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子各奔西东,都离我俩四百公里多点。我们俩在家养病,由两子供生活费,欢度晚年。父逝,希两子写一篇忆父文,装入正房东堂正墙玻璃框内。”2024年春天,山西代县上高陵村一位叫张福青的老汉走了。原本,他和他那写满自家房院上的“心事”,也将随着生命的离世消散在晋北平原的尘风中,但偶然路过葬礼的摄影师蔡山海将这些透着生命气息的文字拍了下来,一位空巢老人的生活和他不为人道的“心事”才得以显现。两个儿子为了生活打拼远走他乡,一个在内蒙古做生意,一个在北京上班,张福青和妻子杜中秀在村子里相依为命。平日,张福青不仅要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也因自身有慢性病需常年服药,与疾病终身作斗争。他做过两次心脏搭桥手术,为了保护心脑血管,控制血压,平时不仅少吃猪肉等高脂食物,还在墙上抄写治疗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土方。石川淳在《夷斋风雅》里写下,“必须靠着无常的观念作为手杖,独自一人越过老年的坡道。”也许是疾病和衰老共同在张福青心里埋下了生命无常的种子,大儿子的岳母突然去世后,张福青买下两口寿材,并暗自写下后事安排,六年里未对任何人说起。直到2024年,78岁的张福青因病去世后,儿子才发现。[1]2018年10月,张福青在一块木板上写下对自己后事的安排。(苏有鹏/图)
在院子里写下“生命的散文诗”的张福青,并非晋北平原生活的一抹例外,而是无数空巢老人生活的缩影。在一项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最新数据的研究中,调查测算显示,我国目前独立居住的60岁以上老人约1.6亿人,占全国老年人比例的54%,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占到一半[2]。医学进步延长了生命时光,但在漫长的老年生活里,无数独居老人像张福青一样,在“欢度晚年”中也面对着更现实的衰老、疾病和那些隐秘的“心事”,更因缺乏正确的疾病认知、充足的医疗支持和儿女的陪伴照料,常常面临着与高发心脑血管慢病的抗争。衰老和疾病是大多数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命课题,而身处老龄化社会,它们更成为与我们休戚相关的社会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老龄化伴随着衰老,而衰老常常伴随着疾病。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我国75%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患2种及以上疾病)[3];空巢老人更是慢病高发群体,患两种及以上慢病的比例高达61.5%[4]。慢性病高发已然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一大挑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表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吸烟等易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处于流行态势,疾病负担日益严峻,亟待建立一个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防治体系。”目前心血管病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74%,城市为44.26%[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晖致医药/图)当心脑血管疾病的负担和死亡威胁落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需用力攀越的山,一条难走难跨的“心路”。2023年,30岁的北京妞儿白芮,决定来南方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于是,她向公司申请了来深圳分部工作。但命运也许就是这般爱捉弄人,2023年的端午假期,白芮因忙于工作没有回家,只给远在北京独自生活的父亲打了个视频问候,“视频的时候,老白还有说有笑,身体看起来和以往没两样,还叮嘱我别累着。”未曾想,返工的第二天,白芮便接到姑姑的电话,“我爸突发心梗,喘不上气休克过去,被送到ICU(重症监护室)了。”听到ICU,白芮心跳漏了半拍,在她的认知中,很多人因突发心梗而去世,也有很多人送进ICU就再也没醒过来。“我老爸刚过60岁,理应正是享受生活的年纪,但他因为有多年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病史,又不爱运动,天天宅在家里,身体其实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好。”慌乱中白芮紧急请了假,买了最近的航班直接从公司赶往机场。1500多公里的回家路,于她而言,更是一段无比漫长而难熬的“心路”。站在ICU门口,白芮不停地掏出手机看时间,焦急地等待医生出来更新父亲的病情变化。“听到医生说各项指标正在慢慢恢复,心里稍微放松了一点,但一天没有出来,还是放不下心。”父亲在ICU的四天里,白芮的内心不可谓不煎熬。除了每天在探视时间去医院,在漫长的等待里,她会去离家三条街远的温榆河公园,沿着熟悉的月影泉一路散步到芦苇码头,在大自然里让自己稍获平静,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在异地的情况下实时关注并管理父亲的血压、血脂指标。