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运六气谈近期病毒性感冒

文摘   2025-01-15 18:31   山东  


《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五运六气理论便是这一思想在中医领域的重要体现,其对于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中心官网发布的《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2024 年第 51 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持续上升趋势,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为流感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病原体主要为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在 14 岁以内的患者中,门诊急诊流感样病例里,人偏肺病毒发病率仅次于流感病毒位居第 2 位。


从临床表现来看,流感病毒感染常急性起病,发热可高达 39-40℃,患者伴有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呼吸道症状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还可累及胃肠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和眼结膜充血等。人偏肺病毒则主要侵袭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和老年人,常引起普通感冒症状,如咳嗽、发热、鼻塞和喘息等,严重时可致支气管炎和肺炎,在有基础疾病的易感人群中,甚至可导致死亡。


在临床实践中,近一段时间病毒性感冒患者多表现出发烧、身体酸痛无力、咽喉红肿疼痛、头痛等症状,且头痛常为头部沉重疼痛或巅顶头痛,仅从临床表现很难鉴别具体感染的是流感病毒还是人偏肺病毒。对于基层诊所而言,由于检测手段有限,若使用普通抗病毒药超过两天仍无明显改善者,需考虑人偏肺病毒感染的可能,同时,不少流感病毒感染患者使用抗病毒药效果也不尽人意。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外感患者表现出寒湿之象,基于中医五运六气与人体健康的关联理论,为寒湿之气导致的外感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中医认为,2024 年为甲辰年,甲己化土运,辰属土支,丑未太阴湿土司地,甲为阳支,此年既是岁会之年,又是同天符之年。在太乙天符的影响下,发病具有 “速而危” 的特点,外感症状起病急骤且较为严重。


当前处于甲辰年终之气,受土运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等因素影响,加之终之运客运为火运不及,主运为水运太过,呈现三土、二水、一火杂处的局面,重度寒湿之气合邪,侵袭人体肌表。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 


寒湿之邪导致足太阳膀胱经闭塞,肺气失宣,从而引发外感发烧等症状。因寒湿偏盛,湿重则身体沉困乏力、头痛昏蒙、舌苔白厚而腻,此乃湿邪重浊黏滞之性所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寒重则肢体骨节疼痛、恶寒、无汗。又因火运不及,往往伴有咽喉红肿疼痛,甚至出现化脓性扁桃体炎。


同时,大部分患者伴有巅顶头痛,此属厥阴头痛,缘由终之气时,客气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太阴湿土以及年运的土湿太过,湿土偏胜而乘肾水,厥阴风木作为复气出现,风木之气循经上攻巅顶,正如《伤寒论》中厥阴病篇所描述的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虽此处未直接提及巅顶头痛,但厥阴风木上扰之象可见一斑。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下的治疗建议


外感初起


当外感初起时,治以解表散寒祛湿为主。《伤寒论》中提到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虽与当下寒湿外感不尽相同,但解表散寒的思路可借鉴。


常用方剂如荆防败毒散,其出自《摄生众妙方》,具有疏风解表、败毒消肿之效,可疏散外感寒湿之邪;九味羌活汤,源自《此事难知》,能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对于寒湿之邪在表且有化热趋势者尤为适宜;羌活胜湿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功在祛风胜湿止痛,可有效缓解寒湿之邪导致的身体疼痛、沉重等症状;麻黄加术汤,是《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在麻黄汤基础上加白术,增强了祛湿之力,适用于寒湿在表、身体疼痛较甚者;麻杏苡甘汤,源自《金匮要略》,具有解表祛湿的作用,对于寒湿之邪在表,伴有咳嗽等肺气不宣症状者有较好疗效;神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散寒祛湿、和胃健脾,对于外感寒湿兼脾胃不和者较为适用。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酌加清热药,如射干、连翘、黄芩、栀子、炒牛蒡子等,以清解那一分的火邪,防止其进一步化热。


外感中期


若因误治或失治,病情加重出现肺部感染者,则治宜宣肺散寒、化痰清热。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效,对于外感寒湿之邪入里化热,导致肺热咳喘者有很好的疗效;千金苇茎汤,源自《备急千金要方》,能清肺化痰、逐瘀排脓,适用于肺部感染,有痰热瘀阻之象者;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对于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者有良效,在寒湿之邪入里化热,湿邪较重时可选用。


外感后期


当病情好转,但仍有乏力纳差、舌苔白厚等症状时,治宜健脾祛湿、扶正祛邪。


参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效,适用于外感后期,正气不足,兼夹痰湿者;异功散,源自《小儿药证直诀》,能健脾益气、和胃理气,对于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痰湿内生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可有效祛除体内痰湿之邪,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运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灵活运用上述方剂,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同时,对于中医经典方剂的应用,需在深入理解其组方原理和主治功效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加减化裁,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正如《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我们应不断研习经典,传承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若君不知自身状况,可咨询于我,吾当为君辨证分析。以解君之疑惑,助君恢复健康。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咨询 | 问诊 | 交流

请点击


©哲眼看中医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谈医讲道 传承岐黄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医道宗源

哲眼看中医
振兴中医,弘扬国粹。宣传和普及中医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更好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x0d\x0a\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