派往苏联学习,从指挥系毕业不久的徐新老师接过了她的指挥棒。在以后的数年间,“红领巾乐队”不仅参加了由苏联著名指挥家尼·阿诺索夫教授执棒的交响乐音乐会(与中央乐团联合,1961年)、聂耳逝世30周年冼星海逝世20周年纪念音乐会(1965年)、首都青年纪念 “一二•九”学生运动 30 周年(1965年)等重要演出和纪念活动,还多次在各大公园(北海、景山、中山公园等)举办的节日庆典(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联欢活动上,为广大群众演出。此外,这一时期,乐队还曾走出北京,赴武汉、广州、上海、杭州等地巡演(1962年,由黄源澧、方堃等人带队),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影响。②
20世纪60年代,徐新老师指挥“红领巾乐队”参加各种演出活动
20世纪60年代初,“红领巾乐队”和附中合唱团在中山公园为群众演出
1962年,“红领巾乐队”参加电影《花儿朵朵》的拍摄
“红领巾乐队”成立以后,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以及阿诺索夫、尼亚基、李德伦、黄飞立等中外著名指挥家的悉心指导,演奏水平迅速提升。然而不幸的是,正当它羽翼渐丰之时,却因政治因素被折翼。
“红领巾乐队”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
20世纪60年代,苏联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尼亚基,指挥“红领巾乐队”与中央乐团举行联合演出的节目单
改革开放以后,“红领巾乐队”重新恢复建制。徐新、陈贻鑫、姚关荣、王进、水蓝、吕嘉、汤沐海、陈佐湟等指挥家曾执棒该乐队;小泽征尔、斯特恩等世界著名音乐家来校访问时,也曾指挥其排练和联袂演出。在国内高水平专业指挥和国际音乐大师的共同努力下,乐队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演出足迹遍及天津、郑州、济南、青岛、福州等多个重要城市。
世界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斯特恩来校访问时,指导“红领巾乐队”排练、联袂演出
“红领巾乐队”演奏西贝柳斯《芬兰颂》(片段),指挥王进,1986年6月录制
1988年,“红领巾乐队”以“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简称“少交”)之名③出访欧洲,不仅实现了出国演出“零”的突破,也标志着该乐队(团)进入了一个雏鹰初长成、展翅任我飞的新时期。
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片段),指挥陈佐湟,小提琴独奏董昆,1989年1月录制
2013年,学校决定将附中五个乐团(另4个乐团为:少年民族管弦乐团、少年四季室内乐团、少年管乐团、少儿合唱团)的名称予以统一,该乐团正式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
饮水思源,这支青少年交响乐团之所以能够起点高、发展快,是与其前身、国立音乐院幼年班管弦乐队打下的扎实基础分不开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前身,是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吴伯超院长创办幼年班的愿望(1945年),即为“建立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队”。
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幼年班依然建立了管弦乐队,排练演出海顿、莫扎特、柴科夫斯基、舒伯特等作曲家的管弦乐作品和歌剧选段,并曾多次赴南京,与音乐院大学部联合演出。常州解放(1949年4月)以后,该乐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为解放军三野文工团演出的《淮海战役组歌》担任伴奏,与常州市学联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在常州文庙大殿举办支持解放上海的音乐会,于常州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节目并进行实况转播(1950年初,由黄源澧教授指挥演奏奥地利作曲家苏佩的《诗人与农夫》序曲,马育弟任大提琴独奏)。通过这些实践活动,队员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而且还提高了政治觉悟,其中有多名学生参军上前线,成为解放军部队的文艺骨干。
1947年,幼年班部分同学赴南京,与大学同学组成联合乐队举办音乐会。乐队前站立者为院长吴伯超(右)和指挥陈洪(左)
1950年初,幼年班管弦乐队与常州市学联联合演出《黄河大合唱》
1952年年底,学校音工团调往北京,一大批毕业和将毕业的少年班学生(其中多数人源于幼年班管弦乐队)也随之一起,成为新组建的中央歌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歌舞团的前身)的创团团员。
交响乐是一门集体合作艺术,需要各个声部的紧密配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演出效果。学生的合奏能力和团队精神不可或缺(独奏表演强调个性,而乐队演奏更多需要的是共性)。通过乐队训练和演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乐队演奏的规则和方法(在群体声部中,许多演奏方法与独奏有所不同),建立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知道何时突出本声部等)。