“从数据来看,中国每五例死亡中有两例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也就是死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的心血管疾病,这些疾病绝大多数是可防可治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解释,“如果能够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我们已经知道的危险因素,是可以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通过积极控制血压,我们已经显著降低了脑出血的发病率,但脑梗等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的势态。”从死神手中“抢过”父亲的生命,白芮一边叮嘱父亲要听医嘱按时服药、注意饮食,每天散散步锻炼身体,一边在网上下单了智能监控安装在客厅里,让她即使在深圳也能随时掌握父亲的情况。一切似乎又慢慢恢复如常。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右)与马长生教授(左)。(晖致医药/图)但冠心病仿佛一只潜伏在生活暗处的猛兽,随时可能突袭。2024年11月平常的一天,老白骑着电动车去菜市场的路上,再一次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连人带车一起摔倒在地,被120送往急诊,医生紧急通知白芮并下了病危通知书,需立即手术。又一次1500公里的“心路”,白芮的脑海里不停出现那些通知书上的字,“急性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危象”……她害怕这次真的要输给 “死神”了。手术过后,白芮的父亲被送往ICU观察,“真的非常幸运,非常感恩,7天后老爸终于战胜死神,醒了过来。”白芮不敢想象,万一路人没有及时拨打120抢救,父亲是否能捡回这条命。事实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都有急性发作的可能,而空巢老人普遍面临遇到重病突发等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向外界求助的困境。老人的心事,说出与未说出的
“衰老像一条更长、更混乱的轨迹,更倾向于现实主义。”路易斯·阿伦森从一个老年病医生的视角,在《银发世代》里写出了她对老年医学的观察和老年生活的思考。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生活与健康挑战,不仅是像张福青老汉那般的个人“心事”,更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之重。慢病管理是一项长期事业,遵医嘱规律服药是基础,而从饮食、睡眠、运动到情绪管理,全方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同样关键。第一次从ICU捡回一条命后,白芮的父亲也心有余悸,独居生活开始变得自律,在监控那头女儿的“监督”下不再“偷工减料”,每天会按时按量服药,也会出门和朋友一起在小区里散步、打太极。但血压、血脂降下来一段时间后,老白觉得自己已经恢复健康,便偷偷停药减药,又恢复以往的重油重盐饮食,出门也没刚出院那会儿勤了。但和女儿视频时,“他说都按时按量吃了,身体结实得很,不让我担心。”老白的隐秘“心事”,既是大部分独居老人生活的真实境况,更是中国式家庭的一种隐喻。在第二次骑车突发心梗前,其实老白已经自己住过一次院了。北京入秋后天气转凉,但老白依然是短袖出门,一天在小区下象棋时,血压突然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后,自己一个人跑去医院输液。老人不想让千里之外的女儿担心,怕给她的工作添麻烦,主动隐藏起了“心事”,但又因缺乏对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病的重视,日常忽视个人健康管理,最终导致慢病进展,出现第二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严重后果。空巢老人所面临的生活与健康挑战,不仅是像张福青老汉那般的个人“心事”,更是这个时代的现实主义之重。(视觉中国/图)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管多大年龄,就算是80岁、90岁,血压的目标值都要小于130/80mmHg,”马长生教授指出,“如果得过冠心病、脑梗、放过支架、颈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狭窄等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到1.4 mmol/L,这样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才能降下来。”
但和老白一样,中国式父母习惯“报喜不报忧”,常常对在外地打拼的子女“隐藏”疾病,“我老爸也不怎么说想我,只让我在深圳好好工作。”无数子女也和白芮一样面临同样的处境,“看不见”镜头之外那些父母未说出口的“心事”。
