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其琛身上的外交成绩斐然,对于他个人的职场发展,更多人喜欢用大器晚成这个词来形容他。让我们近距离与他接触,了解他堪称传奇的一生。
在1928年社会环境混乱的天津,他出生了,此后多年受生长于租界的影响,见多识广,思维开阔,这也为他后来进入到外交部工作且拥有出众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1942年9月,钱其琛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习的机会,但他时刻记得自己身上流淌着的是炎黄血脉,报效祖国是每个公民都该深刻进骨子里的意识。也是因为他不俗的领悟能力,使得他在这一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加入到党组织。其学生身份为他在校内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虽然当时的他不过是个14岁的学生,但他在耳濡目染下,早已开始学习外语,并于1945年已经达到了可与外国友人流利交流的地步,他的才华很快被《大公报》发现,让他变成了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建国后,更是被组织当成优秀的潜力股培养,在苏联中央团校学习过一段时间,进一步增加了他的见识。
1955年回国后,被安排进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在这里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下定决心,不辜负组织的期待,开始认真地从事外交工作。
十年动乱中,钱其琛也成了反革命派打击的对象,下放过一段时间后,他初心不改,得到更多组织的信任与赏识,于1972年委任他为往驻苏大使馆参赞,为让时而紧密时而紧张的中苏外交关系走向蜜月期做出了诸多努力。进入到八十年代,他还曾以中国政府特使的身份与苏联进行过副外长级磋商,次数高达11次。
话题涉及到多个方面,对于外国记者的提问,他时刻绷紧一根弦,让自己的回答无懈可击,由此得到了外国记者对于其出众的外交和口才技能的认可,评价他是“从不落入陷阱的人”。
中国要走出去,就要让国际社会听到中国之声,深知此点的钱其琛为此主张及时向各国驻京记者发布新闻,借助媒体将中国政府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传遍整个世界,这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也用实际行动切实为中国以更好的姿态走向世界,促进更多领域的合作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不仅建言献策,让外交部通过了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自己还成为了中国首任外交部发言人。
1988年,钱其琛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率团出访欧洲,当时他已经选任为外交部部长一职。在这次工作中,他很好地提升了中欧双方在外交关系上的紧密程度,还提出了具有远大目光与智慧的“三超越”原则,由此才有了1991年中国想要将自身打造成“世界工厂”的计划,欧洲多国亦愿意将产业链放心地交给中国人来做。
作为外交部的一把手,钱其琛责任重大,但也从任期内学到了许多,付出的远超常人的辛劳在他的眼中算不了什么。为了提升外交部内部工作人员的谈判水平,尽可能将有利的局势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期在一次谈判中获得最大的收获,他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教训总结成自成体系的一套法则。无关紧要的几句闲话也被他视为缓和双方情绪,引导谈判方向的重要因素。
钱其琛能有后来的成就,在工作中做出亮眼的成绩,除了掌握到外交工作,尤其是谈判的精髓外,还因为他在善于思考的同时踏实工作,做事讲效率,不该浪费的时间绝不浪费。
1992年,工作能力备受同仁们信任的钱其琛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他坐上这个位置才短短的一年后,他再度获得了职场上的发展,升任为国家副总理,处理的事情级别也更上一层楼。九十年代末期,香港回归成为了牵扯着全国人民之心的重大事件,在和英国洽谈一事上,已近古稀之年的他以香港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再次登上了谈判的舞台,让这桩压在人民胸口上数十年的大事终于尘埃落地。
20世纪初,钱其琛不再活跃于政坛第一线,即便如此,他对外交事业的热爱也不比当年步入外交部的大门减少分毫,遵循着自己的本心,他当上了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掌门人,还出出书立作,将自己宝贵的外交技巧和注意事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人,让国家多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外交官,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