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W思考与见解,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草本知识!
民间多叫它“明目子”,果实长有尖刺,晒干可平肝、补肾、明目,不多见了,遇到请珍惜
文/w思考与见解
中医担大任,本草骨根本!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性中医理论著作,其深远影响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大学者的瞩目。
在中医理论的宏大体系中,该书详尽阐述了各种生理现象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症调理之法,对于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在视力健康方面,《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篇目,便为我们揭示了肝血与视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素问》中提到,肝血与视力紧密相连,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泪为肝之液。
这意味着肝脏的功能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视力状况。当肝血旺盛时,双目便会炯炯有神,充满光彩;而一旦肝血不足,则视力容易变得模糊,甚至出现其他眼部疾病。
同样,在《黄帝内经》的另一篇目《灵枢·脉度》中,也进一步强调了肝气与视觉能力的关联。
书中写道:“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这说明,当肝气平和、顺畅时,我们的眼睛便能清晰地辨别各种颜色,视觉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明目平肝的良方,其中不乏一些简单易得的中草药。
其中,“三角刺”或“明目子”便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明目草药。这种植物虽然外形普通,甚至有些刺人,但却蕴藏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作为古代中医药学的经典之作,对“三角刺”的药用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书中记载:“久服明目轻身,不老延年。”这足以说明,“三角刺”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而在《本草经集注》中,更是对其形态进行了详细描述:“状如小菱,一名地菱。”这种描述使得后人在寻找和识别这种草药时有了更为明确的依据。
“三角刺”是一种一年生的矮小草本植物,它喜欢连片生长,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够茁壮成长。
这种植物在我国华北地区及多个省份都有分布,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它不仅可以生长在牧草地和平原等肥沃的土壤中,即使在荒漠、沙丘等恶劣环境中也能顽强生存。甚至在一些偏远山村的房前屋后,也能见到它的身影。
“三角刺”的根系发达,能够深入地下汲取水分和养分。它的茎部匍匐生长,表皮多为绿色,带有须根,这使得它能够更好地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它的叶子则细小、无缘、呈椭圆形,常常披着一层白色的细柔毛,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到了每年的五月,“三角刺”便会迎来它的花期。此时,它会绽放出黄色的小花朵,这些花朵由五片花瓣组成,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而到了果期,它则会结出硬质的果子,这些果子上布满了细尖的刺,这也是它得名“三角刺”的原因。
虽然采摘时需要格外小心,但这些果子却是入药的重点部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除了明目平肝的功效外,《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三角刺”的其他药用价值。
书中提到,这种草药可以补肾治风,对于一些肾虚和风湿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而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三角刺”中提取出的物质“蒺藜皂甙”具有天然兴奋剂的作用,能够增强人体的活力和耐力。 此外,《别录》中还提到,“三角刺”具有止痒治头痛的功效。
在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常常会用它来煮水洗头洗澡,以此来缓解头部的瘙痒和不适感。
而《本草再新》则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的作用。
“三角刺”它的别名众多,如刺蒺藜、屈人等,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尊敬。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
温馨提示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和看法,不代表平台立场。
2、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和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不作为对任何药和治疗的推荐。
3、中医讲究辩证论治,请勿盲目试药。如有诊疗需求,请前往医院就诊。
4、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哟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w思考与见解,原创文章!
COLD WINTER
w思考与见解
让本草更简单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