在《最好的告别》中,老年病学教授查德·博尔特对作者阿图·葛文德说,“我们得采取措施,老年人的生活可以比今天更好。”小到家庭子女、大到医疗系统和社会,需要更多地“看见”与“关心”空巢老人真实却“隐形”的健康需求,为他们提供真切的关怀与精准的支持。两次1500公里刻骨铭心的“心路”追赶,让白芮更加重视对父亲日常健康的监督和慢病管理,两次与死神交手后,老白也终于吸取差点付出生命代价的教训,不再对女儿隐藏自己的“心事”,也不敢在镜头之外自行减药断药了。一年过去,老白的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都控制得不错,平日里也会主动给女儿打视频,更新自己的情况;白芮也因父亲“久病成医”,养成了日常关注老年人健康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资讯,看到可以日常实践的就转发给老白,让他行动起来。好的改变正在发生。2024年11月16日,白芮听朋友说起聚焦空巢老人心脑血管健康的“心路公益活动 —— 一起走出心健康”招募后,发现线下公益活动就在自己家附近的温榆河公园,记忆瞬间拉回去年父亲在ICU抢救时她在公园里一遍遍走,思考父亲健康和独居生活的场景。白芮第一时间转发给父亲,“喊上了我老爸一起报名参与健步走,虽然我也可以在深圳和他线上一起走,但我还是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来陪他去我们熟悉的公园一起健步。”2024年11月23日,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导、晖致医药公益支持的“心路公益活动 —— 一起走出心健康”在北京举办。(晖致医药/图)
这是由北京大医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指导、晖致医药公益支持的“心路”公益项目的首次活动,作为关注心脑血管重点人群健康需求的公益平台,“心路”项目旨在协同社会各界力量,提高大众健康素养,推动提升心脑血管慢病治理水平。晖致中国业务中心负责人任强先生表示,“心血管疾病的威胁日益加剧,不仅需要治疗手段、治疗药物的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公众教育。这不是医务工作者、药厂能够完成的,需要链接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才能把这个事业真正做好,这是未来的必由之路。”
活动当天,各界爱心人士共同用脚步丈量社会关怀,完成了公益健步走。11月23日-11月29日期间,项目面向全国发起了可以跨越地域和距离限制,和家人“心路一起走”的线上捐步活动。面对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是一条未竟的“心路”。《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而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手段方面,更加强化关口前移,不断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创新同防同治路径,加强全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监测和早筛早诊早治。任强先生表示,在这条未竟之路上,晖致医药已在中国深耕30年,与学协会及社会合力,支持提高疾病整体治理水平,推动慢病管理建设,助力健康中国。他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做,相信再过10年、20年,一定能看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拐点,真正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一起走出心健康’,我觉得这个‘走’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字面意义上的‘走’,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第二层,更深层次的寓意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健康的旅程始于关注自身,从合理饮食、科学运动,到有效控制危险因素,这些都具有更重要且深远的意义。”李建平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基于当前的医疗条件和对疾病的认知,我们只要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取得成效。”“走在温榆河公园里,老白主动对白芮说起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健康地陪着女儿再走20年,不给她添负担。”白芮笑着回道,“那不行,老爸要长命百岁!”白芮偷偷在心里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明年顺利调回北京工作,可以每天陪老爸一起健步到100岁。”“小时候,你扶我蹒跚学步;长大后,我陪你一起健步。”从个人到家庭,从医疗到社会,唯有“ 同心”协力,我们才能在未竟之路上健康同行,让“心事”不再无处安放,让“心路”一路通畅。[1] 南方周末.苏有鹏.《直到砖瓦隐入尘烟:一位过世老人和一个村庄的空巢心事》.2024年05月08日.[2] 第一财经.郭晋晖.《1.6亿老年人独立居住:“80+”占一半,养老服务如何送达》.2024年04月10日.[3] 健康中国.《做好预防保健,老年人应主动“出击”|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2022年07月29日.[4] 刘艳娜,路丽娜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分析 [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10(7):3-5.[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