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国务院共有13位副总理,邓公:只留2位,其余全部裁减

文化   历史   2024-11-03 23:06   江西  

不同的政治制度会衍生出不同的职能部门和与之相对应的各类岗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原有的岗位不再适应中国的发展,就需要及时进行整顿。

比如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在建国初期,担任此职位的人数设立是合适的且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慢慢地,它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不利于中国未来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1982年,邓小平从大局出发,积极对该岗位进行精简,不仅实现了人才的合理配置,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国后,周总理是我国的第一任总理,不过那时的他也不再是少年模样,为了不浪费他的时间,将更多重要的事情交由他处理,国家特地设置了副总理一职。人员数量一般是几人到十几人不等。

刚开始,政务院还没改名叫国务院,领导人数量不多,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年轻有为,有面对繁杂的工作,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去面对,所以那时的政务院内部结构和人员数量的设定是合理的。

后来,政务院改为国务院,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需要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国务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设了不少下属机构和领导人员,如此一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办事效率,中间却也因为机构和人员过多出现了不少沟通和责任归属问题。

毕竟,过于细分的下属机构分管的事情会更多更杂,本应是两个部门之间的事情,变成了多个部门之间的事情,而且因为一个部门就有多位领导人,所以大家都会以为同部门的其他领导人会去处理这个问题,真到了需要处理问题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人,有时候找到人了,又会相互推诿,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那么既然这样的设置会影响到办事效率,为何不立即采取措施呢?

追本溯源,这都与我国实行的“干部终身制”有关。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不少领导人在上了年纪后,仍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一份力,但奈何身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但他们又不想退休,国家又不能要求他们退休,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各机构提高效率,就只能不断招收新鲜血液加入,如此一来,这个岗位上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拥有敏锐的政治嗅觉,所以他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1975年的时候,他就曾提出过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的观点,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被采纳。

1977年,邓小平重返政坛后,在国家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整顿了党政军系统,还倡导老干部们能退位让贤,让更多的中青年干部能够在他们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未来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979年7月,他和以往一样,为了解各地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他和工作人员一同去到了各个地方的组织机关单位和工厂内部进行视察。可也就是这次视察让他察觉到了问题。这些单位里处于领导层的几乎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于接受和吸收先进的知识和经营模式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此之外,一个部门有多个领导人,导致出现了领导班子臃肿的现象,一个事情,明明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却因为有多个领导人要进行多次请示,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对单位未来的发展和管理也多有不利。

为改善这种情况,邓小平曾让中组部的工作人员到各地寻找并挖掘优秀的中青年干部,3个月后,他们虽然收获颇丰,但却未能得到邓小平的认同,上面虽有160个人,但符合条件的却寥寥无几。

1982年,时任苏联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到1985年,这短短的三年内,他的两位继任者也先后离世,使得苏联社会内部发生了混乱,这件事提醒着邓小平,不能再任由领导干部老龄化的现象继续发展下去了,否则,终有一天会危害到国家的安全。

因此,邓小平针对这个事情召开了多次会议,最终确定裁撤部分机构和领导人员,原有的13位国务院副总理,被裁掉了11位,只剩下万里和姚依林2人。此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节省了不少的内部资源,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程哥读史
专注更新历史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