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父如子
そして父にな
由日本当代电影大师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如父如子》,已经于12月6日全国上映!
这部在“中女”时代下,对与男性与父亲的角色,刻画得究竟有多独特?
千百年来,人类世界一直有个“有趣的深度问题”:
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在哪里?
知乎上这个问题的最高赞回答是这样的:
母爱是无条件的,父爱是有条件的。
什么条件呢?
孩子,你必须是我的孩子,你必须通过努力才能配得上我的爱,你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赢得我的爱。
换句话说,父爱是这样的:
我爱你,是因为你达到了我的要求;
我爱你,是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
我爱你,是因为你像我,你传承了我。
知乎上同类的回答还援引了西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弗洛姆《爱的艺术》,声称母爱是天性,无条件的母爱给了孩子安全感和自信感,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需要父亲有条件的爱来给予压力和鞭策,让孩子在“自信中也有自卑”,才能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因而,父亲才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正所谓“严父慈母”,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
但问题来了,请问“有条件的爱”是“爱”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
爸爸,如果我达不到你的要求,你是不是就不爱我了,如果是这样,那你真的爱过我吗?
爸爸,如果我不像你,我不能很好继承你的基因、你的想法,你是不是就不爱我了,如果是这样,那你真得爱过我吗?
这样一问,好像父亲“有条件的爱”根本不是爱了。
那么,如果还有一种爱叫作“父爱”,父爱与母爱的区别到底在哪?
有一天,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走到你面前,告诉你:
这是你的孩子。
那一刻,你成了“父亲”。
可是一个有了孩子的男人离“父亲”有多远?
你懂得怎样去爱眼前这个“不由你怀胎十月”生出来,却生下来就非得爱的孩子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少有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是完全站在一个男人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的。
但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做到了。恰逢父亲节,与大家分享一部特别的电影。
(中间是是枝裕和导演两边是本片两位小主角)
凭借电影《小偷家族》拿到第71届戛纳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著名日本导演,早在2013年就拍出了一个同样获得多个大奖的影片——《如父如子》(日本片名直译为“然后成为父亲”,其实原片名更能表达深意:一个男人在抱得孩子那一刻只是成为了生理上的父亲,而“然后”呢)。
这部电影第一次把“男人有条件的爱”拿到了桌面上来讨论:
孩子,我是一个男人,我的爱是有条件的:
一、你必须是我的孩子,你的血液里流淌着我的血液(这点男人没法像女人那样肯定,所以我必须确认);
二、你必须够努力、够勤奋、够像出色的我,你才配得上我的爱。
我要用这样的爱去成全你,去弥足那母爱天性的不足,去给你一个未来。
本着这种“父爱”的人,便是这部影片的男主角——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野野宫良多。
他是日本高度竞争社会里的白领精英,他给了妻子一个高档完美的家,他虽然很忙,但一有空便立即回家,他不喝酒、不赌博、不搞外遇......他回到家的任务便是——指导自己的儿子庆多,看他练琴,听他说英语,让他准备精英私立小学的考试......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父亲”,野野宫良多像绝大多数父亲一样,甚至超越了大多数父亲,他是一个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严父”,不是吗?
他一路凭自己的努力成为上层白领,他赚钱养家,拼尽一切给儿子一个少有孩子可以得到的“精英教育”,他督促儿子要像自己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野野宫良多对自己这一“父亲”角色很满意。
但是,他对儿子庆多不满意。
为什么?
因为儿子庆多性格温吞内向,不像自己积极进取;因为儿子英语、钢琴等等都很一般,不像自己从小便很优秀;因为儿子似乎什么都听他的,但就是跟他不亲近,甚至长得都不像他。
尽管如此,野野宫良多还是一如既往地要求着儿子庆多,他相信,是自己的儿子就一定有自己的优秀基因,只是需要更努力,只是需要时间,只是需要妻子不那么宠他......
直到一个医院的电话打破了这一切。
这个电话告诉良多,他养育了6年的孩子庆多不是他亲生的,是因为一个护士的刻意报复(对富裕良多夫妇的羡慕嫉妒恨),把他家儿子和另一家叫做斋木雄大的儿子故意抱错,因此,贫穷电器老板斋木雄大家的儿子琉睛才是良多的亲生儿子。
一个晴天霹雳!
该如何选择?交换孩子还是不交换孩子?
要琉晴吗?琉晴才是亲生儿子,流的是自己的血,但是这个儿子6年不曾相见,又是在一个贫穷电器小老板家里长大,性格虽外向,却是什么(英语、钢琴)都不会。
要庆多吗?自己养育了庆多六年,庆多叫自己爸爸,但是庆多不是自己的儿子,流的不是自己的血,而且庆多不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要血缘还是要亲情?要生育之恩还是要养育之恩?
