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甲流”要稳准狠,这些方药能够一招制敌!

文摘   2025-01-08 18:30   山东  

冬春之交,甲流再度来袭,城里的医院人满为患,人们对这一季节性传染病的关注度日益增高。在过去,冬季感冒就较为常见,而如今似乎更为频繁,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人们的抵抗力看似下降了呢?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为何感冒却增多了?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是其他因素在作祟?其实,无论普通感冒还是甲流,虽病名各异,但在中医看来,皆有其可循之规律与应对之法。

甲流的特点与发病机制

甲流,全称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此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为单链负链 RNA 病毒,根据病毒颗粒表面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分为若干亚型,其中 H1N1 和 H3N2 亚型常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甲流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热势甚、传变快的特点。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可达 39℃-40℃,常伴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以及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等不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腹泻、呕吐等。

冬季感冒增多

及抵抗力下降的原因

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代社会,城市中的人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正如古人云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缺乏运动使得气血经络运行不畅,气血不足或气血瘀滞,经络不通,抵御外邪的能力自然下降。此外,熬夜现象愈发普遍,夜里 11 点之后仍未入睡甚至熬到两三点,严重损害身体。夜间本应是身体休息、调养的时间,长期熬夜会耗伤正气,使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易受邪气侵袭。同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也会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导致正气不足。


环境因素的影响: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们多在室内活动,且常使用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室内外温差较大。当人们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进入寒冷的室外,或从室外进入室内后未及时增减衣物,风寒之邪就容易趁虚而入。此外,现代城市的环境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问题,也可能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和损害,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减弱,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精神压力的负担: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当精神不能内守,正气就容易受到影响。

易患甲流的人群及原因

小孩: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腠理不密,卫外功能较弱,抵御邪气的能力较差,正如《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所言:“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因此,在流感流行季节,小孩更容易受到甲流病毒的侵袭。


老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其中脾胃功能的下降最为明显。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肺气亦虚,中医讲 “土不生金”,即脾不生肺。肺气不足,则卫外不固,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所以老人在甲流面前往往显得较为脆弱。此外,老人肾精不足,肾气虚弱,也会导致身体整体机能下降,一个小感冒就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疾病或加重已有的基础病症状,治疗起来较为棘手。


二三十岁的青壮年:


尽管青壮年身体较为强壮,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城市中的年轻人成为 “劳心者”,体力劳动减少,加上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使得气血运行不畅,正气受损。同时,房事不节也会导致肾精流失,中医认为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精亏损则会出现精神萎靡、腰酸腿软、头发早白等症状,体质下降,从而容易受到甲流的侵袭。

中医对甲流的认识与治疗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甲流属于 “时行感冒” 范畴,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加之人体正气不足,内外相引而发病。在冬季,风寒之邪尤为常见,但也有因气候异常或人体体质差异而出现风热感冒的情况。当人体正气充足时,邪气难以入侵;而当正气不足时,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导致肺气失宣,出现发热、咳嗽、头痛等症状。


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甲流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及轻重程度,采用疏风解表、清肺解毒、清气凉营等内治法,适时运用益气养阴等法,以达到扶正祛邪、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还可运用针灸、拔罐、放血、佩戴香囊、中药汤剂、刮痧等中医综合疗法进行防治。


常用方剂及中成药:


麻黄汤及其加减方:


对于发热重 38 度以上,甚至到 40 度,怕冷恶寒,身上没有汗的风寒感冒患者,麻黄汤是经典之方。麻黄汤中,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去皮尖,七十枚)、甘草一两。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其作用机制是麻黄将郁闭的毛孔打开,在桂枝配合下将寒气往外赶,杏仁能加大宣肺力度,又可以通肠,甘草和胃补正气。现代临床使用时,参考量为麻黄 9 克、桂枝 6 克、杏仁 9 克(打碎)、甘草 3 克。水煎服。若担心麻黄的用量,也可选用葛根汤,即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葛根,不仅能退热,还能治疗脖子难受一直到肩膀、后背、腰、腿等部位的疼痛,是麻黄汤 “骨节疼痛” 的加强版。


桂枝汤:


适用于有点发烧怕冷,身上有汗,干呕且鼻鸣的太阳中风证患者。原方为桂枝 15 克、白芍 15 克、炙甘草 10 克、生姜 15 克、大枣 4 枚。水煎服,一般用原方三分之一量。桂枝汤的发热一般没有麻黄汤所治的那么高。


小柴胡汤:


对于一阵发烧一阵发冷,伴有没胃口不想吃饭,恶心,胸脯和两侧肋骨胀满等症状,属于病在少阳经的患者,可用小柴胡汤。若小柴胡汤颗粒剂量过少则效果不佳,可一次服用两三袋。若不敢用麻黄汤,也可在小柴胡汤里加上生石膏 30 克 - 60 克,退烧效果又快又好。同时,要学会张仲景在方后注明的几个加减法,如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等。


简易白虎汤:


若麻黄汤和小柴胡汤都不适用,也可以用生石膏 30 克 - 60 克,再抓一把大米,冷水泡 30 分钟,然后水煎到大米开花了,喝汤,可治疗不多见的邪入阳明证,症状为壮热、烦躁、汗多、烦渴、脉洪大等,汗太多时需要加生晒人参。


中成药:


小柴胡颗粒对于吃不准风寒风热感冒的患者较为适用,服用时可一次喝两三袋。藿香正气软胶囊,配上大剂量的生姜汤,对于风寒感冒效果很好,但应注意不要买藿香正气 “水”。荆防颗粒对于感染甲流后出现高热难退、咳嗽、流涕、咽痛、肌肉酸痛、显著乏力、腹痛、呕吐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者,可加量服用,其源于明朝张时彻《摄生众妙方》中的荆防败毒散,有着深厚的中医理论依据。对于风热感冒,清热解毒口服液、羚翘解毒丸、清开灵软胶囊等效果较好,其中羚翘解毒丸配上大剂量的生姜汤,对于风寒感冒也有一定疗效。对于咳嗽严重,痰涎壅盛,发热但未到 “大白肺” 程度的患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原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现代用量为麻黄 12 克 - 15 克、杏仁 6 克、甘草 10 克、生石膏 60 克。若已到肺炎阶段,万万不能忘记清肺排毒汤,这是国家认定的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对于甲流引起的肺炎同样效果显著,该方是由多个经方组合而成,较为全面。

预防甲流的方法

生活起居: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冬季注意保暖防寒,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部,避免寒气入侵。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减少病毒在室内滞留的机会。


饮食调理:


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和蔬菜,如柑橘、草莓、西兰花等,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此外,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扶正作用的食疗方,如黄芪粥、山药粥等。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志,使精神内守,正气充足。

在面对甲流时,我们无需恐慌,只要正确认识,积极预防,合理治疗,运用中医的智慧和方法,就能有效地应对这一疾病,减少其对我们健康的威胁。同时,我们也应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瑰宝。

问诊 | 咨询 |交流


©哲眼看中医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谈医讲道 传承岐黄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医道宗源

哲眼看中医
振兴中医,弘扬国粹。宣传和普及中医知识,发展中医药事业。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感受中医,让中医药惠及千家万户,更好地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x0d\x0a\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