管弦专业学生除少数人可以担任独奏外,绝大多数都要进入交响乐团工作。为了使学生的乐队训练和主科学习有机结合,附中管弦学科的老师经常到“红领巾乐队”的排练现场进行指导。“王治隆、褚跃武、陈园、宋涛、符达、王永新、祝盾、黄日照等各个专业老师亲临指导。还记得有一次我得意忘形地躺在椅子上喇叭朝天吹,被陈园老师勀了一顿。”“红领巾乐队”老队员、原中央音乐学院小号专业教授冀瑞凯回忆道。④
1987年,冀瑞凯教授指挥“红领巾乐队”参加附中30周年校庆活动
附中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乐队课训练主要是打好交响乐演奏的基础。自2001年起接管“少交”日常训练和演出实践的原附中校长助理王泓教授认为,应“以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为主要训练内容,然后加进一些浪漫时期的作品,主要针对和声、音准、交响乐的基本演奏法,弦乐和管乐各声部的互相配合,作品的音乐风格等方面来训练”。⑤据其回忆,学校曾聘请瑞士籍华裔指挥家陈亮声先生,每学期为“少交”进行两个月的乐队课基础训练,效果显著。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后,张艺、俞峰、李心草、杨洋、夏小汤、陈琳、张铮、黄屹、俞潞等指挥系教师和校友,也曾参与“少交”指挥工作。
2004年,陈亮声先生指挥“少交”排练
在学生们的眼中,参加乐队训练和演出,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情。通过严格、有序的乐队训练和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他们可以学到很多主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演奏技巧、音乐理解、艺术表现、舞台经验、曲目积累等多个维度,均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红领巾乐队”的首批队员、原附中副校长、小提琴专业赵薇教授,至今都对自己当年在乐队中得到的锻炼和收获,深怀感念之情。她回忆道:“我在乐队的各个位置都坐过,从第一提琴、第二提琴到第三提琴(中提琴);从最后的谱台到第一谱台。记得老师讲过:‘中声部是和声的生命,经常演奏和弦的三音,它决定了和弦大小的性质。’所以,我坐在第二、第三提琴声部位置时,便注意听旋律和低音的关系,听中声部怎样决定和弦的大小以及用怎样的织体来营造气氛,无形中学了一点作曲配器的知识并爱上了作曲。当我坐在最后的谱台时,发现在看谱的同时还要看指挥并要与声部长一致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说,对自己合奏能力的锻炼是最有价值的。当我坐在声部长的位置时,则能最近距离地学习指挥如何处理乐曲,学习怎样制定最合理的弓指法来贯彻指挥意图,并能带领全声部共同实现它。”⑥
《人民画报》(1962年)对“红领巾乐队”的报道,图右上方为赵薇
除了专业上的成长和进步,在这个大家庭里,学生们还能收获到友谊和信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团队精神——“一有抄谱、搬运、装台这些事,大家都抢着干。”(赵薇)“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电台录音,林铭述(大管专业)感冒了,为了不出杂音硬是挺到乐曲结束5秒钟后才咳嗽,脸都憋紫了。”(冀瑞凯)“每场演出完,我们声部的各位同学都模仿柏林爱乐的习惯,互相之间握握手以表示成功。”(原“少交”团员、附中副校长,现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中提琴专业王绍武教授)
排练去
学生们都非常喜爱和留恋这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集体。“排练时的专注和认真,经验的积累和团队的荣誉感”——这些青春记忆,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成立65年来,“少交”不仅成为国内交响乐坛的一支生力军,而且还承担了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恢复与发展,“红领巾乐队”又迸发出新的活力。1988 年秋,其以“中国少年交响乐团”之名,由左因校长带队,赴欧洲的瑞士、意大利两国访问,在日内瓦、苏黎世、高莫等19个城市,进行了22场演出(汤沐海、徐新担任指挥,吕思清、郭昶、董昆担任独奏)。第一次走出国门,学生们即以精湛的技术和纯真的音乐征服了欧洲观众,让世界听到中国少年的心声。当地媒体赞扬学生们的演出是“技巧、热情、灵魂的结合”。瑞士《瓦莱州报》(《新天地》)更是用“难以想象的、无以伦比的精彩”形容“音乐会的辉煌”,并认为:“中国不仅在世界的政治舞台和经济舞台上开始崛起,这些孩子们的表现说明,在音乐领域里,他们已大踏步地走在了我们的前面!”⑦从欧洲载誉归来后,“少交”又于第二年访问中国澳门地区(指挥陈佐湟),反响同样热烈。两度成功,为乐团赢得“技术精、水平高、要求严”的良好声誉。
1988 年秋,中国少年交响乐团赴欧洲访问演出
上图:左起:吕思清、周南、张艺、汤沐海、左因
下图:指挥汤沐海在排练
1988年赴欧洲演出节目单及团员们的签名
1989年1月,由左因校长带队,“少交”赴中国澳门演出(指挥陈佐湟)
在接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少交”又连续进行了两次访问交流。第一次是1995年受著名企业家林启明先生邀请,前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访问演出(指挥张艺)。其中在马来西亚演出时,该国国王、王后亲临现场观看,并对乐团给予高度评价。另一次,是1996年访问中国香港地区。
1995年,“少交”出访马来西亚,指挥张艺
进入21世纪,“少交”成功出访了韩国(2013年)、荷兰、比利时、德国(2016年)等多个国家(指挥均为李心草),并两赴(2003年、2013年)祖国宝岛台湾进行访问演出(前者由俞峰担任指挥,后者为李心草、陈琳)。每次访问交流,“少交”都肩负使命而去,满载荣誉而归,充分展现了中国青少年音乐家的青春活力和艺术风采。