在父亲“有条件的爱”的条件幻灭后,爱还在吗?
导演是枝裕和通过一张“亲子鉴定”,在悄无声息中深刻表达出了“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妻子知道真相后,依旧会紧紧抱住庆多,无比心痛地问他:“妈妈带你一起去个遥远的地方,好不好,只有我们俩个人的地方。”——妻子宁愿选择庆多。
良多知道真相后,趴在汽车的方向盘上,说了一句:“果然是这样”。
正是这句话,成为后来家庭关系走向恶化的导火索。
什么叫“果然是这样”?
妻子后来说出了良多的心声:果然“庆多长得和我不一样”;果然“庆多不像我的性格”;果然“庆多没有我那么优秀”——果然他不是我儿子。
显然,这句话一出口,“父爱的条件”展现无余:
你达不到我的要求,你还不是我亲生儿子,你配不上我的爱,我为什么要继续爱你?
良多是一定要琉晴的。
但是,良多并不是一个无情的人,他也为庆多付出过,他也很舍不得庆多,他更知道妻子要庆多,所以他对妻子说:“相信我,交给我吧。”
良多要干什么?
他决定两个孩子他都要!
良多志在必得,而且他也确实有这个条件,对比一下两位父亲便一目了然:
良多是一个上层白领精英,而对方父亲大雄是个乡村小电器店老板;
良多只有一个孩子,而大雄家除了琉晴,还有两个更小的孩子;
良多的家庭是个别墅,住三五个孩子都没问题,大雄的家破破烂烂,就连洗澡都是大雄跟两个孩子挤在一起边玩边洗;
良多有钱有权,可以给孩子读私立学校,可以给孩子未来一个保障,大雄毫无进取心,明天的事绝不今天做,混至今日无钱无权;
良多有足够的社会关系,可以请律师,可以打昂贵的官司,大雄也想多要医院赔偿金,但是他连怎么打官司都不知道。
综合比较看来,良多无疑是两个孩子更好的“父亲”人选,不是吗?
但有人给了良多当头一棒!
这个当头一棒谁给的?
不是医院,不是大雄,不是妻子,而是两个孩子。
别忘了是谁在选“爸爸”?
是孩子,而不是我们这些只会以条件去权衡的成年人。
在医院的主持下,两个孩子开始了交换三部曲:两个家庭一起游玩;每个周末两个孩子互相到对方家住宿;两个孩子正式互换。
结果呢,两个爸爸表现如何?
第一步集体游玩:大雄爸爸陪着庆多和琉晴在游乐场里上窜下跳,累得气喘吁吁,良多爸爸在一边观察着琉晴,评论着大雄一家;
第二步易子而宿:琉睛周末到了良多爸爸家,良多因为忙于工作并不在家,琉晴一开始被这个富丽如五星级宾馆的家所吸引,但很快在一个人玩完了所有的玩具后便不停看表,追问可以回到自己家的时间;
另一边,庆多到了大雄爸爸家,一开始对这个贫穷而狭窄的家感到不安,但很快他和弟弟妹妹打成一片,而且眼睁睁看着大雄爸爸居然奇迹般修好了玩具,于是当他回到自己家里时,第一件事便是翻出了坏掉的机器人,然后追问什么时候可以再去琉睛家修机器人......
第三步正式互换:
琉睛难过地看着良多爸爸列出的一张清单,包括:每天练习英语、每天练琴、早晚要请安、一个人洗澡、叫自己和妻子“爸爸妈妈”......
悲伤的琉晴抬头问良多:为什么?
良多答:不为什么。
琉晴问:为什么不为什么?
(父子对话到此结束)
而另一边是庆多到了大雄爸爸家,其实一样的不知所措,但大雄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大雄的妻子更是什么话也没说,只是挠庆多的痒痒,挠得庆多笑起来,然后她紧紧抱住了庆多,庆多也慢慢抱住了她......
三步曲走完后的几个星期,琉睛忍不住一个人离家出走了,他逃回了大雄爸爸的家,而当良多追到大雄家时,以为要接自己回家的庆多躲进了衣柜,根本不愿意被良多看到。
这就是结果,两个孩子都选择了一个家:那个贫穷、狭窄、没有钢琴、没有英语、没有多少玩具、更没有未来保障的家。
当成年人选择“条件”时,孩子选择了有“爱”的地方。
这下,轮到这个精英爸爸——良多困惑了。
其实,影片看到这里,每个观影者都可以在良多这个角色身上,看见现代社会里无数个纠结的“父亲”:
当你拼尽事业想给孩子一个有保障的未来时,你顾不着家,陪不了娃,你是《爸爸去哪儿》那类节目一直在批的对象;
当你花够时间想给孩子一个“好爸爸”形象时,你工作一般,事业无望,你是那些“好男儿志在四方”言论被裹挟的对象;
当你一边守护家庭一边勤勉事业时,你成了肉夹馍,在每一个夹缝中苟延残喘,在争分夺秒中渐渐找不着自己......
