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绿色奇迹:从98.5%的荒漠化到80%的植被覆盖

时事   2024-11-28 18:11   广东  

全文共3866字,阅读大约需要7分钟

  • 魏俊杰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塔拉滩了。他平时在西宁工作,距离塔拉滩有150公里的路程,往返一趟要整整300公里。从2010年农业银行与塔拉滩上的企业初步接触沟通合作意向,到2013年正式向塔拉滩光伏项目投放首笔贷款,再到如今这里发展成占地面积609平方公里的发电园区,他都在一趟趟300公里的奔波中全程见证。


文 | ‍‍‍‍‍李岩

“以前跑长途的司机最害怕进到塔拉滩,这相当于无人区,进来就是听天由命,车坏了就完蛋了。”魏俊杰指着眼前一群正在吃草的羊说。

说这话时,他正身处塔拉滩。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一排排连到天边的光伏发电板整齐地排列着,一群群藏羊悠哉地穿梭在光伏板间吃着草。如今这里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园区,还有12个牧场、2万只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很难将之与“无人区”联系起来。

1

98.5%:荒漠发电


塔拉滩在海南。只不过这个海南不是有三亚、海口的那个海南,而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2011年以前,这里的荒漠化率达到98.5%。

“等于就是一片沙漠。”农行青海西宁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魏俊杰对塔拉滩的过去感受很深。“塔拉滩”一词是蒙古语的音译,意为平坦而有台阶的草原或荒滩。塔拉滩海拔近3000米,属于高寒干旱的荒漠化草原,人们行走其间会非常困乏,民间有不少描述此地环境艰险的话,例如“上去了塔拉,儿子认不得达达(爸爸)”。
魏俊杰回忆起十几年前刚来塔拉滩做信贷调查的时候,依旧心有余悸:“下了高速,往没人的地方一直开。进来以后没有吃的,也没有服务区,水、食物都得自己带着。”地上全是黄沙,仅有一些零星的麻黄草,一阵大风过来,尘土飞扬,吹得人满嘴都是沙土。

▲ 视觉中国/图
如果说青海本地人魏俊杰对塔拉滩的状况还算有心理准备,那南方人曹军第一次见到漫天黄沙时,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刮风的时候,连石头也被吹着跑!”

曹军是国家电投黄河公司海南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青海呆了十几年,一张嘴已经是标准的西北口音,他不说,没人听得出他来自江西。“我们老家那边,说下雨就下雨。这边(指塔拉滩)气候很分明,除了夏天,下雨基本不可能。”

干旱少雨,高原荒漠,缺少高大植被,种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在某些方面也能成为优点。塔拉滩阳光强烈,年平均日照超1800小时,地形相对平坦,这些对于建设光伏电站来说,都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系统。太阳能理论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清洁、安全和可再生的能源。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光伏发电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的特点,被视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塔拉滩建光伏电站,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电站需要人来建设,也就意味着人要在这种不利于生活的环境中工作。而项目规模巨大,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一项难而正确的任务,摆在了相关人士面前。

2

300公里:守得云开见月明


魏俊杰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塔拉滩了。他平时在西宁工作,距离塔拉滩有150公里的路程,往返一趟要整整300公里。从2010年农业银行与塔拉滩上的企业初步接触、沟通合作意向,到2013年正式向塔拉滩光伏项目投放首笔贷款,再到如今这里发展成占地面积609平方公里的发电园区,他都在一趟趟300公里的奔波中全程见证。

魏俊杰认为,整个塔拉滩光伏园区的建设中,农业银行充当的是绿色生态“投资者”的角色: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带动整个戈壁荒滩的蜕变。这个初心一直没有改变,只是故事发展的过程出乎了他们一开始的预料。

在塔拉滩建光伏电站,最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光伏板固定住,不至于被不时刮起的风连根拔走。大家想出的解法是在地上撒下草籽,用草来防风固沙。

草如期长出来了,起到了稳固光伏板的作用,但变数也随之而来——草长得太快、太高了。一般来讲,因为阳光太烈,风沙太大,戈壁滩上很难长出成片的草原。但一排排的光伏板起到了遮挡阳光和狂风的作用,保护了小草茁壮成长;风沙导致光伏板经常蒙上一层灰,为了保证发电质量,工作人员会比较频繁地清洗光伏板,而洗涤的水流到地表,又正好为小草浇了水。

但后来,草长得比光伏板还高,遮挡了阳光。而且到了春季和冬季,气候干燥,干草的燃点降低,很容易造成火灾隐患。所以如何除草又成了新的问题。

人在惯性思维下,往往会选择最直接的办法。“前几年,10月份一过,我们会有一个工作——割草,”曹军回忆道。不仅电厂工作人员割,还找“外援”一起割。魏俊杰介绍,第一批来塔拉滩的牧民,是被雇来割草的。但光伏板大多连在一起,没办法使用大型机械化除草机器,导致人工除草效率很低。

转机来自几位牧民的偶然发现。有些牧民来割草时,担心家里养的羊没人照顾,就一起带了过来。牧民工作时,羊就在周围溜达。等他们忙完一天的事,却猛然间发现,羊把本来该自己第二天割的草都给吃了,而且吃得比自己割得更干净。于是有人开玩笑说:“与其人工除草,还不如让羊进来把草给吃了。”

