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烤⻥重回“顶流”:年轻人的味蕾狂欢与市场新气象

时事   2024-11-22 20:04   广东  
全文共2962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 来自外部的良性竞争并不会改变经典。当一个品牌已拥有足够强大的声量,更重要的影响力其实是提升整个品类在市场中的地位,提升行业发展的信心。在当下的环境里,或许餐饮的重新繁荣比任何行业都直观。在爱吃会吃的中国人面前,餐饮业的欣欣向荣是生活正在稳步向好的信号,而餐饮行业自身,同样需要看到先行者的成功。



文 | ‍‍‍‍‍阮白卿


你会为吃一顿饭排队7小时吗?近两个月,北京朝阳合生汇正在经历这样的盛况。

新店排队不算稀奇,但像烤匠这样从早上10点到凌晨1点不间断排队的餐厅,近年的确少有。由于等位时间基本在7小时以上,9月末以来,北京的黄牛开始承接新业务,代客去烤匠排队,一个号最高曾卖到200元。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甚至为吃这条鱼研究出各种攻略:早起,冲员工通道吃开门第一波;或者晚到,凌晨取号吃宵夜。

线下消费已经许久未见如此盛况。尽管各地一直在努力提振消费,但商场的人气的确已经大不如前,经济复苏需要时间,人们的钱包掏得也比以往更加谨慎。在这种情况下,一家餐厅竟可“逆势增长”,这隐隐发出一种信号:沉寂已久的烤鱼正在重新引爆餐饮界的热潮。

1

有限的消费,投向谁家?


关于消费,一个不可忽略的错位在于,虽然宏观经济正在以缓慢的态势复苏,但人们的消费意愿仍趋保守,GDP增速为5%的背面,是居民对于未来收入预期普遍的谨慎判断。

几乎每个行业都在经历阵痛:服装、地产、教育、餐饮……根据《中国餐饮品牌力白皮书2024》,2023年,全国餐饮业收入为3.5万亿元,增速已经下探到近十年的谷底。很多坚持了十几年的餐厅都在近两年倒闭,其中不乏遍布商场的连锁品牌。为了最大化吸引客流,行业开始出现降价现象,甚至是米其林餐厅带头“走下神坛”,宣传工作日套餐和打折券。当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都加入这场混战,开始售卖不限次的年卡,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已陷入一种竞争的焦虑。

而在消费者这一端,有限的资金到底该投给谁?常规的考虑是低价,但其实不然。从上海政府发放消费券后市场和社交平台上的反馈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光顾那些品质出众的餐厅,哪怕人均价格稍贵。当人们习惯于注重生活品质,那么谨慎的消费就要带来最大化的用餐体验。

首先被放弃的就是那些华而不实的“漂亮饭”:华丽的餐桌布置、精致的摆盘、足以占据半张桌子大小的餐盘和盘中一口就能吃完的食物,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朋友圈里。如果说过去追求“出片”还是用餐的目的之一,那么今天吃饭这件事已逐渐回归对味道的期待。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年轻人聚会时为什么更喜欢火锅、烤鱼。现做的“锅气”,本身就是对用餐者的尊重,口感也绝非没有热气的炒菜和冷冻点心可比。疫情后的餐饮消费明显带有更多社交属性,人们需要通过餐饮场景加强情感交流,因此用餐氛围“热闹”“火辣”的餐厅大受欢迎。无论口感、氛围还是体验,烤匠都踩中了消费者的“点”。当三五好友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烤盘旁边,新鲜的食材在汤汁中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麻辣烤鱼配上冰镇饮料,味蕾得到最丰富的刺激,畅所欲言的热情也随之被烘托上顶峰。因此,烤匠在北京开业一个月以来持续爆火、周末取号1500桌的原因,自然就不难理解——在当下,烤鱼当然是与生活氛围绝配的饭。

2

烤鱼为何“复苏”


事实上,烤鱼的爆火已经不是第一次。2015年前后,国内曾有过一波“烤鱼热”,一些连锁品牌趁势扩张,进驻各大商场,经过十年大浪淘沙,至今仍坚挺着几个品牌,但热度已经大不如前。

然而消费者对烤鱼的认知度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烤鱼起源于川渝,历史悠久,即便在所谓“没落”期间,食客也仍保持着吃烤鱼的习惯。烤鱼品牌在过去十年大体呈区域化发展,京津冀、华东、川渝等地区各有自己的优势品牌。

