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读书心得分享

文化   2024-09-13 18:01   北京  

关注我,一起持续行动,刻意学习


Scalers点评:
今天给大家分享我们社群成员参加“深度思考”读书活动时,阅读第二本书《批判性思维》的读书复盘。共分为两部分:

1.阅读完《批判性思维》,你有哪些收获?

2.请总结参加一下自“深度思考”读书启动以来你的行动节奏、心态变化、学习感悟以及下一步提升计划。

我们将于10月14日启动“家庭关系”专题读书活动,近期将发布报名方式,敬请关注。


1.阅读完《批判性思维》,你有哪些收获?


@[10队]-喵酱Veronica(ོ•̀⌄•́)ོ-长沙

2)事实VS观点:以前在和人争论的时候,经常分不清争论的到底是什么,是事实还是观点,吵架到后面就模糊了初心。在学习完这本书后,能够明白反驳事实需要基于相反的证据或更准确的数据来证明原始陈述的错误,而反驳观点的时候,必须考虑个人或集体的假设、信念或偏好。属于,我了解到反驳事实需要坚实的证据基础,而反驳观点则可能需要更多的逻辑分析和情感诉求。


3)逻辑VS修辞:逻辑和修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和论证方式,它们在沟通和说服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逻辑是用来证明或支持断言。修辞是用来赢得某人同意你的观点。逻辑强调的是论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修辞则更侧重于说服和影响听众的情感和态度。逻辑帮我们构建坚实的论证,还帮助我们识别和避免逻辑谬误,确保我们的断言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对比等,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观点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5队]老马-武汉

3、作为一名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你要做的就是在考量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断言(初信度低的断言)时,信任你的背景信息,与此同时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并意识到更进一步的信息有可能会让你放弃原本被视为真实的断言。(P79)

点评:在评价一个观点是否真实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这个信息来自某个权威人士、你认为不会说谎或者不会害你的人、亲戚朋友等,本来根据背景信息、常识,我们能够判断一个观点的真假,但是有了这些外在因素,我们容易判断失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剥离与观点真假不相关因素的能力,仅仅思考观点本身,思考它与相关知识、常识是否相符,另一方面,要意识到观点的真假也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掌握的信息越来越丰富,也不能固步自封,当有充分证据证明观点为真或假时(与原来识别的结论不一致),要勇于去接受

5、诉诸人身谬误指拒绝一个人对论题所持的立场的依据是讨论特定的人而不是讨论论题或这个人的立场。(P136)

点评:很多人都有爱给人“贴标签”的毛病,因为某个人的一些特征选择肯定(或者否定)某个人的一切,这可能就印证了那句话: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他连呼吸都是错的。这不是一个客观理性的人所应该具有的特质,一个人哪怕问题再多,他的观点和见解也有可取之处,应该更多的关注对方给出的信息和观点,不带偏见的分析。另一方面,在分析对方的观点时,我们有不同意见时,矛头应该对准的是这个观点,说明为什么不同意这一观点,而不是对准这个人,因为是他提出的,所以反对;


@[5队]雪梨橙-上海

2.提升写作所需要考虑的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多写多练,但是需要有一定意识的刻意练习,否则只是无效的一堆文字的堆砌而已。此书明确罗列出,如若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么几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结构的完整度:提前做好结构设计,且包含有论点、论据、论证和总结。

措辞的准确度:文字的使用难免会有模糊、歧义和多义的情形,所以在写作时要站在读者角度去预判可能产生的误读,尽量清晰明了的表达准确想要表达的意思。

个人思考深度: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胡乱发表自己意见或者表达情绪,体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思考方式,如何让读者通过文字能获取不一样的内容价值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作者的一些特质是很重要的,也是后续能有更广泛的传播度或者粘性的关键。语言简洁清晰:都说写文章写长容易,写短难。核心关键就是怎么用简练精准的词句表达出观点。不要追求文字的数量,而是文字的含金量。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不是值得推崇的。

@[5队]丁丁-北京

金句2:与演绎论证的前提证明结论不同,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能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支持结论。(P29)

论述:(1)以前我对于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的概念是模糊的,并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在论证结论方面的效力是不同的:演绎论证的前提是用来“证明”,而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仅是“支持”。演绎论证的前提是客观的、不随人的主观想法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来证明结论;非演绎论证的前提不是纯客观(即定义已被证明是真实的),更多是基于个人经验所作出的偏主观的判断,所以只能用来支持结论。

