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海新知】围术期质量改进组织(POQI)关于围术期动脉血压管理的国际共识声明

健康   科学   2024-07-05 06:01   上海  

背景

   体循环压力是心输出量和全身血管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由收缩压、平均压和舒张压构成。低动脉压或低血压在手术中很常见。虽然危害阈值尚不清楚,但一定程度的低血压会导致器官损伤、并发症和死亡。因此,动脉压监测和管理是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治疗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我们基于最近的信息更新了围术期动脉血压管理的共识建议。



























方法

   POQI是一个国际多学科非营利组织,组织与围术期医学相关的临床关键主题的共识会议。2023年6月6日,第11届POQI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更新了围术期医学三个关键领域的建议: 围术期动脉血压管理、目标导向性血液动力学治疗和液体治疗。

   在会前阶段,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围术期医学国际专家小组回顾了以往的共识声明和推荐意见,并搜索和审查了自上次共识声明以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具体而言,我们在PubMed检索了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发表的关于术中和术后动脉压的文章,检索词为:(hypotension OR hypotensive)和(intraoperative OR perioperative )和(blood pressure)。此外,我们还检索了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我们将检索限制在以英文发表的试验、研究、综述和荟萃分析。检索结果为369篇文章,包括42项干预性试验和10项荟萃分析。我们还检索了ClinicalTrials.gov和Cochrane数据库, 并请专家推荐了其他可能相关的文章供参考。

   在第11次POQI会议上,动脉血压管理小组(本文作者)制定了主要声明和建议,然后在交替的小组(仅动脉血压管理小组)和全体(第11次POQI会议的所有小组成员)会议中进行反复审查和修订,并在最终全体会议上进行投票批准(或不批准)。对我们所有最终声明和建议的投票结果一致。我们使用分级推荐、评估、发展和评估(GRADE)框架对证据的质量和推荐的强度进行分类。知识内容的不足和未回答问题的领域也被识别和突出标识。在2023年7月6日第11次POQI会议之后,我们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23年世界大会之循证围术期医学(EBPOM)上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并邀请与会者参加匿名投票,表示他们是否同意或不同意。投票结果如表1所示。

   会议结束后,我们准备并修订了报告这一会议的手稿。本文总结了围术期动脉血压管理小组的共识声明和建议,并对指南、研究和评估(AGREE) II声明的关键方面进行了结构优化。






































































































































































































共识声明和建议

   共识声明1:术中平均动脉压<60-70mmHg或收缩压<90-100mmHg与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和死亡相关。损伤与低血压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高质量证据)。

   共识建议1:我们建议高危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60mmHg(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术中低血压的定义仍然模糊。相应地,术中低血压的定义差异很大。最常用的定义是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 mmHg。低于基线收缩压或平均动脉压的20%也称为术中低血压,尽管基线动脉压的定义也不明确。在麻醉诱导前测量的动脉压不能反映正常的基线动脉压。即使是临床动脉压也可能不准确。对基线动脉压的最准确评估是术前动态动脉压的监测,但是这一监测手段相对少见。

   最近的观察性研究证实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即在大样本基础上,术中平均动脉压<60-70mmHg或收缩压<90-100mmHg与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和死亡相关。低血压造成的伤害显然主要发生在动脉压极低的短时间内,而不是长时间中度动脉压较低的状态中。考虑到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动脉压的最下降和动脉压阈值下的面积似乎与器官损伤最密切相关。对患者危害的程度与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相似。

   接受手术的个体患者的基线动脉压差异很大。术中低压危害阈值也可能因人而异。与术中低血压相比,患者的基础危险因素与术后器官损伤的相关性要强得多。但是,与大多数基础危险因素相比,低血压是可以干预的,因此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

   术中低血压与急性肾和心肌损伤之间的关联是明确的。然而,观察到的关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需要干预,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只有少数随机试验报告了靶向动脉压管理对术后结果的影响。

   一项针对458名基础心血管风险高的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单中心试验验证了这一假设,与平均动脉压≥60mmHg相比,术中平均动脉压保持≥75mmHg降低了术后3天内急性心肌损伤和30天内急性肾损伤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结局的发生率。纳入至少≥75mmHg平均动脉压为目标组的患者比纳入至少≥60mmHg平均动脉压为目标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时间要短得多 (例如,平均动脉压<65mmHg的中位累积时间9vs23 min)。然而,两组的主要结局指标发生率相似:平均动脉压目标≥75mmHg组患者为48%,≥60mmHg组患者为52%(风险差为4.2%95%可信区间为13%至5%;p¼ 0.42)。

