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闻名世界,是一件值得所有国人骄傲的事情,但在看尽满眼繁华,享受着上海美景,品味着上海美食,感叹着上海日新月异的同时,人们也当需知晓二十多年前的上海可是各种问题不断,困难重重,发展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是朱总理的到来,让上海一改往日的颓废之相,重新造起发展之势。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虽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然吹拂在华夏大地上,各地的发展大业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彼时的上海却成为了拖国家经济后腿的地方,城市环境相当差,放眼望去,每隔几步就能看到不少的垃圾在街道上刺眼地躺着。
住的地方又窄又小,一大家子人只能勉强蜗居在一个格子间中,吃饭、睡觉都要凑合再凑合,想要一个储物间,那是不可能的,连人住哪儿都要费尽心思。物价高高在上,买菜做饭都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工资水平,能少吃一个菜就少吃。
上班外出有私家车还好,若没有,坐公交的可要头疼了,坐上公交车就要忍受人挤人的现象,坐不上公交车的就慢慢等吧,下一辆可能人更多。“上海搞不好了”是对当时上海人民生活的真实感叹。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温和举措是行不通的,就得来个大动作,所以国家派了在工作上以铁血手腕著称的朱总理来到了这里,希望他能想出应对上海发展难题的可行对策,重振上海经济。
1988年,带着国家和人民期待的朱总理抵达了上海,一到目的地,就赶往了财政局,看到会计递交过来的上海财政情况,朱总理风尘仆仆的脸庞瞬间变得铁青,财政收入连年减少,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如果再不改变这种情况,上海真的就如百姓所言,搞不好了。
思及此,朱总理反复研究,仔细斟酌,提出了财政包干的建议。目的在于将上海每年大部分的财政资金留在地方上,有了资金的支持,不管是改革,还是发展,都能得以顺畅进行。
在顺利征得同意后,朱总理开始了积极将外资引入上海。其实“引进来”这件事,之前的上海领导干部也有在做,但是外商要想真正建立起项目,需要在多个部门多次往返,不仅需要递交大量的资料,还需要不停地在投资协议上盖章。
多的时候,居然达126个图章,中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消磨了很多人的耐心,所以外资企业一见这个架势,直接溜之大吉,使得上海难以吸引并留得下大量外资。
为此,朱总理在上海主持并建立了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简化了办理手续,让原本分散的126个图章也归为“一个图章”,简单又高效,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外商,一段时间后,外资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上海。
在民生问题上,朱总理一直十分重视。浦东开发的构想在1990年的时候便已被列入了重点关注的项目,可惜中间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正式启动,朱总理来到这里之后,丝毫不惧艰难险阻,扫除了一切障碍,一举推动了浦东开发从构想化为现实。
在此前的改革行为下,上海已拥有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为浦东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朱总理在仔细规划后,就要求破土开工,不仅建设了南浦、杨浦两座大桥,修建了延安东路隧道,还将浦西的交通情况也进行了整改,建设了环城高架。
建成后,四通八达的道路,便利的交通让人们不仅出行方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针对住房问题,朱总理则提出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这是上海房地产行业此前从未有过的一大变革,在这一制度顺利得到实施,得到了绝大多数百姓有地可住的成果下,这一制度也迅速被其他省份争相使用,时至今日,仍在实行着。
此外,朱总理作为一名党员,他始终拥护共产主义,维护党员这一光荣称号,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面对1991年,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呼吁进一步改革的不理解,朱总理也及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向人民群众耐心地解释了改革的深层含义。
在朱总理的带领下,短短四年的时间就让上海改头换面,百姓们安居乐业,这份伟大的成绩令人不得不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