上图:2013年,“少交”赴韩国访问演出,指挥李心草
下图:2016年,“少交”赴欧洲(荷兰、比利时、德国)巡演。指挥李心草,中提琴独奏梅第扬
上图:2003年“少交”访问中国台湾。
左起:1邢维凯、2郎朗、4马英九、5、陈曦、6俞峰
下图:2013年“少交”访问中国台湾。指挥陈琳,大提琴独奏田博年
除了开展对外音乐交流活动,“少交”还承担了“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1986年)、“第五届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2006年)、“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2012年,少年组决赛)等多个国际音乐赛事的协奏工作,参加了“交响乐之春”音乐会(1986年)、第二届中国艺术节(1989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艺术节和开幕式(1990年)等多项重要演出活动,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2006年,“少交”为“第五届肖邦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协奏
65载栉风沐雨,65载春华秋实。65年来,“少交”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音乐英才,他们大都成为中国各大交响乐团、音乐院校的骨干力量,其中的一些佼佼者还在纽约爱乐、柏林爱乐等世界一流交响乐团占据重要位置。正所谓:芳华待灼,砥砺深耕,青蓝相继,弦歌不辍。
2019年在“少交”成立60周年纪念音乐会上,
指挥家杨洋与曾韵联袂演出
在“少交”成立6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中国交响乐坛这面鲜艳的“红领巾”,永葆青春本色,再奏时代华章。
注释:
①鲍元恺:《创建初期的红领巾乐队》。载《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邢维凯、左因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②汪毓和、王凤岐主编:《中央音乐学院院史(1950-1990)》之“中央音乐学院大事记”(1949-1989),内部材料,1989年。
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出访欧洲的时间为1988年9、10月,之前该团曾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之名赴洛阳、郑州、青岛等地巡演(1988年3月)。
1988年3月,赴洛阳、郑州、青岛演出节目单
④冀瑞凯:《拥抱“少交”》。载《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邢维凯、左因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⑤王泓:《“少交”重在“多教”》。载《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邢维凯、左因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⑥赵薇:《第一批老“红领巾乐队”队员的回忆》。载《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邢维凯、左因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⑦赵元:《1988年红领巾乐队赴瑞士、意大利访问演出回顾》。载《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邢维凯、左因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主要参考资料:
1.邢维凯、左因主编:《我与少交——从红领巾乐队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的五十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2.肖学俊、王绍武主编:《致敬建党百年 初心薪火相传——携手奋进 再续“少交”辉煌(2012-2021)》,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年。
(感谢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对本文写作的大力支持。
视频资料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
本文为原创内容,文章及图片、影像版权归中央音乐学院档案馆(校史馆)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用、转载。
供稿:档案馆(校史馆)
文:宋学军、张乐
视频剪辑:张乐
校对:李梅
设计:董人榕
责任编辑:邸思木雅
近期发布
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第八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音汇友 乐共鸣 “2024中法国际音乐节——全球视野下视唱练耳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第七期”圆满举行
艺术润心 文化助力——中央音乐学院持续帮扶吕梁教育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