相比于接受一个全新品类,人们熟悉的品类“复苏”显得稍微轻松一点。上一轮烤鱼的走红已经让人们熟悉了烤鱼的主要味道和吃法,而且复购率极高。根据沙利文的《中国烤鱼市场现状和未来趋势分析》,烤鱼消费者中超过一半每月会食用1-3次,接下来只需要一个强势的品牌将整个品类带火,市场就能重回经典。而一份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会员百万以上的中餐品类,消费者平均复购率在10%-15%之间,而烤匠的复购率为15.75%,算是名副其实的“强势”。

挑起这个“领头羊”担子的是烤匠,原因不难理解。对于任何餐饮品牌来说,口味都是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十年前烤鱼风靡大江南北,靠的是品类新、口味多,但后来低迷也是因为跟风推出太多五花八门的口味,失去了品牌的护城河。沙利文报告指出,麻辣口味是烤鱼顾客的首选,普及度高达93%,而烤匠的菜单正是围绕着麻辣烤鱼,佐以其他辣味烧烤和饮品,聚焦效应相当明显,而且十年来固守经典。在麻辣味这条垂直赛道上,烤匠又不断迭代,于2022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家受欢迎的餐厅,往往会陷入盲目扩张的陷阱,但烤匠并没有过早地做出开遍全国的决定。过去十年里,烤匠仅在四川和重庆两地开了70家直营店,高度聚焦烤鱼的发源地川渝。今年首次走出川渝在北京开店,也是经过了严格的调研判断和市场调查。数据验证了这种经营策略的正确,自2022年至今,在并不景气的消费环境下,烤匠新开的20家门店近三年可比营收数据增幅上涨均超过9.3%。

在这个时间点“横空出世”一家餐厅,带动整个烤鱼品类的爆火,看上去是偶然,实际上是一个品牌深耕细分市场后的必然。

3

火的不是一家,是一个行业


对于那些生活在川渝的人来说,烤匠是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出现的元素,11年深耕川渝市场让这个烤鱼品牌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吃火锅,就吃烤匠”已经成为许多外地游客到成都学会的第一句slogan。

如同茶颜悦色之于长沙、狗不理包子之于天津,烤匠便是成都的一张美食名片,从原本就以美食著称的川渝印象中脱颖而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品牌认可度已经让烤匠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巴蜀笑星“铁三角”之一的评书人李伯清也是烤匠的粉丝,早在2018年烤匠品牌升级时,他就曾代表当年的90万烤匠会员品尝了第一口全新升级的烤鱼。麻辣烤鱼和散打评书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巴蜀文化的不同切面。

今天,烤匠拥有的会员数已超过500万人,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为这条烤鱼“卖安利”。张惠妹、姜云升等众多艺人在成都活动时,都曾收到这份“安利”,烤匠还因此为张惠妹的歌迷免费送出一万条鱼,让烤鱼与年轻人、演唱会紧密挂钩。

其实烤匠捕捉到的是流行的精髓:无论何种文化,必须向年轻人靠拢,搭住年轻人的“脉”,才能爆发出更强的生命力。饮食,就是既要年轻,又要经典。

源于川渝的烤匠进京同样爆火,这不仅是一家品牌的跨区域扩张获得成功,更让整个品类重回消费者的视野。借由烤匠重新带火烤鱼,已有知名火锅品牌入局烤鱼赛道,不过也有食客去尝鲜后发现,“环境、产品甚至烤鱼锅都很像在复刻烤匠。”无论如何,这是烤鱼品类正在重新崛起的信号。

烤鱼的这种繁荣,甚至有了超越火锅的势头,或许它真的将成为餐饮界下一个热门赛道。品类的繁荣必将吸引更多品牌进入,对于身在其中的参与者而言,这是机遇也是挑战。

来自外部的良性竞争并不会改变经典。当一个品牌已拥有足够强大的声量,更重要的影响力其实是提升整个品类在市场中的地位,提升行业发展的信心。在当下的环境里,或许餐饮的重新繁荣比任何行业都直观。在爱吃会吃的中国人面前,餐饮业的欣欣向荣是生活正在稳步向好的信号,而餐饮行业自身,同样需要看到先行者的成功。

(专题)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