一语点醒梦中人。

牧民发现,带羊过来跟自己一起割草,一方面羊可以帮自己“干活”,另一方面还省了饲料钱,一举两得。于是,更多牧民开始效仿,“光伏羊”的模式自此应运而生。

不止如此,企业建设光伏电站还可以在贷款上享受较低的利率。“无论央企、民企还是小微客户,只要涉及绿色金融,我们都会有相应的利率优惠。”

魏俊杰当初来谈光伏电站业务时,可能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看到光伏板下滩羊成群。从尝试撒草籽固定光伏板,到发现光伏板下能长草,再到草势凶猛,除草中意外发现羊能吃草,遂引入牧民来放牧。整个“发现问题-找到抓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和农行同事们都在认真做事,持续坚守,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农业银行支持青海塔拉滩当地光伏产业园建设,推动“三农”绿色融合发展。
3

150厘米:上天眷顾做事的人


在塔拉滩光伏园区,你会看到高矮两种光伏板支架,高的有150厘米以上,矮的在30-50厘米之间,差别非常明显。这是专门为“光伏羊”做的设计改造。
在“光伏羊”的故事里,从发现羊可以帮助除草,到2万只羊在塔拉滩悠闲度日,看似一蹴而就。其实,直到2021年,园区里的羊都在几百只左右。

第一次有组织成规模的“光伏羊”养殖行动是在2015年,来自铁盖乡哈汗土亥村和上、下合乐寺村16户困难养殖户的600只羊被放进光伏园区内。在此之后的几年,虽然“牧羊除草”这条路理论上可行,但光伏园区的羊群规模并没有明显扩大。
凡事有利则必有弊。正像当年撒草籽达到了固定光伏板的目的,但干枯的草也带来火灾隐患一样,羊群进入光伏园区可以达到除草的目的,但羊的行动是不受控制的,在密集的光伏板中穿行,不时会有撞坏光伏板或被光伏板绊伤的情况。羊与板之间,还需要磨合。

做出改变的是光伏园区的工作人员。塔拉滩架设的第一批光伏板,其支架高度在30-50厘米,羊无法在板间穿梭,只能在两排光伏板的间隙中活动,范围有限,羊群规模也没有明显的扩大。为了给“光伏羊”创造更大的空间,塔拉滩光伏园区从二期建设开始,特意重新设计了高度在150厘米以上的光伏板支架,保证让最高挑的羊都可以在板下顺畅穿过,极大扩展了它们的活动范围。

在此基础上,工作人员以运营牧场的思路重新规划,在园区划分出12个光伏生态牧场,让牧场之间可以轮替,保证四季都让羊群有足够的牧草可食用。此后,“光伏羊”的数量开始“井喷”。

由于园区不收取任何饲料费用,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来此放牧,也有已经转行到其他职业的人,借此重回牧羊人的身份。曹军和同事们对此有一句总结:“让‘光伏羊倌’零成本干起老本行。”
魏俊杰介绍,2021年左右,整个塔拉滩光伏园区大概有五六百只羊,而在做出上述“优化”后,短短两三年间,园区的“光伏羊”已经突破2万只,每年可以为牧民节省720万元饲料成本,而且羊群规模还在快速增长。“现在牧场每年产草量达到12万吨,能够支撑8万只羊共同生活,也就是再来6万只,也够吃的。”

大自然会不时眷顾人类,但能否领受这份眷顾,需要考验人类的智慧。偶然发现羊群可以除草,是上天对这片土地的一次启示,而把这个启示做成万亩牧场、万羊齐奔,靠的是每一天扎扎实实的工作。

4

300亿:戈壁新生


与“光伏羊”的思路类似,在一片戈壁滩上从无到有建设光伏电站,需要做的不只是架设光伏板,更要搭建整套系统工程。“建电站肯定要修路,路上要有路灯。工人进来要建厂房、要引水等等。整个塔拉滩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全程提供信贷服务。”从2013年投入首笔信贷资金以来,农业银行向塔拉滩投放贷款总计达300亿元。

园区建好后,也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就业。附近村民出行比以前方便很多,他们在农闲时可以到光伏园区打工增加收入。“建一片光伏,留一片绿色,造一座牧场,富一方群众”,塔拉滩进入了良性循环。

▲ 视觉中国/图

如今的塔拉滩光伏园区占地609平方公里,接近新加坡全国的国土面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确认为“全球最大装机容量的光伏发电园区”。与2011年之前相比,这里的平均风速降低50%,水土蒸发量降低30%,植被覆盖率恢复到80%以上。十几年间,戈壁滩换了人间。

不仅如此,塔拉滩还拥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实证基地。该基地汇集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光伏技术和产品,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实地实验,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数据。与实验室相比,塔拉滩基地能够弥补检测的局限,揭示真实环境下光伏产品的性能变化,为行业制定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们的光伏基地是一本光伏行业的教科书。”曹军如此总结道。

魏俊杰和他的同事们依旧很忙,正在努力将塔拉滩模式推广到其他地区,比如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等地。海西风力资源丰富、牦牛多,与海南日照强烈、藏羊多的特点有相似之处,在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也有助力当地环保的可能性。也许有一天,“风电牛”会与“光伏羊”一样,成为青海绿色金融一张闪亮的名片。

(专题)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