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到“质”,中国公益如何拥抱大变局?

时事   2024-11-26 12:42   广东  

全文共5686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公益事业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一场从“量”到“质”的新征程已然拉开序幕。而人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公益,同时,也以更高的智慧去践行公益。



2024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第五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在北京召开。今年的大会以“新公益,新征程”为主题,汇聚来自政府、企业、公益组织、高校等领域的代表,围绕公益品牌创新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度探讨,激发行业新思路,推动公益事业发展。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王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南方周末报社党委书记、主编王巍在致辞中表示,公益一直是南方周末的底色,南方周末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新闻报道、智慧研究、专业论坛、公益活动发起与组织等形式探索机构媒体参与公益实践,引导理性探讨,倡导共同价值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詹成付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詹成付则向公益慈善界倡议,新征程上,公益慈善界同仁要进一步增强担当作为意识,与党和政府同向发力,不做旁观者、埋怨者、简单的评论者,而应做实干者、推动者、助力者。在现代化的征程中找到我们各自的发力点、结合点、生长点,让公益慈善的绚丽花朵绽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理事,东润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孔东梅

中国慈善联合会常务理事,东润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孔东梅也提出,慈善事业可以推动有意义的社会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公益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利用创新科技,创新公益模式,拓展公益领域,提升公益效能。

1

新规之下的多元公益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史谅

权威发布环节成为现场焦点。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主任史谅带来了《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4)》。报告总结了中国公益品牌发展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为公益领域提供了重要参考。史谅指出,合规是公益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阳光慈善是公益品牌的底色,今年以来民政部发布的各种处罚在警醒着每一家机构,要以规范化建设实现公益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主编杨团

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主编杨团,则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中国慈善事业15年发展历程的观察与思考。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她指出公益界参与乡村振兴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结对,进行重点帮扶;第二是合力,把各种组织合到一起,共同助力群众收益;第三是集群,联合各界专业力量合作治理,共创乡村振兴事业。

事实上,随着新慈善法的正式施行,公益品牌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灵活应对、把握机遇,并努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公益品牌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圆桌:“新规之下,公益品牌的机遇与挑战”
上午的圆桌论坛“新规之下,公益品牌的机遇与挑战”引发热议。来自不同机构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在公益实践中的经验和思考,探讨在政策调整背景下如何更高效地传递公益价值。在圆桌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马剑银指出,公益品牌实际上是公益组织和机构各方面美誉度的建设,它只是一个视角的切入,关注的依旧是公益慈善行业里机构、项目、人的合法合规。“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合法合规、品牌不塌房的公益机构和项目。”

广州市海珠区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助理总干事陈彩娇表示,缺资金、缺资源、缺专业人才,这是一线公益机构长期面临的困境,而立足自身优势,发挥一线的力量,发出真实的声音,引起大众共情,呼吁更多人参与进来,或是突破路径。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办公室主任兼品牌宣传部(筹)负责人林琳认为,在融媒体时代,需要通过与媒体、平台、企业、政府部门等建立合作机制,在议题倡导、主题宣传、公共话语空间共建、热点话题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报、刊、网、端、微、屏”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网络,并以此反哺慈善机构和慈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刘帅介绍说,“助天下”是复星企业文化跟公益生态的核心理念,他们希望通过好玩和与时俱进的方式,挖掘受助对象的故事,讲好这些人的故事。“坚持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这样才能贯彻复星践行公益的初心。”

北京大爱清尘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张家铭则生动地表示,“新闻既要做得出哇哇哇,也要经得住挖挖挖”,而公益组织更是应该如此,“既要做出能让人哇哇叫并眼前一亮的内容,又要经得住公众在看到这些内容之后,对这个组织的深挖”。

在随后的“年度公益星力量”环节,白岩松、陈贝儿、杨团、上官正义等在公益领域表现突出的各界人士成为2024年度公益星力量 ,他们的事迹展现了公益领域的多元样态与不懈追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评论员白岩松

白岩松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对公益的理解——为什么要做公益?因为看见了有些事需要去做,一旦做了就很难再割舍。“而且,做公益也是‘利他疗愈’的过程,转换视角、关注他人,在利他的同时也能治愈自己的伤口。”