   术前基线动脉压的个体差异或许可以证明术中动脉压目标管理个体化是合理的。INPRESS试验验证了该假设,即与常规动脉压管理相比,个体化动脉压管理可以改善298例腹部非心脏手术的患者的手术预后。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术后7天内至少一个主要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复合主要结局方面,个体化血压管理组的发生率为38%,但在常规血压管理组中,发生率为52% (相对风险0.73;95%可信区间0.56-0.94;P=0.02)。在个体化血压管理组中,术中持续给予去甲肾上腺素,使收缩压保持在术前静息值的10%以内。相反,在常规血压管理的患者中,仅在收缩压<80mmHg或比术前低40%时给予麻黄碱。

   综上所述,术中低血压与肾脏和心肌损伤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然而,试验数据仍然较少,并且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因此,这些关联的因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因此,术中动脉压的可接受下限仍然不确定。尽管如此,现有的信息表明,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60mmHg较为合适。

   共识建议2:我们建议在静脉或腔室压力升高时增加平均动脉压的管理目标(强烈推荐,证据质量中等)。

   平均动脉压,即整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压力,是大多数器官的灌注压力,因此是器官灌注压力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器官灌注压也会受到相关组织内静脉流出压力和血管外压力的影响。通过增加腹部、胸腔、四肢和头盖骨的血管外腔室压力,器官灌注压可大幅降低。右心衰、全身动静脉分流和静脉梗阻可使静脉压升高。

   肾脏对围术期灌注压降低尤为敏感。腹内压升高可促使内脏静脉充血,危害肾功能。手术中,静脉压通常是未知的,但手术因素包括极端的(头朝下)体位和腹膜或胸廓气体充气增加器官流出压力,可能导致器官灌注不足。因此,我们建议在确定单个术中平均动脉压目标时,将估计的静脉流出压力和相关组织的血管外压力估算在内。

   然而,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如何纠正静脉流出压力或血管外压力的升高。在临床实践中,静脉和腔室压力通常是未知的。中心静脉置管的手术患者可以测量中心静脉压,但腔室压(如腹内压和颅内压)一般是未知的。如果腔室压可用或可估计,大致可以通过升高的腔室压增加平均动脉压管理目标。例如,如果平均动脉压管理目标为65mmHg,室压为15mmHg,则平均动脉压可能维持在80mmHg左右。

   共识建议3:我们建议治疗低血压应基于推测的潜在原因,包括血管舒张、低血容量、心动过缓和心输出量低(强烈推荐,高质量证据)。

   低血压可由几个潜在的生理过程单独或共同作用引起。血管舒张、低血容量、心动过缓和心输出量低都是可改变的低血压原因。血管舒张可通过血管升压药物如苯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逆转。低血容量可使用血管内液体治疗,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溶液或血液。心动过缓通常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阿托品或格隆溴铵;当对这些药物无反应时,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或异丙肾上腺素。起搏器可用于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最后,由于急性或慢性心肌功能障碍引起的心输出量低可以用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或肾上腺素治疗。

   共识声明2:在普外科手术中,术中收缩压在120-200mmHg范围内波动与急性肾损伤和心肌损伤之间没有关联(低质量证据)。

   共识建议4:如果术中高血压得到及时治疗,我们建议尽量避免低血压(强烈建议,证据质量中等)。

   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表明术中收缩压为120-200mmHg与心肌损伤无关系。相反,许多分析报告了低血压与心肌损伤、心肌梗死、急性肾损伤和死亡之间的关联,尽管试验证据仍然是模棱两可的。

   一定程度的高血压应及时治疗。然而,鉴于合理水平的高血压似乎相对无害,现有数据表明,高血压应该以避免低血压为前提逐步控制,低血压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器官损伤。

   共识声明3:与间歇性动脉压监测相比,术中持续动脉压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减少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高质量证据)。

   留置动脉导管用于监测复杂手术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以及有严重合并症的高危患者。然而,间隔2-5min的无创血压监测最常用于低风险或中等风险的健康患者。目前也出现了一种可以无创进行连续动脉压力监测的新方法。

