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守歲 | 最浓的年味

文摘   2025-01-28 10:10   山东  


除夕,守歲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除夕



初岁元祚,吉日维良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红红火火,团圆开心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终岁大吉



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爆竹催开万物新,春联换尽千家旧



守岁围炉竟废眠



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




除夕守歲 | 最浓的年味



盼了那么多天,终于把除夕给盼来了。


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这一天,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共庆除夕。而团圆守岁,也成了记忆中最浓的年味。




传说故事



关于守岁,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守岁的寓意




久而久之,除夕守岁成了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在过去,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因此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从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因此,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




熬年守岁



如今,很多人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但最浓最深的年味,却在除夕守岁中显露无疑。


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


对于无数人来说,这注定是一个难忘的夜晚,也是一个属于人间喜乐的夜晚,这一夜的幸福可以照亮一整年的路。


妈妈做的饭菜,

是此后一年里关于家的味道;


爸爸珍藏的酒,

是支撑前行路上的力量之源;


朋友给的祝福,

是一想到就十分温暖的心意。




记忆中的年味



让我们在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候,在抬头看到满眼烟花的时候,许下新的一年最美好的心愿:


要微笑,要精彩,要坚持,


要奋斗,要孝顺,要健康,


要平安,要快乐,要幸福!



中国年

就要这个味儿

问诊|交流|分享


如感兴趣,请点击右下角,有你在看


哲眼看中医
振兴中医,弘扬国粹。宣传和普及中医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更好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x0d\x0a\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