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张申府其人其事(刘梦溪)

文化   2024-06-03 07:45   北京  

      犹忆好多年前,中国文化书院召开纪念三位中国现代学人10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三位学人是梁漱溟、汤用彤、张申府。书院选择这三位开纪念会,我猜想根源于被纪念者直接或间接与书院的关系:梁漱溟晚年曾担任书院名誉院长,汤用彤是中国文化书院院长兼创办人汤一介的尊人,张申府是书院名誉院长张岱年的长兄。

      这三位以梁漱溟的知名度最高,现代大儒,己身境遇虽有顺逆,声望未减,人们都记得的。汤用彤已经有所不同,用钱穆先生的话说,汤老先生的特点是“读其书不易知其人,交其人亦绝难知其学”。但更加不同的是张申府,不用说普通民众,年轻一代学人中对其人其事有较多了解的也屈指寥寥。

      我个人几年前买过一本《张申府学术论文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收文20篇,第一篇就是与胡适辩难文化与文明问题,思想明快,行文简括,风格洒脱,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但也仅此而已,并未作进一步的研究。这次在会上,听了张岱年先生不无感慨地介绍乃兄的鲜为人知的生平业绩,才诱使我对这位有大阅历而为人为学迥异时流的传奇式人物的历史命运有所关注。

      早期的张申府,是一位共产主义思想的积极拥护者,曾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北京的共产主义小组,是他与李大钊一起创建。周恩来和朱德都是经他介绍入的党。后来又参与筹建黄埔军校,担任蒋介石的英、德文翻译。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申府是鼎力相荐者。但后来他与蒋介石闹翻。1925年中共在上海召开“四大”,在讨论党纲时因意见不同与人发生争执,一气之下宣布退党,虽经李大钊、赵世炎百般挽留,仍不回转,决定采取“在党外来帮助党工作”的立场。从此退居学府,任教清华大学,以著述、翻译、教学为务。

      “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他奋起疾呼,呼吁抗日,并发起“北平救国联合会”,随后又成为“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因此曾被捕入狱。“中国民主同盟”的组建工作也有他参加。但到了1948年10月,国共两党的军事大决战已见分晓,这时他在《观察》杂志上以《呼吁和平》为题撰写文章,要求双方停战。这一立场,遭到公开批判,并被民盟组织开除盟籍。

     所以1949年新政权成立以后,他销声匿迹,成了没有任何发言权的人。供职单位在北京图书馆。谁知1957年旧帐重提,给他戴上了一顶“右派”的帽子,处境沦落到更加不堪。据说五十年代周总理曾派人看望过他,但没有人能说得确实。

      张申府生命的青春期一直热心政治,激情所自,出于对自己祖国和种族的纯真爱恋。但他智慧之优长所在是哲学。

      他很早就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但真正感兴趣的却是数理逻辑和西方哲学,尤其罗素哲学令他狂喜无状。他在《新青年》上著文称赞罗素是“现代世界至极伟大的数理哲学家,是于近世在科学思想的发展上开一新时期的一种最高妙的新学”。

      1927年,他把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翻译成中文,书名取《名理论》,一个过了多少年之后他还很欣赏的书名。这是一本在三、四十年代有影响的书。维氏哲学后世比当世走红,张申府不失为有孤明先发之见。他所致力的学术目标,是冀图把解析哲学与辩证唯物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最理想的世界哲学。他还用一个极富哲学意味的概念涵盖自己哲学的中心点,称之为“具体相对论”。

      他给自己书斋起名为“名女人许罗斋”。“名”指名学,即逻辑一门。“女”指《列女传》,他个人对此书有偏好。“人”是三国时期刘劭写的《人物志》,一本他平生最推崇的书。“许”是许慎,《说文解字》的作者。“罗”自然是罗素,他最喜欢的西方哲学家。