(2)因为认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差别,这就提示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需要让自己的思考论证更有效力,那么应该多使用演绎论证。当然非演绎论证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广泛,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前提要尽可能为论证提供高支持。

@[2队副]春会-昆明

(2)写作并不难,我们倒是有更好的建议:先动手写。说任何你想说的。初写的后来不用是常事,关键是要开始写作,一旦开始了,你就会写出与话题相关的东西,写着写着,就会一发不可收拾。---《批判性思维》P63

收获:常写常新,有时候会用自己是普通人,没有新奇的观点,动人的经历,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的搪塞。实际上是在逃避!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待同一事件,会有各自不同的观点;即使是相同的观点,表达风格也各不相同。重点是要先写起来!书中建议要学会用简洁地语言来概括文章的主旨,中心突出、紧扣主题、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谋篇布局、结构完整。

@[5队]Y-妮子-北京

2、背景信息对于适度评价一个断言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丰富知识的不二法门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p79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各种抢占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领域的时候,缺乏信息背景的大脑就好比是空白领域,想填充什么就可以填充什么,而且越是能够激发情感越好,所以说保护自己的大脑比保护自己的钱包更重要,自己去填充自己的大脑,不仅让自己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能有判断力,也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影响能力的人,这需要广泛阅读和交谈,就像现在在成长会里做的一样,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选择和判断的正确性。

@[游学][3队]小艺-上海

(2)变得敢于沟通和表达,以前总自己总是不愿意沟通,有各种担忧也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反对就是他们人品不行。现在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只是事件的一个角度,通过与他人沟通可以获得更多的视角和理解,让自己更接近这个真实的世界。

“绝大多数人都难免在推理时偶尔出错。人们往往会忽视重要的因素,会无视和我们所持观点相抵触的思想。另外,我们的思想可能并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清晰明白。人们通常都会从这种批判性评价中获益,哪怕这种批判性的评价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如果我们不是随心所欲地敷衍了事,而是对自己的论证展开反思并不断完善,我们就更可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观点和结论,很可能是自己的前提、假设、推理过程出了问题。让自己持开放态度,接受他人的不同评价和勇敢表达自我想法,接受和学习别人的不同看法和视角。

(3)关注观点背后的利益方,或者说话人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利益。“在评价信息来源的可信性时,首先要关注发布信息者与其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利益相关。“利益相关方比利益无关方更值得怀疑”这条规则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如果某人可以从言论或推断中获取利益,这一观点就值得怀疑。

@[4队]TY-上海

2、了解了演绎推理的规则。

第二本书从演绎论证、非演绎论证的角度切入逻辑学,阐述了直言命题、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直言命题的运算,直言三段论的推理。又从真值函数角度切入讲解了,真值函数的真值表、演绎规则。

改变:1、态度上的改变。看文章、沟通更耐心了,因为知道自己容易陷入诉诸情感谬误、跳跃式结论、二分思维。所以经过1个多月的训练,心境更平和、更耐心,更容易听对方讲完,更容易看完对方的阐述。

2、思辨能力的改变。

这个改变源于学到并在1个多月的写作中持续训练,批判性思维。就像《学会提问》中写的步骤,需要分清论题、论点、理由、论据,然后需要分辨论据是否能支持理由,逻辑关系是否强,学会辨别论据的可靠性,对对方的论述进行合理的评价。

我现在更愿意也更容易使用学习到的方法,去思考对方提的论点是否可靠,让我能接受它。

3、写作能力的改变。

经过1个多月的训练,我写了3篇均字2000的文章,在后面两篇文章中,我都尝试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写作,例如提供更清晰的论点帮助读者阅读,提供合理可靠的论据支持理由,对论据的来源进行阐述,对自己有不确定的地方进行阐述,避免误导读者。也开始注意对词语进行歧义的规避,限定讨论范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讨论的对象是什么。

@[执行组长]小玉儿-泉州

P40听众是否被说服取决于其主观态度和一些心理因素,而非逻辑。

点评: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即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的人,常常会被最差的论证说服,只因最差的论证总是以洗脑式的宣传或者阿谀奉承的手段捕获人心。试着对照一下,自己是否很容易被一些影响情感因素的论证说服,若是,就要时刻觉察、时刻反思、时刻复盘,做出调整;若不是,就要庆幸,自己还是具备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换位思考,如果想说服他人,并非一味采取严谨的逻辑就能说服他人,还要综合其主观态度和心理因素,这些是很大的变量。

