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理发不是一件愉快事(梁实秋)

文化   2024-07-01 08:33   北京  


      理发不是一件愉快事。让牙医拔过牙的人,望见理发的那张椅子就会怵怵不安,两种椅子很有点相像。我们并不希望理发店的椅子都是檀木螺钿,或是路易十四式,但至少不应该那样的丑,方不方圆不圆的,死橛橛硬邦邦的,使你感觉到坐上去就要受人割宰的样子。门口担挑的剃头挑儿,更吓人,竖着的一根小小的旗杆,那原是为挂人头的。

      但是理发是一种必不可免的麻烦。“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理发亦是观瞻所系。印度锡克族,向来是不剪发不剃须的,那是“受诸父母,不敢毁伤”的意思,所以一个个的都是满头满脸毛毵毵的,滔滔皆是,不以为怪。在我们的社会里就不行了,如果你蓬松着头发,就会有人疑心你是在丁忧,或是才从监狱里出来。髭须是更讨厌的东西,如果蓄留起来,七根朝上八根朝下都没有关系,嘴上有毛受人尊敬,如果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块青皮,也行,也受人尊敬,惟独不长不短的三两分长的髭须,如鬃鬣,如刺猬,如刈后的稻秆,看起来令人不敢亲近。鲁智深“腮边新剃,暴长短须,戗戗的好惨濑人”,所以人先有五分怕他。钟馗须髯如戟,是一副啖鬼之相。我们既不想吓人,又不欲啖鬼,而且不敢不以君子自勉,如何能不常到理发店去?

      理发匠并没有令人应该不敬重的地方,和刽子手屠户同样的是一种为人群服务的职业,而且理发匠特别显得高尚,那一身西装便可以说是高等华人的标识。如果你交一个刽子手朋友,他一见到你就会相度你的脖颈,何处下刀相宜,这是他的职业使然。理发匠俟你坐定之后,便伸胳臂挽袖相度你那一脑袋的毛发,对于毛发所依附的人并无兴趣。一块白绸布往你身上一罩,不见得是新洗的,往往是斑斑点点的如虎皮宣。随后是一根布条在咽喉处一勒。当然不会致命,不过箍得也就够紧,如果是自己的颈子大概舍不得用那样大的力。头发是以剪为原则,但是附带着生薅硬拔的却也不免,最适当的抗议是对着那面镜子狞眉皱眼的做个鬼脸,而且希望他能看见。人的头生在颈上,本来是可以相当的旋转自如的,但是也有几个角度是不大方便的。理发匠似乎不大顾虑到这一点,他总觉得你的脑袋的姿势不对,把你的头扳过来扭过去,以求适合他的刀剪。我疑心理发匠许都是孔武有力的,不然腕臂间怎有那样大的力气?

      椅子前面竖起一面大镜子是颇有道理的,倒不是为了可以顾影自怜,其妙在可以知道理发匠是在怎样收拾你的脑袋,人对于自己的脑袋没有不关心的。戴眼镜的朋友摘下眼镜,一片模糊,所见亦属有限,尤其是在刀剪晃动之际,呆坐如僵尸,轻易不敢动弹,对于左右坐着的邻客无从瞻仰,是一憾事。左边客人在挺着身子刮脸,声如割草,你以为必是一个大汉,其实未必然,也许是个女客;右边客人在喷香水擦雪花,你以为必是佳丽,其实亦未必然,也许是个男子。所以不看也罢,看了怪不舒服。最好是废然枯坐。

      其中比较最愉快的一段经验是洗头。浓厚的肥皂汁滴在头上,如醍醐灌顶,用十指在头上搔抓,虽然不是麻姑,却也手似鸟爪。令人着急的是头皮已然搔得清痛,而东南角上一块最痒的地方始终不曾搔到。用水冲洗的时候,难免不泛滥入耳,但念平夙盥洗大概是以脸上本部为限,边远陬隅辄弗能届,如今痛加涤荡,亦是难得的盛举。电器吹风,却不好受,时而凉风习习,时而夹上一股热流,热不可当,好像是一种刑罚。