中国香港TVB主持人陈贝儿

同样作为媒体人的陈贝儿,自2021年踏上“无穷之路”,以自己的力量和真诚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去理解、去传递、去改变。她也分享了自己拍摄《无穷之路》的心路历程。她说,自己很开心能通过拍摄过程了解到祖国的发展,并为观众提供更多理解中国的视角。“第一年的脱贫攻坚,第二年的绿水青山,第三年的民族融合,第四年关于‘一带一路’,把更多力量传播出去,我非常感恩。”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主编杨团

再次登场的杨团,则充满感情地表示,自己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最大的希望就是青年人要从乡村理解中国,要从乡村懂得中国。“中国的根是农村里长出来的,农村是一面镜子,映照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

而从2007年就开始投身志愿打拐事业的上官正义则在现场指出,2023年通过盗抢等手段实施的拐卖犯罪已经实现了零发案,但另一个问题也开始凸显,即拐卖犯罪呈现网络化和低龄化。他再次呼吁:“希望大家一起去关注这些被拐的孩子,关注这些被拐儿童的家庭。”

2

互联网的公益新思

当天下午的议程则以一连串围绕互联网的公益观察开场。

在科技的助力下,新技术、新场景也不断拓宽人们对于公益的想象空间。通过网络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爱心迅速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们那里。据相关数据显示,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迄今已累计为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7万条,所募集的资金更是超过了50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凝聚着无数的善心,更彰显了公益在数字新时代中的潜力。

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钟金秀

南方周末研究院研究员钟金秀带来了《中国互联网募捐平台观察报告(2024)》。报告指出互联网募捐平台呈现出发起主体和背景渐趋多元、应用场景逐渐广泛、项目管理趋于精细、发展逐步差异化等趋势,但也面临发展难可持续、多方协调有挑战、平台壁垒待突破等困境。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慈善联合会专委会委员、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周如南

随后,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慈善联合会专委会委员、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周如南作了“互联网助力公益品牌建设”的演讲,他指出移动互联网具有极大的公众参与性,受众和传播者的边界日益模糊,正在为公益传播和品牌建设带来非常高效、便捷、多元以及低成本的工具。他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当前公益理念的普及、传播以及实践的变革。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则对应急慈善中的互联网力量,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重点提及,越是中小规模的灾难越需要社会组织关心,此时需要用好互联网传播工具,让更多人关心支持受灾群众。“互联网企业有非常多的创新,用数字工具、信息工具解决新困境,把内容尽快推送出来,让当地老百姓的困境需求得到关注。”

在随后的公益新思环节中,“公益+”圆桌论坛吸引了广泛关注。围绕如何打造开放多元的公益生态展开讨论,不同机构代表分享了跨界融合与资源整合的实践案例。

圆桌:“公益+,打造开放多元的公益生态”

论坛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担任主持。她认为,公益不是专业的职业,而是一个广大的生态,任何主体都可能也可以是公益主体,我们需探索如何聚合多元力量,探索不同路径与理念,共筑公益多元生态。

字节跳动公益平台负责人罗海岳则指出,如果公益机构本身能变成内容创作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它就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公益价值和能力。“这个过程中公益机构还可以不停地跟一些量级‘网红’合作,逐步让自己拥有话语权以及影响力,最终做好直接倡导的工作。”

青海阿夏曼巴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律文强调,公益要注重传承和社会价值,需要链接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们要抱着利他的心态去做更多的事,我们发现这件事是好事,就要把它做出来。”

上海晨光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林益仲则立足晨光公益的乡村美育公益项目,表示美育不能只停留在孩子和老师之间,也必须让社会看见。“走入社区,联动多方资源,给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做课后美育方面的支持。”他说,“如果未来离开晨光公益基金会的支持,我们希望美育活动还能留存在社区。”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室企业广报科科长梁惠婷立足行业,指出安全教育要面向广泛的人群,需要长期做才能影响更多人。她介绍说,广汽本田通过联合自身资源和外部机构,建设了安全驾驶的专业培训场地,也在公司内部形成一支专业的安全驾驶讲师,做面向公众的培训。

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副秘书长陈颖则介绍说,他们正在持续探索如何链接更多群体,打造公益生态。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已形成1(基金会主体)+N(40余个专项基金)+2(帮帮公益平台+产业振兴电商平台)的模式,未来希望能为整个大公益生态贡献力量。