      他还说他一生有“三大爱好”:书、女人、名声。

      然而这样一副极具想象力的坚强的思维头脑,当五十五岁之盛年却停止了思维活动,不是自然规律使然,是环境不容许他思维,这未免太令他痛苦也过分残酷了。

    《张申府学术论文集》以年代为序,只收到1947年,以后无文。

     他自己叙录《解放以来发表的文字》,除1953年一篇检讨《自白》,另外只有两篇短文。

     无怪后来他说,这篇《呼吁和平》是“毁灭了一生政治生命的东西”。

     但他的自然生命到1986年才结束,享年九十有三。晚年的张申府,生活是凄惨的,他女儿写的《先父晚年生活琐记》,有些段落令人不忍卒读。

      张申府晚年的一件幸事,是一位来自异域的女作家在半年时间里对他采访十八次,使他有了用自己的方式回顾自己丰富阅历的机会。

     经历是痛苦的,回忆却可以得到心理的补偿,特别在自以为是非经久而论定之后。

     这位女作家是美国威斯里安大学的舒衡哲教授。她根据访谈写了一本书,耶鲁大学1992年出版,书名是《说真话的时候已经到来——与张申府对话》。

     张申府早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有一段今天读来犹感警醒的话:“想从根本上打破以虚伪为一种特性的现世界,吾以为很有组织一个‘实话党’的必要。这种党要从心理上,从形成这种心理的人间关系上,毁掉不说实话的因缘。”

     舒衡哲女士在采访中发现,处于生命晚期的张申府在倾谈中经常回到他早年的这一充满激情的思想。

     我生也晚,张申府先生被迫停止思维活动的时候,我还是一个贪玩的少年。到了渴求知识的年龄,他的言论已不复流行。仅仅由于近年涉猎中国现代学术史,才注意到张申府其人其事。

     我感到惊诧悚栗的是,一个社会需要结成怎样的文化张力,才能做到使这样一位在二十世纪前半期叱咤风云的知识界精英,将近四十年的时间突然消失得如此悄没声息。

     言论需要言论者付出的代价应该如此沉重么?


     本文来自刘梦溪《书生留得一分狂》一书

目录

    卷前小引
卷一  切问而近思
    “书生留得一分狂”
    波士顿郊外的女作家
    “桃花得气美人中”
    虞山访柳如是墓
    “竹帛春深护讲筵”
    白鹿洞书院访学记
    “艺术是克服困难”
    看《范曾》寄遐思
    宫廷文化与时尚
    “紫禁城论坛”上的发言
    思想的力量
    读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和
    《走出中世纪二集》
    “切问而近思”
    我的学术访谈的记忆
    我的一次学术历险
    《中国现代学术要略》后记
卷二  文明的共相
    陈寅恪的“哀伤”与“记忆”
    张申府其人其事
    张艺谋电影的普世价值
    《梅兰芳》和梅兰芳的文化隔膜
    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
    狄百瑞的风格
    文明的共相
    “待客之道”和“客亦有道”
    “敬”是社会人伦的基本道德价值
    动心忍性多难兴邦
    “小升初”的困扰
    《文艺研究》三十而立小言
    《读书》与“读书人”和“知识人”
    当代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变奏
    21世纪人类能否在非对抗中重生
卷三  学术贵知音
    学术贵知音
    《中国文化》创刊号编后记
    “冷文化”和“热文化”
    《中国文化》创刊周年座谈会纪实
    中国文化发生之谜
    《中国文化》第3期编后记
    海上问学记
    《中国文化》上海座谈会纪实
    《中国文化》五周年记
    《中国文化》第10期编后记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中国文化》第14期编后记
    学术与性情
    《中国文化》2009年春季号编后记
    为了东方和西方
    《世界汉学》创刊座谈会讲词
    复兴中华与开发西北
    “西部人文资源”开题研讨会致词
    “故国”和“世臣”
    中国艺术研究院五十岁生日感言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对研究生的一次讲话
    “情”字可以维持世界
    “凯莱有约”新年嘉会致词
卷四  了解之同情
    悼朴老
    挽元化
    念育之
    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履痕
    季先生教我感受学问
    怀念柳存仁先生
    萧蓬父先生西行感怀
    文化孩童丁聪
    追念王昆仑先生
    张舜徽和《自学成才论》
    陈从周的淡泊人生
    宋凡圣撰《陈从周研究》鉴定意见
    初读香港
    古韵乡情
    说“冶游”
    心感
    2008我读的书
    2009为《新京报》读者推荐的十本书
    为中华文化护法传薪
    戊子岁尾雅集发言集锦
    后记




    刘梦溪,1941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文化》杂志创办人,主编。研究方向为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近十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 
    《传统的误读》(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学术思想与人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陈寅恪与红楼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情问红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7)。 
    另有《陈寅恪的学术创获和研究方法》、《陈寅恪学术思想的精神义谛》、《陈寅恪的家学渊源与晚清胜流》、《王国维的诸种矛盾和最后归宿》、《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论国学》等专题论文多篇。


【图文来自网络】

素心若雪
旅行天地 拜读经典 大地深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