   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与间歇性动脉压监测相比,连续监测可以更敏感地识别出术中低血压,从而帮助临床医生减少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在一项单中心试验中,在全麻诱导期间,连续动脉内动脉压监测与间歇振荡(盲法动脉内)动脉压监测相比,临床医生将低血压(平均动脉压65mmHg下的面积)发生率降低了约3倍。因此,对于计划进行持续动脉内压监测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考虑在麻醉诱导前而非麻醉诱导后置入动脉导管。

   在一项316例非心脏手术患者的试验中,与间歇振荡监测相比,连续袖指监测术中低血压(量化为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65mmHg)发生率降低了2倍,在另一项242例患者的试验中降低了10倍。综上所述,持续动脉压监测使临床医生能够早期有效地进行干预,从而大大降低术中低血压。

   共识声明4: 术后低血压通常没有及时发现,而且可能比术中低血压更有意义,因为它通常持续时间较长(中等质量的证据)。然而,术后低血压的危害阈值仍不清楚。

   由于降压药、静脉输液不足、某些麻醉药的不良反应、术中和持续失血、手术的炎症反应、心律失常和心肌功能受损,低血压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大多数医院制定了提醒医务人员警惕的指南,例如,当动脉收缩压为90mmHg。术后低血压通常未被发现,且持续时间长于术中低血压。

   大型观察性研究已经确定了术后低血压与器官损伤之间的关联,特别是急性肾损伤、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入院和死亡等。危害阈值似乎是绝对动脉收缩压为90-100mmHg或平均动脉压为60-75mmHg。术后低血压累积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研究建议

   临床上重要低血压的构成因素仍知之甚少,为避免或治疗术中和术后低血压的最佳策略有待研究。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解决以下重要问题(图1)。
   肾、心、肠、肝和脑是否有其器官特有的低血压危害阈值?低血压危害阈值是否受围术期因素的影响?什么样的动脉压阈值可将其对所有器官的风险降至最低?
   对于特定器官,将血流自动调节的下限(即器官血流依赖于压力的灌注压)定义为临床上重要的低血压。尽管血流自动调节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术中不同器官的自动调节下限,以及围术期诸因素如何改变这些阈值,我们知之甚少。虽然观察性研究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急性肾损伤和心肌损伤的术中低血压危害阈值在平均动脉压~65mmHg时相似,但中风、谵妄、肠系膜缺血或肝功能衰竭的危害阈值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不同器官的危害阈值可能不同,个体之间也因整体健康情况、年龄、特定医疗条件及其治疗措施而异。因此,没有一个通用的动脉压阈值可以确保对所有器官的危害最小。关于全身麻醉和手术创伤伴随的炎症如何影响器官特异性低血压危害阈值的研究很少。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器官特异性低血压危害阈值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

   低血压的各种原因(血管舒张、低血容量、心动过缓或低心输出量)是否影响低血压与器官损伤之间的关联?

   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包括麻醉药物(引起血管舒张、心肌抑制或心动过缓)、出血(导致血管内低血容量)、机械通气(导致高胸内压危害静脉回流)和患者体位。因此,术中低血压有多种内源性类型,其特征是不同的潜在血流动力学改变。已确定的类型包括心肌抑制、心动过缓、血管舒张和低血容量。目前尚不清楚低血压的各种原因是否会影响低血压与器官损伤之间的关系,尽管低血压的程度似乎比其原因更重要。相比之下,低血压的治疗应针对特定的病因,因为病因特异性治疗比通常的常规治疗可能更有效。
   血压振荡测量与动脉内动脉压测量的低血压危害阈值是否不同?
   动脉导管直接动脉内测量是监测动脉压的临床参考方法。连续动脉内监测提供动脉实时压力,帮助临床医生即时检测和治疗动脉压变化。然而,动脉内监测是侵入性的,也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缺血或大出血。因此,动脉内持续监测仅适用于高风险患者和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因此,动脉压通常每隔2-5分钟进行一次振荡测量。振荡法测量动脉压的精确度低于通常的预期。例如,振荡法高估了低动脉压,并会低估了高动脉压,因此可能忽略了临床上有意义的低血压和高血压。因此,器官损伤的低血压危害阈值可能因动脉压测量技术的不同而不同。例如,由于振荡法高估了低动脉压,因此其低血压危害阈值可能高于动脉内测量的低血压危害阈值。
   哪种血管升压药最能保护器官免受低血压损伤?

