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袭世家采众长 衷中参西勇创新——记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教授

健康   2024-10-30 06:58   上海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继袭世家采众长 衷中参西勇创新——

记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教授

                   

       陆鸿元,男,1925年生。上海龙华医院原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1962年成为上海中医学院首届六年制本科毕业生。历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文献所党支部副书记、书记,并受聘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中国中医药年鉴》副主编、常务编委、顾问。陆教授曾任上海市医学会肺病学会(西医)首届委员(1979年),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光明中医》杂志第一、二届编委与顾问,香港《亚洲医药》杂志特约编委,深圳南方制药厂专家委员会委员,龙华医院“徐小圃儿科学术思想研究室”专家顾问,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儿科研究所“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基地(徐氏儿科、董氏儿科)顾问。


       陆鸿元教授出生于江苏海安中医世家,高祖陆儋辰为清季著名儒医,父亲陆正斋为江苏名医,崇尚吴门尤在泾医派。陆教授幼秉家传,并与沪上内儿科名家徐仲才先生结为师徒,亲炙徐氏学派重阳扶阳、阴阳互根之学术思想,还曾游学于黄文东、张伯臾、金寿山等名师,博采众长,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方面,倡导“久病不康,必养必和”理论。陆鸿元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80余年,在治学方法和研究工作中一贯注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文献和临床资料相结合,且认为中医的根本在于临床,换而言之,就是科研要扎根临床、师承要结合临床、文献要服务临床。工作期间,他率领团队对沪上数十位有代表性的海派中医名家进行深入走访调研,整理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医案医话等,编成《申江医萃》共10余册,成为一套海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系列丛书,为海派中医深入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临床上,陆教授擅长哮喘、汗证、癫痫、慢性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肺癌、肺结节等疾病诊治,对14个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论治分析,梳理经验,汇集成册。

重阳扶阳,阴阳互根



陆鸿元教授门诊中


      陆鸿元教授跟随海上名医徐仲才学习,对附子等温热药领悟与日俱增,并身体力行,总结撰述多篇临证经验论文及医著,汇集为《徐仲才医案医论集》。其“阳气之本”之说,推崇中医前辈关于“阳气是全身的动力,又是抗病的主力”和“阴体阳用”以及“阴阳互根”的论点。阳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疾病抵抗力)、“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精神意识及感觉活动)。陆教授师从徐仲才,为祝味菊再传弟子。祝氏认为“阴为物质,阳为机能,阴生于阳,阳用不衰则阴气源源不断,且阴之用在阳,一切营养物质要在阳气作用下,才能为身体所用”。对于《内经》中“阴平阳秘”的解释,认为并非阴阳协调平衡,而是“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陆教授秉承师门“壮者滋阴为宜,怯者扶阳为本”“物质不足者滋其阴,机能不足者扶其阳”的临证思想。在临床诊治及学习中,陆教授从扶阳论中的肾命之阳推论他脏之阳,指出,历来认为肾寓元阴元阳,如果从阳气推论,一身之阳无不根源于肾,而扶阳首先是肾命之阳,但人体是一个整体,故也包括心阳、脾阳及他脏之阳。而在临床及对历代文献整理中,他发现温培脾肾、脾肾并治的重要性,故而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泄泻等病属阳虚为主者,常在扶阳益肾的基础上,辅以补气健脾,使脾肾相互资助而生化不息。在辨治肺系病时,他变通运用“宣”“清”“温”“通”四法,延伸发展徐氏儿科、内科“扶阳理论”,扶阳益肾,奏效勃焉。

博采众长,衷中参西

陆鸿元教授(前)


     陆鸿元教授在辨治慢性病、疑难病的过程中,倡导“久病不康,必养必和”理论,并且认为其中“协调气血,燮理阴阳”又是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中心环节。阴阳为治病总纲,“人有阴阳,即为血气”,在慢性病发展中,必然有气血阴阳的失和,故调理气血平衡,即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陆教授不仅继承前人学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主张以中医为主体,中医、西医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博采众长,提倡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参西衷中,将西医的生化、病理等指标结果与中医药相结合,以在临床上起到更好的疗效。

