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听罢溪声数落梅(汤炳正)

文化   2024-07-19 07:50   北京  

     暮春的飞花,晚秋的落叶,如任凭造物者的惯例去安排,则只不过为大地增添了几许泥土而已。但如果由于气流的变化,则一阵微风,飞花往往会连成色彩缤纷的飘带;一股狂飙,落叶往往会旋成拔地而起的尖尖塔。这,都是气的造化,力的旋律。
     记得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九八八年的春节前夕,在清理旧书时,我发现了“文化大”之后幸存的两部线装书:一部是《说文解字》,一部是《楚辞章句》。封面都留有旧时的短短题记,前者是购于日机袭击西安之际,后者是购于执教贵州大学之时。由于一九八八年学术界早已解冻,人们的思想也有了活动的空间。当时我抚摩着这两本旧得发黄的书,浮想联翩,回忆起不少往事,也连及种种现实,于是执笔写下我的篇散文回忆录《无名书屋话沧桑》。写完之后,好像内心深处有说不出的舒畅。

     当时我执笔的动机,除了自我抒怀,并无其他任何念头。适孙儿序波由黔来蜀,读之大喜,几次劝我投给刊物发表。序波的心情我是懂得的,他爱读散文成癖,也发表过一些小品。这时他发现年复一年板着面孔写学术论文的爷爷,竟也写起了散文,不仅有引为同道的亲切之感,也有奉劝我换换空气、松松脑筋的关怀之情;当然我一生的坎坷经历,作为孙儿,也很想要我留下一点痕迹,作为后辈的纪念。总之,孙儿的想法有孙儿的道理,这是很自然的。但我作为长辈,不知怎的,竟也接受了晚辈的提示,并由此引出了我生平的另外一种生活情趣。这也算是学术界的一段韵事吧。世人都说,长辈应为晚辈引路,我看未必尽然,晚辈也未必不是长辈的先行。此后,孙儿序波的那张瘦削的面孔,经常在我眼前浮动;然而他却永远是那样谦逊而沉着,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味儿。 
      所谓篇散文,我终于在序波已回贵阳之后,把它投给了天津的《散文》。序波不知此情,竟同时也从贵阳把副本投给了北京的《散文世界》,结果两刊都发表了。一稿两投,理不应当,但事出有因,造成错失,我内心一直歉然!好在他们两家也都未见责怪,而且《散文世界》的“编前小语”中竟说:“有味的是老学者汤炳正先生所撰《无名书屋话沧桑》一文,其甘苦难分的沧桑感,正是岁月沉积的结果;通过作者的睿智与豁达的滤炼,更别具光彩。”这无疑又是对我这个初学散文的小学生的有力鼓舞。 
     正由于有上述那一股又一股的消冰解冻的大气流作催化剂,才使我脑海中行将消失的旧事,逐渐连接成一些断章残篇,并辑成这本小集子。 
     集子的内容很杂,有的曾散见于海内的一些刊物上。但说它是学术回忆录吧,生活琐事又太多;说它是生活回忆录吧,学术气味又太浓。归类非常困难,似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了,这不免使我有点失悔!尤其是在提起“学术”二字就令人、令人感到寒酸的,下笔时如果舍得把内心的陈旧积习净化一下,把个人的曲折经历抛却几分,从而把带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想象做些渲染,不也会使文章略增光彩吗?但我却做不到。这也许是自己那不可救药的个性在作怪吧?然而我那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饱经风霜的清癯面孔,也许被勾画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这也是颇堪引以自慰的! 
     就是这样一本写生簿式的小册子,在还没有出版之前,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与帮助。版式筹划,由李大明同志负责;参加抄写与校对的,又有我的老伴潘芷云,学生李诚、熊良智,孙儿汤序波等。所有这些,我将永矢弗忘! 
     一九九六年三月廿一日  写于渊研楼,时年八十有六