   血管升压药物通常是有效的,并如预期地那样提高动脉压。然而,提高动脉压的生理目标是增加敏感器官的灌注量,这并不完全由压力决定。因此,像苯肾上腺素这样的纯血管升压剂有可能同时增加动脉压和减少器官灌注量。相比之下,联合使用α1和β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维持或改善心输出量,可能会改善器官灌注量。麻黄素会发生心动过速。苯肾上腺素会引起反射性心动过缓,从而减少心输出量。需要随机试验来确定围术期去甲肾上腺素是否能提供更好的器官保护作用和改善大手术的预后。
   术中或术后低血压是否与急性和长期认知障碍相关?
   一个长期存在的假设是,术中脑灌注不足会加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如术后谵妄或延迟神经认知的恢复。术后谵妄的回顾性研究提示术中低血压与谵妄有关,尽管它们可能受年龄、虚弱体质和先前存在的认知障碍等重要混杂因素的不完全影响。
   有针对性的术中动脉血压管理和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试验很少。在一项101例75岁非心脏手术患者的试点试验中,个体化的靶向与非靶向术中动脉压的管理并没有降低术后3个月时谵妄或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反,一项322例≥65岁非心脏手术患者的多中心试验表明,术中平均动脉压为95-100mmHg与60-70mmHg相比,术中平均动脉压为95-100mmHg时,术后一周内谵妄发生率相对降低50%。

   因此,术中动脉压的靶向管理是否能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仍是未知的。因为术前认知状态似乎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最重要决定因素,需要针对老年高危患者的靶向动脉压管理和术后神经认知障碍进行强有力的试验验证。

   持续的病房生命体征监测是否允许临床医生以改善患者预后的方式进行干预?

   当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到达麻醉后监护病房时,家属自然会认为他们已经度过了围术期最危险的部分。这种假设是错误的。手术后30天内的死亡率是术中死亡率的140倍。事实上,如果术后一个月被视为一种疾病,它将是世界上第三大死亡原因。

   造成术后30天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是大出血和心肺并发症。心肌损伤和梗死与术中及术后低血压密切相关。呼吸系统并发症也很常见,因为几乎所有的并发症都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值得特别关注。

   病房低血压、高血压和低氧血症是常见的、严重的和长期存在的,并且几乎总是被常规的4小时一次的生命体征监测所遗漏。例如:当使用纳洛酮等干预措施时,报告的病房呼吸抑制发生率为0.3-3.4%;但当根据长时间的缺氧状态来定义时,发生率为21%;并且在出现呼吸急促症状时,这一比例上升至41%。几乎所有这些事件都未能在常规的4小时护理检查中被发现。

   心脏呼吸事件不会孤立发生。心动过速和低氧血症通常同时存在,并且往往会导致与心肌损伤和死亡高度相关的低血压。生命体征通常会在心脏和呼吸停止发生前6-12小时恶化,这是医院设立快速反应团队的基础。例如,持续监测可能加快脓毒症的检测和治疗速度。大约60%的死亡和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的事件都伴有明显的异常情况。

   难点在于,快速反应小组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患者经历严重事件后的进一步损害;如果能及早发现病情恶化,从而预防严重事件的发生,患者将得到更好的照顾。持续的病房监测似乎有可能在患者病情恶化成为危急情况之前识别出问题,从而使我们从“未能救治”转变为预防严重事件的发生。

   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各种可穿戴系统远程监测生命体征。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来验证远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并确定远程监测是否能改善在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论

   在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成年人中,术中平均动脉压<60-70mmHg或收缩压<90-100mmHg与急性肾损伤、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和死亡相关。这些关联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因为迄今为止只有少数随机试验研究了靶向动脉压管理对术后结局的影响,同时没有一项试验明确危害阈值。


































































































































































































































































































































































述评

   基于改进的德尔菲方法,第11届围术期质量改进组织(POQI)提出了围术期动脉血压管理的最新共识声明和建议:我们建议高危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60mmHg。我们进一步建议,当静脉或腔室压升高时,应提高平均动脉压目标,并根据推定的潜在原因(包括血管舒张、低血容量、心动过缓和心输出量低)治疗低血压。术中高血压治疗时,我们建议谨慎处理以避免低血压。临床医生应考虑术中持续动脉压监测,因为与间歇性动脉压监测相比,它有助于降低低血压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术后低血压通常难以发现,由于其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可能比术中低血压更有临床意义,但是术后低血压的危害阈值仍不清楚。并在会议结束时,提出了5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开放性问题,指出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确定特殊患者和器官特异性低血压的危害阈值,以及术中低血压的最佳治疗策略,包括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同时还需要研究指导监测和管理的策略,以识别、预防和治疗术后低血压。