      最令人难堪的是刮脸。一把大刀锋利无比,在你的喉头上、眼皮上、耳边上滑来滑去,你只能瞑目屏息,捏一把汗。Robert Lynd写过一篇《关于刮脸》的讲道,他说:

      当剃刀触到我的脸上,我不免有这样的念头:“假使理发匠忽然疯狂了呢?”很幸运的,理发匠从未发疯狂过,但我遭遇过别种差不多的危险。例如,有一个矮小的法国理发匠在雷雨中给我刮脸,电光一闪,他就跳得老高。还有一个喝醉了的理发匠,举着剃刀找我的脸,像个醉汉的样子伸手去一摸却扑了个空。最后把剃刀落在我的脸上了,他却靠在那里镇定一下,靠得太重了些,居然把我的下颊右方刮下了一块胡须,刀还在我的皮上,我连抗议一声都不敢。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许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了,大概就是法国人所谓Reculer pour mieu xsauter(退回去以便再向前扑),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别刮了,够了,谢谢你。”……

      这样的怕人的经验并不多有。不过任何人都要心悸,如果在刮脸时想起相声里的那段笑话,据说理发匠学徒的时候是用一个带茸毛的冬瓜来做试验的,有事走开的时候便把刀向瓜上一剁,后来出师服务,常常错认人头仍是那个冬瓜。刮脸的危险还在其次,最可恶的是他在刮后用手毫无忌惮的在你脸上摸,摸完之后你还得给他钱!


      本文来自《梁实秋· 雅舍小品》一书 原文标题《理发》
目录  第一辑人间烟火雅 舍 | 002 |书 房 | 005 |文房四宝 | 008 |不亦快哉 | 018 |信 | 020 |匿名信 | 023 |洋 罪 | 026 |结婚典礼 | 029 |婚 礼 | 032 |下 棋 | 035 |写 字 | 038 |画 展 | 040 |读 画 | 042 |看 报 | 045 |书 | 047 |我看电视 | 050 |照 相 | 054 |旅 行 | 057 |球 赛 | 060 |高尔夫 | 063 |看 相 | 066 |病 | 067 |疟 | 070 |睡 | 072 |梦 | 075 |运 动 | 078 |退 休 | 081 |讲 价 | 084 |胡 须 | 087 |头 发 | 089 |理 发 | 091 |洗 澡 | 094 |衣 裳 | 097 |领 带 | 100 |鞵(鞋) | 103 |垃 圾 | 105 |第二辑世情百态脸 谱 | 110 |厌恶女性者 | 113 |女 人 | 115 |男 人 | 119 |孩 子 | 121 |哈佛的嬉皮少年 | 125 |老 年 | 127 |中 年 | 129 |同 学 | 132 |大学教授 | 135 |乞 丐 | 136 |诗 人 | 140 |医 生 | 143 |警 察 | 146 |暴发户 | 149 |好 汉 | 152 |观 光 | 155 |音 乐 | 158 |鼾 | 161 |聋 | 164 |谦 让 | 167 |第六伦 | 169 |握 手(一) | 173 |握 手(二) | 175 |排 队 | 176 |客 | 180 |送 行 | 182 |“旁若无人” | 185 |幸灾乐祸 | 188 |汽 车 | 191 |穷 | 194 |猪 | 197 |狗 | 200 |鸟 | 203 |第三辑故都风物故都乡情 | 208 |同 乡 | 210 |北平年景 | 213 |台北家居 | 216 |平山堂记 | 221 |东安市场 | 224 |双城记 | 230 |窗 外 | 238 |过 年 | 241 |正月十二 | 243 |爆 竹 | 246 |对 联 | 249 |喜 筵 | 252 |听戏听戏,不是看戏 | 256 |放风筝 | 259 |偏 方 | 263 |旧 | 266 |树 | 269 |北平的冬天 | 272 |北平的街道 | 276 |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图文来自网络】

素心若雪
旅行天地 拜读经典 大地深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