      本文来自《汤炳正 听罢溪声数落梅》一书

目录  《听罢溪声数落梅》序2.代序3.第一辑4.失落的童心5.海滨拾趣6.关于“书”的故事7.我写《彩云曲》的前后8.忆太炎先生9.章太炎先生之日常生活10.“孤岛”三五事11.从鲁迅先生的“像”说起12.海岳烟尘记13.重过双石铺14.伍非百先生传并附记15.追记“花溪小憩”16.狮子山的最初一瞥17.“劳改犯”的自白18.万里桥畔养疴记19.屈里寻踪20.无名书屋话沧桑21.龙泉驿看花所想到的22.记姜亮夫教授23.学术与友谊24.屈原25.我与《楚辞》26.治学曝言27.自述治学之甘苦28.自述治学之经过29.第二辑30.《东庐诗钞》序31.《古韵学管见》前言32.“太炎先生遗照”跋33.《文字之初不本音说》跋34.《论章太炎》序35.“屈原问题学术讨论会”书怀并序36.《语言之起源》自序37.《渊研楼酬唱集》序38.《湘西民歌集》序39.《自在》序40.《千家诗新编》序41.《渊研楼屈学存稿》自序42.题《刘伯骏先生绘画册》43.旧校本《顾亭林诗文集》跋44.“匕首”和“针”45.《〈成均图〉与太炎先生对音学理论的建树》结语46.第三辑47.致李恭(三通)48.致汤国梨(四通)49.致姚奠中(四通)50.致王焕镳(一通)51.致汤浩正(二通)52.致姜亮夫(二通)53.致金德建(一通)54.致饶宗颐(一通)55.致郭在贻(二通)56.致郑文(一通)57.致汤棣正(三通)58.致章念驰(二通)59.致赵逵夫(二通)60.致黄中模(二通)61.致朱季海(一通)62.致汤序波(五通)63.致毕庶春(一通)64.致崔富章(二通)65.致杨乃乔(一通)66.致竹治贞夫(三通)67.致敏泽(一通)68.致汤序波、孟骞(五通)69.致陈怡良(二通)70.致力之(二通)71.致张中一(一通)72.编后记

     该书是著名学者汤炳正的作品集。全书以作者生平为暗线编排,堪称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间的传记。从中亦能看出时代发展变迁,以及中国现当代学者随社会、境遇而转变的治学历程。汤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鲁迅的师弟。在各有建树的同门师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许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门在章太炎先生葬礼上讲话的人。这些师兄弟包括黄侃、钱玄同、朱希祖、汪东、许寿裳、沈兼士、刘文典、吴承仕、顾颉刚、傅斯年、姜亮夫等。事实上,他在《楚辞》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不负先生厚望。

     汤炳正将自己的散文比作红茶或者苦丁茶,浓郁中有些苦涩。世事变迁、人生多舛,好比红茶的发酵过程,而苦涩中回甘大概是88年的生命长度给他的最终感受吧。他生前没有自传,这些晚年间陆续写成的散文,涵盖了他从求学到治学的生命轨迹,也涵盖了一个普通个体在战争烽火、时代变迁中的人生驿旅,当然,更从深层次展现了一个天赋才华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问道求学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心路历程。(付如初)


     汤炳正(1910-1998年),字景麟,室名渊研楼,山东荣成人。语言学家、楚辞学专家。1935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受业于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曾称其“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太炎先生对他期望之高、欣赏之甚,由此可见一斑。在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上深受章太炎先生影响,又能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前进。治学严谨,能于小中见大,于现象中求规律,对屈赋中许多千秋难解之谜,提出新的结论与答案,受中外学术界所重视。四川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楚辞研究》主编、中国诗经学会和章太炎研究学会顾问。擅诗词,在三十年代即以写清末名妓赛金花的《彩云曲》而闻名于世。著有《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渊研楼屈学存稿》、《楚辞今注》(合著)、《楚辞欣赏》(主编)等。


【图文来自网络】

素心若雪
旅行天地 拜读经典 大地深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