编译:施敏

述评:刘佳



































































































































































































































































































































































原始文献:

Bernd Saugel 1, Nick Fletcher 2, Tong J Gan 3, Michael P W Grocott 4, Paul S Myles 5, Daniel I Sessler 6; PeriOperative Quality Initiative XI (POQI XI) Workgroup Members. PeriOperative Quality Initiative (POQI)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erioperative arterial pressure management.Br J Anaesth. 2024 Jun 4:S0007-0912(24)00264-2. doi: 10.1016/j.bja.2024.04.046.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麻海新知”系列回顾:

点击标题,温故知新

【第792期】【麻海新知】糖尿病对结直肠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预后的影响

【第791期】【麻海新知】脑电图指导麻醉管理对老年心脏术后谵妄的影响

【第790期】【麻海新知】无阿片类药物的全身麻醉:注意事项、技术与局限性

【第789期】【麻海新知】免疫调理药物在脓毒症中的应用

【第788期】【麻海新知】镇静与全身麻醉对介入手术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第787期】【麻海新知】手术与麻醉后远期认知结局

【第786期】【麻海新知】直接口服抗凝药逆转在危及生命的出血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指南

【第785期】【麻海新知】肌肉骨骼障碍对重症监护后生活质量和功能的影响: 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第784期】【麻海新知】术前禁食与肺误吸风险:历史概念、生理效应和最新观点

【第783期】【麻海新知】全麻术后早期饮水时机的当前临床证据

【第782期】【麻海新知】术中低体温对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第781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红细胞输注与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关系

【第780期】【麻海新知】心脏手术患者局部应用或静脉输注氨甲环酸的临床研究

【第779期】【麻海新知】疼痛灾难化的性别差异及其与急慢性疼痛转变的关系

【第778期】【麻海新知】慢性术后疼痛:一项欧洲调查研究

【第777期】【麻海新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及并发症:瑞典多中心队列研究

【第776期】【麻海新知】心率联合收缩压早期预警对去氧肾上腺素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关低血压的效果

【第775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目标导向白蛋白补充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第774期】【麻海新知】术后严重慢性肾病及急性肾病对其的影响

【第773期】【麻海新知】术中肺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

【第772期】【麻海新知】术前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对门诊手术患者的血压影响

【第771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氧疗当前面对的挑战

【第770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中循环心肌肌钙蛋白升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第769期】【麻海新知】欧洲CASCADE研究:腹部大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显著增加术后30天死亡风险

【第768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术前停用或继续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后的术前NT-proBNP水平和心肌损伤

【第767期】【麻海新知】外周灌注指数与使用血管收缩药的非心脏大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第766期】【麻海新知】区域麻醉的研究重点:一项国际德尔菲研究

【第765期】【麻海新知】年终盘点:2023年《The Lancet》发表麻醉学领域相关研究亮点精粹

【第764期】【麻海新知】衰弱对澳大利亚因癌症相关择期手术后收治入ICU患者的预后的影响

【第763期】【麻海新知】使用床旁超声引导液体管理预防全身麻醉诱导后低血压

【第762期】【麻海新知】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分析预测困难气道的视频喉镜操作

【第761期】【麻海新知】择期手术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与麻醉前残留胃内容物的关系

【第760期】【麻海新知】个体化分析脓毒症免疫反应失调:克服挑战并实现精准医学的目标

【第759期】【麻海新知】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和分解代谢综合征:定义、潜在治疗方法和研究重点的综述

【第758期】【麻海新知】BJA综述: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术中监测

【第757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对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第756期】【麻海新知】FLEX评分:基于机器学习的手术风险评估工具的开发与验证

【第755期】【麻海新知】成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和预后:回顾性队列研究

【第754期】【麻海新知】腹腔镜手术中使用降噪耳机隔离噪音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第753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出院后一年的结局及出院前并发症与出院后死亡的关联

【第752期】【麻海新知】Nature Reviews重磅综述:围手术期卒中

【第751期】【麻海新知】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预测:多变量风险模型

【第750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共识建议

【第749期】【麻海新知】日间病房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无阿片类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节约型麻醉