良多便是如此,他纠结,他茫然,他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失败!
他想起了自己傲慢对大雄说的话:我有很多别人做不了的工作等着我去做。
而当时大雄回答他:父亲也是一个无人能替代的工作啊。
失去了两个孩子,甚至失去了妻子的信任,孤独的良多第一次开始认真思考——何为“父亲”?
他开始逼自己去跟琉晴相处,他们一起去野营,一起去放风筝(这之前的6年里,他都没有陪庆多去玩过这些);
他开始把那富丽堂皇却井然有序的家改成了游乐场,把那阳台变成钓鱼池(这之前的6年里,他从来都只是要求庆多整洁、干净、有序);
他一改自己的“扑克脸”形象,开始扮演各种游戏角色,甚至学习大雄父亲拿起了螺丝刀为琉睛修玩具(这之前的6年里,他都没有为庆多修过一次玩具,只是告诉他再买一个)......
琉晴慢慢接受着良多,但正是在陪伴琉晴的过程中,良多看见了自己对庆多无法弥补的缺憾。
终于有一天,当他玩弄着庆多以前爱玩的照相机时,突然发现庆多以前为自己拍下的种种照片,而那些照片中的自己都只在做一件事情:睡觉!
这个倔强而高傲的男人恍然领悟:
在6年时间里,早出晚归的他几乎只让庆多记住了他的一个样子:睡觉的样子。
而他却要求庆多成为一个:样样都好的优秀样子。
在6年时间里,内向懂事的庆多一直在努力爱这个严厉的父亲,即使自己不爱弹琴,只要爸爸让弹就弹;即使自己不爱英语,只要爸爸爱就学;即使为了上私立小学要说谎,只要爸爸爱就说......
一个孩子有权利挑选他自己的父母吗?
一个孩子有机会挑选他自己出生的家庭吗?
没有,统统没有,但是孩子天生就懂得“爱”。
庆多爱着这个爸爸,即使这个爸爸对他只有要求;庆多爱着爸爸睡觉的样子,即使这样的爸爸对他不说话。
这个倔强而高傲的男人哭了。
这些照片让良多看见了一个纯洁孩子对他无条件的爱,而相比之下,是他有条件的、自私的、根本谈不上爱的“基因交易”。
他再次来到大雄家,庆多一看到他,就跑了出去。
但是,良多没有放弃,他追赶着庆多,真诚告诉他:爸爸错了,爸爸对不起你,任务结束了,我们回家,给爸爸一个机会,让爸爸爱你......
路的尽头,这对父子终于抱在了一起。
庆多依旧不是良多的亲生儿子,但良多学会了爱他;
庆多依旧不是良多满意的优秀儿子,但良多学会了爱他。
在学会爱庆多的过程中,良多找回了自己,他成为了真正的父亲。
“父爱”是有条件的吗?
不,真正的父爱和母爱一样,是无条件的,是无私的。
有区别的,只是方法。
正如弗洛姆在分析完各种爱后的总结: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需要,所以爱;
而成熟的爱,是因为爱,所以需要。
孩子是每一对父母的天使,是孩子教会我们成熟的爱。
因为他(她)的到来,让母亲通过“十月怀胎”自然而然有了这种“成熟的爱”;
因为他(她)的到来,让父亲有机会通过每一天的陪伴,每一天的共同成长,有了这种“成熟的爱”。
而当一个男人有了这种“成熟的爱”后,他超越了“生理意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而这样的父亲结合他的勇气、他的力量、他的胸怀,他才能超越母亲,成为孩子真正的“引路人”。
愿天下每一个有了孩子的男人
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如何发现影视的智慧?
如何用别人的故事来照见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禅说电影创办人素说老师在《观电影法》一书,深刻剖析,欢迎订阅:
长按二维码,了解更多禅说电影最新的活动资讯,一起看电影,悟人生:
(识别二维码了解详情)
素说
禅说电影创始人
江苏卫视原导演、制片人;禅说电影、影领圈创办人。
【英雄之旅十四讲】导师;书籍著作:
《幸福就像如来掌》、《高维智慧看电影》、《观电影法》等。
禅说电影
不一样的角度看电影
点个“在看”,分享电影智慧给更多人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