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土养心 以德为首

健康   2024-11-06 06:58   上海  



培土养心 以德为首



专家简介


图片来源:作者;图注:赵国定

      赵国定(1944—2024),上海市名中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担任黄浦区中医医院院长,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是黄浦区领先特色专科中医心血管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临床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学术带头人。历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协作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振兴中医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服务社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等职。为赵国定名中医工作室导师,先后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2项,发表论文40余篇,荣获市、区科技进步奖9项。



       赵国定,1944年生,河南人,196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1980年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袁家玑教授,深得其传。赵老从医55年余,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精通经典、博采众长、善用经方、师古不泥,治病用方主张治病求本、顾护脾胃。赵教授擅长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等心血管疾病。在长期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中,赵教授形成了自己对心系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提出了“培土之本,以养心颐”的观点,注重对痰瘀交阻的治疗,善用调理脾胃之法,独辟蹊径地提出“三通二补”和“鼓舞胃气”的治疗原则。





培土养心践行经典




1. 把握整体心土同治

      赵教授善治心系疾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独到见解,提出了“培土之本,以养心颐”的观点。他发现心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体现在经络、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而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预后,都与脾胃的功能状态息息相关。现代医学的“胃冠反射”理论也为脾胃与心在经络相通上提供了有力佐证。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多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呆、嗳气等脾胃症状。不少冠心病心绞痛每于餐后发作,或餐后规律性地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心脏需要营气的滋养,营气入心,经心火化赤为血。营气则出于中焦,源于运化水谷的脾胃。在生理状态下,营气对心脏及其他脏腑起到营养的作用。脾胃的功能失常会引起气虚、血虚等病理状态以及瘀血、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这些均可累及心脏,使心脏受病。脾胃病变可以传于心,心的病变也可影响脾胃,如心气内虚,运血无力,则胃失滋养,脾失健运;或心阳衰微,则土湿不化,湿阻中焦。

     心为人体气血之大主,胃为气血水谷之海,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源流关系,构成了“心胃同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心胃同病”在病理方面可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脾胃升降失职,可致浊气攻心;肠胃燥结,腹气不通,可致神明失常。脾胃病导致心病,进而出现主血脉功能失常的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脾胃气结,阻塞气机,血流瘀滞;二是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脉络,进而痰瘀交阻,胸阳不展;三是脾胃虚弱使心失所养而致心气不足,心脾两虚,气血乏源,气更滞血更瘀。因此在辨治心病上,赵老尤其注重脾胃养护,重视痰瘀交阻的病机演变,善用调理脾胃之法,独辟蹊径地提出“三通二补”和“鼓舞胃气”的原则。他说:“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这叫‘执中州以驭四旁’”。因此,赵老在用药的时候尤其重视对胃气的培护,注重升降相伍,常通过健脾益气、芳香宣通,维护和恢复脾胃的气化功能。


2.治病求本重视脾胃

      自从金元时期李杲创立“补土派”并撰写《脾胃论》后,“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机能活动的来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观点便深入人心。赵老认为中医所说的脾胃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除消化系统外,还涉及许多全身性统筹协调的功能,包括调节、代谢、免疫等;脾胃不仅是人体能量的源泉,还是提高疗效、增强抗病能力和促进机体康复的重要因素。由于“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人生而有形,先天之精气,唯赖后天水谷之充养,脾胃一虚,四脏皆无生气”,故有“百病不已,宜从中治”之说。脾胃受损,在内则不能腐熟水谷,输布津液,供给营养;在外则不能敷布阳气,充实营卫,抵御外邪。所以脾胃之气健旺与否,于整个生命活动而言至关重要。赵老说:“久病、重病耗伤中气者,脾胃呆滞,纳谷不馨,水谷精微乏源,不能化生气血以滋久病之体;此外脾胃不健,药物也难以吸收运化以达病源。此时若不重视脾胃养护,只是对病用药、照本宣科,则沉疴难起。”

     在配方用药中,赵老认为应时时牢记“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胃喜柔润”的特点,注意刚柔相济、燥润适当,切忌用药杂乱、偏执一方。他认为治疗脾虚湿盛之证,首选白术、苍术,两药性味苦温,均有健脾燥湿之功。要注意的是二者虽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但在性味归经和作用上各有侧重,因为苍术较白术更燥,易伤胃阴,故只有在脾阳虚衰、水湿壅盛时才可应用。其次还可选用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等健脾淡渗药。因为薏苡仁、白扁豆、茯苓性味甘淡,甘能健脾和中,淡可渗湿,脾健湿去,其病自愈。对于脾阳不振,水聚成肿者,则可选用实脾饮、五皮饮、五苓散等方加减治之,但桂枝、附子、干姜等温阳化水药的用量应适当,避免用药过于燥热耗伤肾胃之阴。对于胃阴不足之证,赵教授主张养阴和胃为主,常选用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等甘寒、甘平之药,并酌加川楝子、柴胡、佛手、枳壳等理气分利之药,避免呆滞。


3.心病治疗注重痰瘀

      活血化瘀是中医药防治各类心病研究中应用最早、使用最多的治疗法则。根据《内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的原则,对于气滞血瘀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方药活血行滞、通痹止痛,疗效较好。一般常选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加减治疗。现代医学在治疗各种心脏疾病时也多遵循此法。然临证时,赵教授发现心脑血管疾病往往表现为痰浊与瘀血互结,阻滞经脉。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亦多与痰瘀有关。这点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也提到过:“阳痹之处,必有痰浊阻其间耳。”