3

聚光灯下的创新实践

此外,从上届大会开始设立的“公益聚光灯”环节,展示了“助浴快车”“LiLi Time”“为美好发声”等优秀项目,呈现了公益与生活场景深度结合的丰富可能性。这些项目,往往切口很小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社会热点和痛点议题提供新鲜的解决方案。

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助浴快车项目负责人李军

来自重庆的“助浴快车”项目,为许多失能、半失能、孤寡、独居、空巢残疾等老人提供了助浴、健康体检、精神慰藉等服务,深受老人欢迎。一辆辆助浴快车穿梭在大城小村,大街小巷,与老人们双向奔赴。项目负责人李军介绍说,重庆有约720万老年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约54万,他们洗澡难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更多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家解决洗澡的刚需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让他们健健康康有尊严,舒舒服服有品质。”

上海第一家社企咖啡店LiLi Time创始人章莉莉

而上海第一家社企咖啡店“LiLi Time”提供聋人咖啡师们自主研发的精品创意咖啡及各类咖啡文创产品,还通过聋人职业公益培训项目、关爱自闭症青少年项目、聋人艺术项目、社区公益课程等,用实际行动不断落地“商业向善,为爱发光”的理念。LiLi Time创始人章莉莉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认为,真正的融合要打开门,帮助残障人士进入人群、进入社会,让他们在主流商业里面被看见,让他们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个人价值。

携旅集团副总裁冯敏珊

携旅集团“为美好发声”项目则发挥了酒店客房电视媒体网络优势,宣传优秀公益项目,不仅帮助公益组织和非遗手艺人解决了传播渠道局限的难题,也通过持续、精准的公益和文化信息传递,助推社会向善。“‘为美好发声’公益计划希望利用酒店客房电视媒体网络,携手生态合作伙伴,宣传优秀公益项目,助力社会议题倡导;推动传统文化、在地文化传播,提升文化自信自强,助力乡村经济振兴;扶持民族品牌发展,助力民族品牌振兴”,携旅集团副总裁冯敏珊说。

4

从“量”到“变”的新征程

事实上,每年都有许多杰出的公益项目,它们有的通过创新的方法践行公益理念,有的则在沉淀已久的项目上持续深耕,共同为社会带来了切实的积极变化。本次大会上,来自Little Freddie(小皮)的代表,带来了《辅食引领·食育未来》公益项目的分享。

Little Freddie(小皮)企业事务副总裁吴贾锋

这一公益项目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中的早期营养,Little Freddie(小皮)企业事务副总裁吴贾锋说,他们提倡的“辅食不辅”,并不是简单的食品,而是一种膳食结构,代表了一个年龄段所需营养的组合。“我们希望传递这个观念,让更多人从小孩子的阶段就打下比较好的健康基础。”

蚂蚁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

蚂蚁集团社会责任部总经理、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晓晶,也分享了企业的公益实践案例。

在今年的公益项目品牌榜的企业类榜单中,蚂蚁集团的“蚂蚁森林”“数字木兰”双双进入前十。近几年,蚂蚁集团利用数字技术和平台力量,在女性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沉淀出一套创新公益模式,在实现商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王晓晶认为,做公益和做品牌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久久为功,不能一时兴起,要坚持长期主义;二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发挥平台能力,共创新方法新渠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数字时代下的公益品牌,需要有构筑爱与AI的能力,爱是起点,技术让爱有能力,开放让爱有合力。

大会上,过去一年中在公益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机构与项目得到了主办方的认可肯定。通过对这些机构与项目的展示,筑梦者公益大会传递出对公益初心的坚守与对社会责任的推动。

从品牌建设到创新实践,从数据发布到圆桌对话,筑梦者们在此集结,共同探索公益的新生态,让向善的力量不断延续。

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的变革之中,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公益事业也在不断调整和创新,一场从“量”到“质”的新征程已然拉开序幕。而人们需要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公益,同时,也以更高的智慧去践行公益。

*2024公益品牌榜单(向上滑动)

*2024筑梦者公益大会年度名单(向上滑动)

(专题)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筑梦者公益大会信息。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