举例:在与有负面情绪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想要说服孩子,多考虑其态度和心理因素,只有让她乐观或开心,沟通才能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2队]蕊-宁波

1.金句:听众是否被说服取决于其主观态度和一些心理因素,而非逻辑。实际上,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常常会被华而不实的结论所说服。(P40)

点评:人都觉得自己是公正、理智的,而不是可以被随意左右的,但作者这段话虽然我第一反应是质疑,但回忆了一下以往自己的行为,真的很多时候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就被别人说动了。再回想一下说动同事或家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不是因为讲道理让对方相信了,而是说的对方情绪到位了。

昨天还一个案例,xhs关注的一位自称“中医研究生”的女士,怀孕休学在家,之前一直带货,昨天看到她直播开始卖”药膳馒头“了,一进直播就看到她拿着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同时在说”我一个研究生,还做不好馒头吗?那是不可能的“,评论里不是说”已下单“,就是说”相信姐姐“。天啊我当时...中医研究生=能做好馒头?这两个的关系在哪?但评论里清一色选择相信,这还挺可怕的。

@[4队副]欣然VAR-山东

一、惯性思考VS批判性思考

当我们得心应手地思考或行动时,我们并不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当我们评估信念和行为时(即当我们对其进行批判时),批判性思维就开始了。有一种常见思维:它让我们形成看法、进行判断、做出决定、制订计划、形成结论、提出假说等。还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它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及推理接受理性评估。在我们考量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进行批判性思考。惯性思考就是指习惯性地因循之前的思路思考问题,虽然思考较为高效、能凭借思维惯性自动处理问题,但容易忽视很多细节的变化。惯性思考,我认为是一种经验主义加简单重复。惯性思考是以惯性思维为基础的,通过查询和梳理资料、对照个人情况,主要包括以下6种状态:

第一种,否定性思想。在思考时出现的关键词为“不可能”、“没办法”、“怎么会”。否定性思想的本质是一种虚假两难谬误,试图提供难以接受、难以企及或难以置信的选项,结论只能从这些选项中择取。

第二种,推卸责任或抱怨。在思考时出现的关键词是“没看见”、“不知道”、“不是我的错”、“管我什么事儿”等。

第三种,职责局限。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去想“这个不归我管”、“那个不归我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惯性思考者不会去考虑其他视角的情况,难以站在其他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只能固步自封。

第四种,自以为是。惯性思考者容易对一件事过早下结论、下定论,不再去思考新的形势变化,并且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容易犯仓促概括谬误。

第五种,不自信,怕犯错。惯性思维者认为自己的行为后果,不是对就是错,容易陷入完美主义谬误、滑坡谬误,有脱离自身掌控的相关因素,就会摇摆不定、束手束脚、瞻前顾后。遇到机会,会担心自己不够好,不会去全力争取。

第六种,懒惰。惯性思维者一般承受不了压力,只想不劳而获或者一夜暴富。


2.请总结参加一下自“深度思考”读书启动以来你的行动节奏、心态变化、学习感悟以及下一步提升计划。

@[7队]一凡-西安

1、行动节奏:一是读书的主动意识增强;二是对书籍的逻辑框架和论证结构有了主动意识;三是会主动梳理书中的目录,有意识对照论证框架进行思考;四是写文章和作业时有了证据和理由意识,会更注重文章的逻辑性;

2、心态变化:一是对任何事物会怀着一种“质疑”态度,并且会有意识运用书中的一些知识进行分析;二是对于社会上一些现象,比如“旺铺转让”等词语对有一些新的认识;三是会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意识思考和判断,尽量增强逻辑性;

@[10队]潇简-深圳

2、心态改变:我会追求正确,但是在《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答题过程中我的心态变成了我要先完成逻辑推理然后才知道正确情况。这就倒逼我答题后复盘和查看他人作业。另外,逻辑符号和真值函数的有效模式确实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但是通过答题又感觉到边界在被突破,这增加我直面难题的勇气。

3、学习感悟:看到了自己的弱势批判性思维,原来我在日常生活中有那么多的谬误和薄弱的论证。见识到了理性的力量,书中对谬误的解释和论证的模式展现让我看到真正的理性的模样。知道了理性,就会希望自己能够理智冷静,而书本的思考模式就是最好的模仿对象。