      陆教授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时历来重视“治未病”,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前提下,强调“辨虚治本”的观念,在疾病的各个阶段,都辨证且适量使用益气补肺、健脾强肾的药物,并顺时调理,他常说“辨病结合辨证,方随证转,药异其治;防治结合,治不离防,防居治先”。

中医学向来重视精神与形体的统一观,故而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同时,陆教授也时常关注精神情志的调养,认为不仅要采用适当的认知疗法,让患者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也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面对疾病,树立抗病信心。

研制新药,造福于民

      陆鸿元教授于1962年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后,即进入上海龙华医院工作,参与创建龙华医院肝病病房与门诊,当时不仅受到内科大家程门雪、黄文东定期查房的指导,同时协助针灸名家陆瘦燕、朱汝功开展针灸治疗慢性肝炎研究。1964年他与徐仲才先生结为师徒,并跟随学习,后在其指导下,主持协作制成的“电子计算机模拟名中医徐仲才教授治疗咳喘病系统”获电子工业部1987年全国计算机应用及新产品展览会优秀项目三等奖。

      20世纪70年代陆鸿元教授任上海市中草药防治慢支、哮喘协作组组长,其间不仅带领医疗队深入农村、工厂、街道开展慢支、哮喘、肺源性心脏病群防群治,还从中发现此类慢性病的病机——痰饮夹瘀阻碍气机。陆教授从中研制了系列治喘良药——胆麻片、珍珠定喘片、胆麻荚片、胆荚片。据报道,系列治喘药对慢支、哮喘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胆荚片于1977年被收录进《中国药典》中,并被陈列于上海市展览馆。

著书立作,承前启后


陆鸿元教授主编著作


1982年,陆鸿元教授被上海中医学院金寿山副院长“钦点”由龙华医院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工作,并成为上海地区历代名中医学术研究调研组组长,《申江医萃》课题组组长,搜集徐小圃脉案,编纂成集,获徐仲才先生充分肯定。后他又走访众多名老中医及其门人,如江育仁、顾伯华、王玉川、董建华等,整理出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丛书《申江医萃》。1983年他受聘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年鉴》副主编、常务编委、顾问,参编18卷,撰写论文百余篇。陆教授主持研制的“中医内科厥证辨证论治文献研究——厥证IBM系统微机管理系统”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计算机软件奖。
陆教授常受邀参加各类学术研讨活动,对年轻医师倾囊相授,曾获得上海中医学院“1988—1990年度教书育人奖”。在退休后陆教授仍发挥余热,做学问、写文章、撰专著、带学生、看门诊。1991—1997年,经组织推荐陆教授入选《中国当代古籍整理研究学者名录》,2005年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奖”。
陆鸿元教授带领名中医工作室传承团队整理主编的《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徐小圃医案医论集》《徐仲才医案医论集》《徐小圃、徐仲才用药心得十讲》四部著作成为沪上乃至全国中医学者研究徐氏儿科的蓝本。“徐氏儿科流派”于2015年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教授年近百岁依然笔耕不辍,著有《咳喘病患者宜忌120条》《陆鸿元谈疑难病》《出汗异常》等。2023年汇集先生八秩春秋治学收获的《陆鸿元学术经验集》正式出版,其中反映出先生硕果累累,可谓光照可鉴。
陆鸿元教授自幼喜欢诗歌,数年前著有《马年自我扬鞭160字吟》,今节选部分诗句与读者共勉:

    我本世医,福民担肩。

    先父正斋,医播海陵。

    徐师仲才,更授佳篇。

    扶阳益肾,奏效勃焉。

    老骥伏枥,宿愿弥坚。

    日省吾身,自我扬鞭!

作者:上海闵行  汤宇洋  蒋晓鸿  梁慧凤

编辑:林昀

排版:陈泓

新媒体编辑:徐天

新媒体审校:岳备


 END 

相关链接:

精勤不倦,坚守本心——记上海市名中医李璟教授

杏林翘楚 | 中医治病,至简为上——记上海市名中医朱抗美

薪火相传 医者仁心——记上海市名中医余小萍教授

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为陆鸿元教授点赞👍

点“在看”推广更多中医药知识 


上海中医药
上海中医药公众号,是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主办,上海中医药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上海中医传统媒体联合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将致力于用专业的中医人眼光共同传播中医好声音,讲述中医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