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低碳技术研究中心CEJ|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制取高价值产品的研究进展:催化机理、产品应用及展望

政务   2024-08-29 08:57   湖北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谢明

通讯作者:刘泽伟 校聘副教授,李彬 教授

通讯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5120

亮点

• 纺织废弃物的催化热解存在自由基链反应和碳正离子机理

• 催化剂失活主要是由于焦炭沉积、烧结和中毒
• 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产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利用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催化剂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要

摘要导图

(1)综述了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制备高值产品的研究现状,探讨了纺织废物催化热解的机理。分析了热解产品的潜在应用和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自由基链反应及碳正离子机理是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过程中的主要机理。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有积炭、金属烧结、催化剂中毒等。工业上常采用空气氧化法来消除催化剂的积炭。

(3)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产物可应用于能源和材料等领域。将具有催化活性的工业固体废物开发成高活性、廉价的催化剂,实现特定产品的针对性选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本文对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制备高价值产品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

全球人均纺织品消费量已达到7-13公斤,预计到2030年将产生1.34亿吨纺织废物,但每年产生的纺织废物中只有15-16%被回收利用。纺织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迫使人们重视纺织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以缓解能源危机,降低纺织废弃物对环境的整体影响。催化热解具有能源成本低、反应速度快、产品质量优异等特点。

1 催化机理

在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过程中,存在两种分解机制,即自由基链式反应和碳正离子机制,如图1所示。自由基链式反应包含断链、链扩展和链终止反应三个阶段。在断链阶段,通过随机断链和键末端断裂产生大量自由基,伴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降低;在链传播阶段,自由基发生氢转移、β裂解、异构化等多种反应。在链终止反应阶段,自由基之间的歧化和偶联形成H2、CH4、烯烃和烷烃。在碳正离子反应机理中,来自催化剂酸性位点的质子被加入到C=C双键中形成碳离子。碳离子发生异构化、β裂解等反应产生烯烃。烯烃经过异构化和环化反应生成环烷烃,最后转化为芳烃和H2 

1 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机理

2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如图2所示,显示了催化剂部分失活的原因和再生方法。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包括焦炭沉积、金属烧结、热降解、结构降解、活性位点浸出和中毒。可简单归结为三种原因:化学、机械和热。焦炭通过覆盖活性位点和造成孔隙堵塞这两种方式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催化剂中毒和活性物质浸出是由于反应物、产物或杂质在活性部位发生化学吸附。烧结是由于催化剂受热导致催化相的微晶生长和载体坍塌和微晶孔坍塌。由机械原因导致的催化剂失活主要来自于催化剂的破碎和磨损。

焦炭沉积引起的催化剂失活最为常见,通常采用空气或氧气氧化、CO2气化、加氢和溶剂萃取等再生方法去除催化剂上沉积的焦炭。通过使用空气或氧气氧化焦炭是最常用的催化剂再生方法。事实上,在许多工业过程中,经常使用在空气中加热焦化催化剂来再生。

2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3 产品应用

如图3所示,利用催化热解技术,纺织废弃物可以被回收为燃料(热解气、热解油和炭),这些燃料可以用作维持热解反应的燃料,从而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使用。此外,所生产的液体产品可用于内燃机燃料、生产再生纺织纤维或其他石油化工产品,热解炭也可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包括催化剂、吸附剂、电极材料和土壤改良剂等。 

3 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产物的应用

4 未来展望

为了突破目前纺织废料回收利用面临的制约,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混合纺织废弃物及添加剂对其热解的影响将是未来探索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的多孔结构和所含金属的催化作用以用于制备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以降低催化剂的成本,实现固体废物的高效循环利用,同时实现催化转化过程中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控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如图4所示。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例如自动化和互联网技术以用于纺织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对热解过程进行建模,预测和优化反应条件,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利用工业固体废物制备用于生产高品质产品的催化剂

文章结论

(1)LCA表明,与其他回收方法相比,使用催化热解回收纺织废弃物可以显著减少碳足迹。

(2)纺织废弃物催化热解的机理有自由基链反应和碳正离子反应。

(3)合成气主要用于燃烧和化工产品的生产,热解油可用于内燃机和化工产品生产。热解碳不仅具有高热值,而且是一种多用途材料。

(4)今后应开发铁基工业固体废物(赤泥和钢渣)作为廉价易得的纺织废弃物热解催化剂,并对实现产品的定向选择进行研究。

作者介绍

谢明,昆明理工大学202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固体废物热化学转化能源化,目前发表SCI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通讯邮箱:xm20210924@163.com

刘泽伟,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校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固废热化学转化、无机固废高温热处理、固体废物污染物释放、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2022年12月获得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师从赵由才教授。2019年7月-2022年9月,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黄启飞和黄泽春研究员。主要从事固体废物管理、固废热化学转化处理以及污染防控技术。至今为止,以(共)第一作者和(共)通讯身份发表中科院二区水平以上SCI论文22篇,EI论文4篇,申请专利12项。目前,作为负责人主持或研科骨干深度参与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各地方生态环境厅以及企业委托项目12项。

通讯邮箱15096663728@163.com

李彬,教授,博导,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兼云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环境低碳化治理技术研发和环境类专业教学。“兴滇英才”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一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负责人。拥有国家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先后到昆钢节能减排中心挂职副主任,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访学。

近年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有色行业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有色金属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现任有色金属学会有色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专委会委员、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与生态材料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环境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担任《轻金属》《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编委。

通讯邮箱:libin@kust.edu.cn

投稿、转载、合作、申请入群可在后台留言(备注:姓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sthjkx1@163.com

【点击下方超链接阅读16个栏目推文】 

1.【直播】9.【院士】
2.【视频10.【综述】
3.【健康&毒理11.【写作】
4.【12.【Nature】
5.【13.【Science
6.【14.【WR
7.【固废15.【EST
8.【生态】16.【JHM

生态环境科学
最新学术成果与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