【第748【麻海新知】微循环在围手术期医学中的研究进展

【第747【麻海新知】心血管手术中静脉注射白蛋白: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第746【麻海新知】袢利尿剂与心脏手术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

【第745【麻海新知】术前心理症状与慢性术后疼痛:中国手术与麻醉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

【第744【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术中血液管理策略:渥太华术中输血共识

【第743【麻海新知】单肺通气期间使用围术期、个体化肺开放通气策略(iPROVE-OLV)

【第742【麻海新知】ICU急性严重出血管理:早期目标导向的止血治疗

【第741【麻海新知】非心胸择期手术患者的术中机械功率与术后肺部并发症:一项为期10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第740【麻海新知】基于心电图深度学习预测术后死亡的模型开发与验证

【第739【麻海新知】对无需早期肠外营养的ICU患者实施严格血糖控制是否有益处?

【第738【麻海新知】儿童清液禁食时间调整为1小时与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

【第737【麻海新知】利多卡因治疗机械性颈痛的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

【第736【麻海新知】脓毒症的宿主反应调控:当前策略和未来趋向

【第735【麻海新知】围手术期心搏骤停:皇家麻醉医师学院第七次国家审计项目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第734【麻海新知】术中使用去氧肾上腺素或麻黄碱对术后谵妄的影响

【第733【麻海新知】肺大切除术单肺通气与术后肺部并发症: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第732【麻海新知】Anesthesiology临床焦点综述:创伤性出血的损伤控制复苏

【第731【麻海新知】外周区域麻醉及其结局:2013-2023年文献的叙述性回顾

【第730【麻海新知】无阿片类药物麻醉方案对大手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第729【麻海新知】肾素作为重症监护和围手术期的预后标志物:范围综述

【第728【麻海新知】通气策略对全麻择期手术患者肺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第727【麻海新知】英国麻醉医师协会指南:麻醉中注射药物的管理

【第726【麻海新知】椎管内分娩镇痛与产后输血的关系

【第725【麻海新知】使用硫酸镁与危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率的关系

【第724【麻海新知】非甾体抗炎药的围手术期应用

【第723【麻海新知】肿瘤切除手术、麻醉-镇痛技术和肿瘤患者的结局:叙述性综述

【第722【麻海新知】心脏手术中血小板输注:一项熵平衡、加权、多中心分析

【第721【麻海新知】女性对麻醉意识、深度和觉醒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第720【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卒中的预防

【第719【麻海新知】医学中使用的人工智能

【第718【麻海新知】围手术期心搏骤停的原因:助记法、分类、监测和行动方案

【第717期】【麻海新知】术前血红蛋白与重大非心脏手术预后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系

【第716期】【麻海新知】麻醉与镇静对接受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婴儿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第715期】【麻海新知】泌尿外科和妇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期间的通气策略

【第714期】【麻海新知】吸入麻醉期间静脉推注常用药物对BIS的影响

【第713期】【麻海新知】动脉留置导管的感染风险

【第712期】【麻海新知】心脏移植的围手术期管理

【第711期】【麻海新知】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液体管理:证据总结和最新进展

【第710期】【麻海新知】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肺氧合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第709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负荷试验与患者结局之间的关系

【第708期】【麻海新知】硬脊膜穿破后头痛的国际多学科共识实践指南

【第707期】【麻海新知】脓毒性休克患者氢化可的松的使用时机与长期死亡率的关系

【第706期】【麻海新知】择期开颅手术后的疼痛管理

【第705期】【麻海新知】慢性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手术患者预后

【第704期】【麻海新知】经胸骨正中切口心脏外科术后疼痛管理的循证推荐

【第703期】【麻海新知】SARS-CoV-2感染后择期手术的时机和风险评估:2023年更新

【第702期】【麻海新知】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外科患者结局的影响

【第701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心搏骤停:欧洲麻醉学与重症监护学会和欧洲创伤与急诊外科学会的识别、治疗和预防的共识指南

【第700期】【麻海新知】吸入麻醉对成年危重患者认知和精神结局的影响

【第699期】【麻海新知】根据住院期间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的最佳警示实践方案(PRIOR)研究

【第698期】【麻海新知】患者COVID-19严重程度与其择期住院大手术后结局相关

【第697期】【麻海新知】超级肥胖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时的个体化滴定呼气末正压策略

【第696期】【麻海新知】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追踪急性颅脑损伤危重患者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变化

【第695期】【麻海新知】代谢综合征与术后精神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第694期】【麻海新知】基于患者术前资料构建预测术后不良事件风险的机器学习模型

【第693期】【麻海新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共识指南

【第692期】【麻海新知】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和挑战

【第691期】【麻海新知】关于手术后长期疼痛结果的系统回顾:上肢区域麻醉的效果如何?

