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拥有远大的个人理想,为报效祖国充满干劲,在多次工作岗位调动中实现了游刃有余的适应。因没有骄纵之气,受到肖华的青睐,成长为出众的实干型人才,并为多地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他的个人成长经历。
生于1943年的张学忠在甘肃省兰州市的成长过程中得知了日寇在中国实行的诸多残忍的暴行,地理位置处于大西北的甘肃的社会环境也从之前相对稳定变得混乱,空袭的炮火更是让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们。这样的生活惨状让张学忠意识到祖国只有足够强大才能保护生存在其中的万千民众们。
可那时的他年纪尚小,即便知道这种人间大义,也难以做到,可这种爱国之情已经深入骨髓。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长大一点儿的他渴望到学校就读,奈何家中经济情况堪忧,原本他以为这个愿望终究只能停留在梦里。
但新中国的诞生,给了他一次宝贵的接触知识的机会,他很是激动,也感激于党和国家对他的栽培与帮助,踏足校园后,珍惜时间,刻苦努力,成为了大家公认的学霸。
15岁那一年,他更是成功被兰州的某一所师范学校录取。距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张学忠看到自己付出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很难不开心,但也不忘提醒自己一直坚持的教书育人,助力家乡走出贫困的远大志向。
在加入党组织后,他更感觉到了责任重大,在学业上加倍努力,走出校门的那一刻,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小学教员。他朴素的人生理想之船也即将在他入职后开始启航。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将来可发挥巨大作用的品学兼优的祖国花朵,谁曾想,机缘巧合下,自己从教育事业转入了政坛。那一年是1964年,他因学识渊博,文笔出众被省政府的领导看中,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起初,他主要从事的是秘书方面的工作,懂得慎独的道理,不管有没有人监管,都会对工作保持高度的专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加班加点在现代人看来就是大冤种,能躲就躲,可他却是自愿留下,从无怨言,这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他受到了更多领导和同事们的欢迎与重视,在后期也把他当作了单位里的年轻有潜力的培养对象。
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那段时间里,他不信谣不传谣,坚持党员的进步觉悟,紧跟组织的步伐,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有选择地进行屏蔽,不肯发表违心言论,尽量保持平稳的心态,在工作上做到求真务实,在闲暇时间把对事业的热爱倾注于书本上,努力做到在短时间内迅速充实自身。
坚持客观态度,对组成小团体不屑一顾的他也因自身的正派作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仕途上失去了上升的空间。但在张学忠看来,升职加薪这种事在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相比又是何其渺小,因此在这一方面他从不愿意耗费自己的时间多想,光阴是宝贵的,他知道自己还能在学识见地上更进一步,于是他心思沉静地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钻研党的思想和理论。
1977年,他的踏实沉稳帮他成功摆脱了仕途停滞状态,在组织的任命下,他曾在省委办公厅和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工作过,虽然大致的工作方向没有变,依旧是文职工作,可其内容大为不同。
一个是政府部门,一个是部队工作,张学忠对于这样的安排有过疑惑,但很快就释然了。在哪里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只要能让国家变得更好,人民变得更富裕,他没有怨言,就这样,他秉持着诚恳谦虚的工作态度不变,将每一项任务都完成得十分完美。
两年后,张学忠升任为兰州军区政委肖华同志的秘书。在配合肖华工作期间,备受重视,得到了肖华的大力栽培,当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双提高之后,他自己也变成了独当一面的干部,于1980年成为榆中县书记,仔细视察,和群众打好关系,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顺利推行并得到贯彻,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实现稳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1983年,张学忠到兰州市委任职,担任的是副书记一职,此前脚踏实地打下的坚实工作基础在这里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让他很快适应新的岗位,了解并掌握工作内容,当在积攒下更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后,他于1989年,成为了甘肃省副省长,那一年他46岁,已经通过出色的执政表现证明了自己的才华与能力。
这里是他的家乡,也是他最初做出贡献的地方,即便此时他已是高干,但仍旧不敢忘记初衷,与其他同僚们勠力同心,帮助甘肃实现了各行各业的快步发展。2002年,59岁的他又来到四川,提出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改革建议,让这里得到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开辟出旅游特色的发展道路。
也因为多个地区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而在2008年被推举为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值得开心的是,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被上天眷顾,身体健康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