      痰瘀交阻是各类心病形成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的依据。痰浊和瘀血都是人体的病理产物。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赵老认为痰之生成首先责在正气不足,脏腑失于协调。五脏皆可生痰,但其中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胃主运化水湿,“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因过进寒凉,损伤脾阳;或脾胃本虚,致脾失健运则水湿内停,聚为痰饮湿浊。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其次,痰的生成还与气虚、气滞有关,如脾气虚弱、肝气郁结、心气不足、肾气虚衰都是痰的成因。正如唐椿《原病集》说“气结则生痰,痰愈盛则气愈结”,可见气虚气滞是形成痰邪的重要原因。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及外伤等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凝滞郁积于内;或血行脉外,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而形成。其产生与心、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心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行;肝气郁结则气机阻滞;脾气虚弱则无以化赤生血,营养他脏。可见血的正常运行与否,关键还是在于气。所以痰瘀交阻的病机在辨证时应该加以重视。



辨证施治治法独特


1.三通二补顾护脾胃

      心脏病病人胸闷、胸痛频繁发作多属血脉不通,心阳痹阻和寒凝脉络之候。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则宜先通后补。宣通的手段,可从通络、通痹、温通入手,即行气活血、宣阳通痹、芳香温通。但心病患者阳气与阴血常不足,三通之法如过用、久用,也必会损及心气心阴,导致阴亏脏燥,血道涩滞,因此必要时可与补心气、补心阴兼施,也可通补交替应用,此为赵老用药特色。他还特别指出宣通一法的应用还必须顾护脾胃,古语曰:“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如果脾胃功能异常,则任何宣通和进补都不能实现。


2.痰瘀同治治辨虚实

      痰瘀交阻络脉一证,病程缠绵,单用化痰则瘀不去,纯用祛瘀则痰不化,必须痰瘀同治,治痰不忘瘀、治瘀须顾痰,采用化痰活瘀通络兼顾之法,进行辨证诊治,才能分化痰瘀交阻之势,逐步取得治疗效果。赵老指出,在具体施治中应当分清痰瘀的成因与虚实。痰瘀的成因通常有二:一为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当以苓桂术甘汤、二陈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温运以化痰浊;一为肝阳化风,灼液为痰,当用二陈汤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远志、枳实、竹茹等。至于活瘀通络之品,一般多选用地龙、当归尾、桃仁、红花、丹参、赤芍、鸡血藤、川芎、三七等药。对于痰瘀交阻尤需分辨虚实微甚及痰瘀之轻重。若气虚为主,当以补气为先,佐以祛痰化瘀,不可随便应用化痰逐瘀峻剂。若气滞导致的痰瘀交阻,则宜先疏肝理气以折其势,再加用活血通络之品,不宜用峻剂攻逐,以免伤正。


3.益气养阴贯穿始终

      心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赵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老年患者辨证属于气阴二虚夹瘀之证。此类患者多气血不足,阴亏脏燥。由于“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生理因素,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常服益气理气之品以至耗伤阴液,因此赵老指出,在益气活血方中酌加滋阴之品,疗效更为显著。因此,赵老治疗本病时,益气养阴的原则贯穿始终,临床上他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补中益气,用麦门冬、生地黄滋养心阴,用枸杞子、黄精等培阴精之本,现代药理研究提示养阴药多能改善血管壁功能。



继承发展薪火相传



      赵国定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不断继承与发扬老师袁家玑教授的学术经验,在临证中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他还悉心指导、教学一批批学生,带领学生团队开展科研工作,并研制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冠心灵、结代停、连葛四参汤、护心口服液等制剂,临床疗效显著且方便患者服用。

       近年来,上海市名中医赵国定教授传承工作室全体学员在赵老悉心指导下,立足经典,传承精华。他们通过跟师查房、跟师出诊、病例分析和集中授课等方式,收集整理了赵老的临证医案,总结和继承了赵老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赵国定教授也不吝秘术,倾囊相授。工作室学员跟师读经典、做临床,夯实了中医理论根基,丰富了临证实践经验,提高了医德境界,取得了亮丽的成绩。工作室成员经过反复总结,将赵老关于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宝贵经验整理成《赵国定治疗心病临证经验集要》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凝聚着赵国定教授数十载勤研医典、精思敏悟的宝贵经验,体现了老一辈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药事业拳拳挚爱之心。



大医精诚,仁心仁术



       赵国定教授一直尊奉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为行医准则,以德为首,长期坚持在临床工作的第一线。在抗击“非典”期间,赵国定教授运用中医理论,自制了“抗非一号”“抗非二号”;在禽流感防治过程中,又研制了“防感一号”。2003年赵国定教授被授予“上海市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近年来,许多名中医应市场之需开设特需专家门诊,为广大患者提供救治机会。赵国定教授说,自己收治的病种以老年患者为主,如果收费太高,许多老年病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从医数十年,赵国定教授一直坚持普通专家门诊而没有开设特需专家门诊。赵国定教授常说:“做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如果人也做不好,何以为医?对于医生而言,必须时时处处想着病人,为病人服务,减轻他们的精神和肉体的痛苦。”赵国定教授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斯人已逝,悲从中来。赵老虽然不幸离我们远去,但他的学术品格和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会沿着赵老开创的学术道路稳健前行,努力发扬光大。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黄浦分院任建素 蔡征宇

编辑:潘怡婷

排版:sansan

新媒体编辑:徐天

新媒体审校:岳备


END

相关链接:

继袭世家采众长 衷中参西勇创新——记上海市名中医陆鸿元教授

追忆:海外大力弘扬“三大国粹”的四十年

继承创新 衷中参西——记上海市名中医周智恒


上海中医药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上海中医药
上海中医药公众号,是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主办,上海中医药报,上海中医药杂志,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等上海中医传统媒体联合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我们将致力于用专业的中医人眼光共同传播中医好声音,讲述中医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