【第690期】【麻海新知】妊娠期创伤患者的评估和救治

【第689期】【麻海新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应选择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

【第688期】【麻海新知】丙泊酚或七氟烷麻醉对老年肿瘤大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第687期】【麻海新知】舒更葡糖用于逆转心脏手术患者的罗库溴铵和术后监测复发性麻痹的剂量探索研究

【第686期】【麻海新知】加用地塞米松延长周围神经阻滞疗效:由ChatGPT完成的叙述性综述

【第685期】【麻海新知】心功能不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院内死亡率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第684期】【麻海新知】基于PQIP数据库预测大手术后急性疼痛

【第683期】【麻海新知】超声引导下横突间多点注射与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癌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第682期】【麻海新知】外伤性心脏损伤患者的综合管理

【第681期】【麻海新知】单次收肌管阻滞与连续收肌管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痛效果差异

【第680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的血压管理策略:避免低血压vs避免高血压

【第679期】【麻海新知】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卒中的预测因素和结局,一项对20582例患者的单中心研究

【第678期】【麻海新知】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现状及进展

【第677期】【麻海新知】冷凝与常规射频治疗膝部慢性疼痛的疗效比较

【第676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损伤的远期结局

【第675期】【麻海新知】心脏加速康复外科方案的相关研究结果

【第674期】【麻海新知】人工智能在围手术期医学中的应用

【第673期】【麻海新知】使用自我报告的功能状态对非心脏手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国际前瞻性队列研究

【第672期】【麻海新知】术前瘤周注射局麻药利多卡因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第671期】【麻海新知】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低血压和贫血对心肌梗死和肾损伤的影响来源于POISE-2试验的post-hoc分析

【第670期】【麻海新知】全身麻醉剖宫产术后阿片类药物多模式镇痛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第669期】【麻海新知】舒更葡糖钠逆转神经肌肉阻滞与术后恢复场所停留时间的相关性

【第668期】【麻海新知】2022 年《The Lancet》发表麻醉学领域相关研究亮点精粹

【第667期】【麻海新知】大手术后重度疼痛的预测:一项基于围术期质量改进计划(PQIP)数据集的二次分析

【第666期】【麻海新知】老年衰弱患者接受急诊手术麻醉的循证管理

【第665期】【麻海新知】严重围手术期出血管理:欧洲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的指南 2022年第二次更新(第二部分)

【第664期】【麻海新知】严重围手术期出血管理:欧洲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的指南 2022年第二次更新(第一部分)

【第663期】【麻海新知】腰麻与全麻对髋关节置换术后30天预后的影响

【第662期】【麻海新知】外科患者贫血管理的国际共识会议推荐

【第661期】【麻海新知】右美托咪定术中持续输注对心脏瓣膜手术后谵妄的影响

【第660期】【麻海新知】经皮耳神经刺激对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围手术期疼痛的影响

【第659期】【麻海新知】围产期母体接受手术麻醉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第658期】【麻海新知】NEJM:脓毒症所致低血压的早期限制或自由液体管理策略

【第657期】【麻海新知】心脏手术后去甲肾上腺素输注速率变化与尿氧张力的关系

【第656期】【麻海新知】FRAIL量表与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

【第655期】【麻海新知】成人患者困难气道管理的术前超声预测

【第654期】【麻海新知】癌症后疼痛的精准医疗:基于可塑性疼痛诊疗标准的多学科癌痛表型分析指南

【第653期】【麻海新知】危重患者的营养不良

【第652期】【麻海新知】2023年美国麻醉科医师协会术前禁食实践指南:含碳水化合物的清流质(含或不含蛋白质)、口香糖和儿童禁食时间

【第651期】【麻海新知】老年患者心脏手术术前认知功能障碍的术后结局

【第650期】【麻海新知】患者年龄、性别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第649期】【麻海新知】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腰麻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对照研究

【第648期】【麻海新知】围手术期管理中心贫血指南对麻醉科医师的启示

【第647期】【麻海新知】气道正压通气疗法减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手术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