@[9队]李娟-北京

2、学习感悟上

从抽象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是更为艰难和高阶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能够理解具体的事情,但是很难从更为高阶、宏观和抽象的层面来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更明白通透,因为他已经从原理层面理解了,剩下的就是原理的应用。对于个人来说,学习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理解,还要有更加宏观的视角,打通知识。这也是S老师这么多期读书训练营希望我们能够逐步达成的状态。就像第二本书中那些符号和公式,可以被应用于多重场合,而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过程

@[1队]乐盈-佛山

2.从心态变化看。《学会提问》带给人提醒,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因为它促使自己认真的对待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说法和想法。《批判性思维》则带给人困惑,让人陷入一种焦虑。一个是因为阅读难度提升,书中有很多陌生的理论,都是自己闻所未闻的。其二是面对生活中的理论谬误无法识别。因而很有挫败感。自己成长几十年都是被谬误围绕而不自知,有些可悲。

@[5队]笃一-西安

在学习感悟方面,我觉得《学会提问》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提问和获取信息。它教会了我如何识别问题的关键所在,以及如何构建清晰、有逻辑的问题。而《批判性思维》则让我学会了如何对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它让我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信的,我们需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至于下一步的提升计划,我计划继续深化对这两本书的学习,同时将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会尝试更多地去提问和批判性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此外,我还计划阅读更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对于第二本书《批判性思维》的感受,我觉得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启蒙的书籍。它让我意识到,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它教会了我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如何不被外界的噪音所干扰,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这种精神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我相信它会在我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8队]雪梨橙-上海

学习感悟:羡慕他人有严谨的思考逻辑、强大的批判性思维、有力且直达人心的文字表达时,其实更应该看到他人背后的努力。光这本书《批判性思维》里面的内容就非常值得反复阅读、理解、消化和实践。因为读过,才能理解要养成批判性思维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知识点的吸收就不可能是一朝一夕或者看完就能转换成自己的。所以说,学习不可能是轻轻松松的,但点点滴滴的积累和持续是能攻克难关的。要的就是坚持以及刻意练习。

@[2队]莫莫-东莞

(3)我在生活里最喜欢运用的非演绎推理包括类比论证、从样本中概括和因果假说,对于这样的推理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高论证的有效性强度,比如类比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是否还可以再提高,或者找到拥有更高相似度的对比物,比如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假设的原因是否有待验证。即便最后的结论可能不变,但是对自己推理的过程不断进行更为深刻的批判性思维审视,也许可以发现更多有价值的想法。

@[5队]wing-深圳

(2)学习感悟:

批判性思维的知识在理解进入“卡壳”状态的时候,发现代入例子,多从生活中找与自己关联的例子,更能够帮助理解。学习需要回归生活中的运用,不能为了完成“学习”这个行为而学习,即便再浅显的理解之后的运用,才是真正的“学到”。

@[7队]Perrin-泉州

感叹出题好,因为阅读时不会联想到书中知识点和这些内容相关。比如修辞,我想到就是沟通时可以怎么用,但是出题是看热点新闻。当下觉得这个知识点的价值更大,一是平时被消息包围,平时听消息容易人云亦云,不懂判断,看到修辞后,可以借此角度分析消息,判断消息真假,二是看到这个题目后,平时也可以拿看到的新闻,运用所学的内容分析判断信息的真假,这样既可以巩固知识点,又可以练习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借此机会看别人怎么写热点,当做借鉴学习

@[10队]哈哈-北京

读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不人云亦云了,手机中的热点自己不会全部相信,会主动寻找文章中的漏洞,形成自己的思考,在全部证据没有出来之前,不会轻易下结论,也不会轻易地评价内容,给热点中的人物贴标签。另一个感受就是和队友吵架时,思路清晰多了,之前是满腔怒火无处发泄,语言又表达不了自己的情绪,也经常被牵着鼻子走,现在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好的把矛盾解决掉。

关注我,看更多精彩文章。

欢迎大家置顶星标“持续力”,这样你能第一时间看到文章。

持续力
Scalers,学习行动专家,个人成长教练,全网60w粉丝博主; 毕业于清华大学,10年个人成长社群“S成长会”创始人; 畅销书《学习的学问》《持续行动》《刻意学习》作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