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清楚,男性的海绵体并无骨骼支撑,其能够勃起坚挺,关键在于肝气的推动以及肝血的充盈。所以中医调痿,就离不开调肝。
肝,在中医五脏六腑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 “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濡养周身。《素问・痿论》有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这里的宗筋弛纵所引发的痿证,便与肝脏的功能失调紧密相连。肝主宗筋,肝经的循行路线环绕阴器,犹如一条精密的纽带,将肝脏与男性生殖器官紧密相连。一旦体内出现诸如痰湿、湿热这类病理产物,它们就如同垃圾一般,会循着肝经下行。湿热之邪黏滞,使得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变得 “黏糊” 不畅,进而影响宗筋的正常充血起立,最终导致阳痿,出现起不来、举而不坚的尴尬状况。
临床案例也佐证了这一理论。患者刘先生,正值而立之年,本应是精力充沛之时,却饱受房事疲软难起的困扰,有心无力。期间服用了大量补肾的药物,起初服药时似乎有些效果,可一旦停药,阳痿的症状反而愈发严重。细察其伴随症状,阴囊潮湿、瘙痒难耐,浑身乏力仿若被抽干了精气神,头晕目眩、口干口苦,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再观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略数,综合这些表现,中医精准辩证为肝经湿热,下达宗筋,宗筋弛纵。
对于此证型,若一味盲目补肾,实则南辕北辙。补肾药的药性往往会被体内的湿热之邪所阻滞,堵在半路,难以抵达病所。正如《金匮要略》所言:“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这提示我们,体内有湿邪阻滞时,若用不对症的温热补益之法,不但无效,反而易郁而化火,使得病情雪上加霜,越进补,性功能反而越差。故而,在进补之前,当务之急是先把肝经的这些 “垃圾” 清理干净。
接诊刘先生后,采用清肝利湿、调和宗筋之法调理。用方参考:龙胆草,栀子,黄柏,生地,车前子,蜈蚣,露蜂房,苍术,牛膝等随症加减。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恰如《药品化义》所赞:“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 栀子苦寒泻火,通利三焦,助龙胆草清肝胆湿热,使其泻火之力更强;生地养阴清热,既防苦燥之品伤阴,又可使邪去而阴血不伤;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使湿热从小便而去,此四味药共为臣药,清利肝胆湿热,为后续的调理扫清道路。黄柏苦寒沉降,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苍术辛苦性温,燥湿健脾,以杜生湿之源,二者配伍,清热燥湿之力大增,直击下焦湿热之邪。蜈蚣、露蜂房性善走窜,通经活络,行血逐瘀,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三药合用,可助力气血直达宗筋,恢复宗筋气血通畅。
用药一段时间后,刘先生前来复诊,欣喜告知阴囊潮湿瘙痒的情况已然减轻,这无疑是病情好转的曙光。遂在原方基础上加泽泻、大黄。泽泻利水渗湿,增强利湿之力,使湿热之邪从小便分消;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可将体内的湿邪与热邪通过大便排出体外,给湿热之邪以出路。如此这般,诸药合用,以泻为主,全方位扫清肝经的 “垃圾”。
不过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因人而异。此方子仅适用于刘先生这般肝经湿热型阳痿患者,每个人体质千差万别,具体的用药用量必须依据个体的辩证结果进行加减。切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只有精准把握中医理论,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方能在解决阳痿等男性健康问题上有的放矢,帮助患者重拾健康活力。
总之,面对阳痿这类病症,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深入探究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为解决难题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
若君不知自身状况,可咨询于我,吾当为君辨证分析。以解君之疑惑,助君恢复健康。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哲眼看中医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谈医讲道 传承岐黄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道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