【第646期】【麻海新知】右美托咪定对脑肿瘤切除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

【第645期】【麻海新知】欧洲麻醉学中的患者安全常规

【第644期】【麻海新知】舒更葡糖或新斯的明对术后呼吸并发症与高级医疗资源消耗的影响

【第643期】【麻海新知】全身性糖皮质激素作为全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辅助手段

【第642期】【麻海新知】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机械并发症

【第641期】【麻海新知】胸腔镜手术中程控间歇输注与持续输注在竖脊肌平面阻滞中的镇痛效果比较

【第640期】【麻海新知】BMJ:术中超生理性给氧与术后器官损伤的关系

【第639期】【麻海新知】中阶和高阶神经阻滞时识别特征性超声解剖结构的推荐意见

【第638期】【麻海新知】钝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与24h死亡率的关系

【第637期】【麻海新知】心脏瓣膜手术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与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

【第636期】【麻海新知】神经肌肉阻滞的围手术期管理:欧洲麻醉学和重症监护学会指南

【第635期】【麻海新知】患儿日间手术术中血压与长期神经发育功能的关系

【第634期】【麻海新知】术后呼吸抑制:从恢复室到普通病房

【第633期】【麻海新知】产科意外硬膜穿刺后硬膜外血补丁失败的相关因素

【第632期】【麻海新知】Anaesthesia综述: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失调与皮质类固醇

【第631期】【麻海新知】机械通气模式对肺切除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第630期】【麻海新知】呼气末正压对喉罩通气时气道漏气和氧合的影响

【第629期】【麻海新知】腹部大手术术前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围术期脑卒中或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

【第628期】【麻海新知】高危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多普勒超声评估门静脉血流搏动

【第627期】【麻海新知】终末期肾病患者术前血液透析时间与术后死亡率的关系

【第626期】【麻海新知】老年患者术中低氧血症或低碳酸血症与术后谵妄的剂量依赖关系

【第625期】【麻海新知】大血管手术的术前评估与围术期管理

【第624期】【麻海新知】EJA综述:产后出血的输血管理

【第623期】【麻海新知】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后的麻醉深度和死亡率

【第622期】【麻海新知】NEJM:成人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的氧饱和度目标

【第621期】【麻海新知】肺叶切除和危重症机械通气:临床预后对比

【第620期】【麻海新知】术后恶心呕吐的补救治疗:当前临床证据的系统回顾

【第619期】【麻海新知】轻比重单侧腰麻与全身麻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影响

【第618期】【麻海新知】心血管药物的术前管理:围手术期评估与质量改进学会的共识声明

【第617期】【麻海新知】择期手术患者输注1个单位红细胞对院内获得性感染、住院时间和再次入院率的影响

第616期【麻海新知】心血管药物的术前管理:围术期评估与质量改进学会的共识声明

【第615期】【麻海新知】术中低血压、持续时间与非心脏手术术后心肌损伤的关系

【第614期】【麻海新知】大出血的临床管理进展及未来方向

【第613期】【麻海新知】二氧化碳、血压与围手术期卒中

【第612期】【麻海新知】术中液体管理、血管升压药使用与腹部大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

【第611期】【麻海新知】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红细胞输注与术后感染:一项胸外科医师学会成人心脏手术数据库分析

【第610期】【麻海新知】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神经丝轻链蛋白和认知水平的关系

【第609期】【麻海新知】全身麻醉时潮气量、呼气末正压与术后低氧血症的关系

【第608期】【麻海新知】COVID-19大流行对慢性疼痛的影响

【第607期】【麻海新知】麻醉诱导期间的连续动脉内有创血压监测与间歇无创血压监测和低血压:AWAKE 随机试验

【第606期】【麻海新知】二氧化碳、血压与围手术期脑卒中:来自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启示

【第605期】【麻海新知】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模式止痛方案中加入右美托咪定、氯胺酮、地塞米松和神经阻滞剂没有任何益处

【第604期】【麻海新知】欧洲EuroPOWER研究:结直肠手术ERAS路径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第603期】【麻海新知】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头颈癌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第602期】【麻海新知】麻醉辅助下ERCP操作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第601期】【麻海新知】麻醉诱导和可视喉镜下环状软骨和气管旁压迫封堵上段食管的效果

【第600期】【麻海新知】第600篇:腹部大手术后急性疼痛的管理策略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