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侧运动传导通路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桥梁,不仅负责传递运动指令,还对维持身体姿势起到关键作用,其精细的调控机制在我们发挥正常的运动能力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可或缺。CPPC的关键理念中便包含了中枢传导通路和姿势控制。因此,理解并掌握皮质脊髓束的相关内容对更深入地了解CPPC理念至关重要。
一、皮质脊髓束的解剖基础
皮质脊髓束(cortical spinal tract,CST)又称锥体束,是白质神经纤维束,能将运动信息从大脑初级运动皮质及其他一些皮质区域,经丘脑、中脑、延髓锥体等传递至脊髓(见图1)。
CST约有100万条神经纤维,平均传导速度为60~70m/s。60%的CST纤维起自Brodmann 4和6区,其他纤维起自皮层1、2、3、5和7区。
在锥体交叉水平,有大约90%的CST纤维在锥体进行交叉,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主要控制四肢骨骼肌的运动。余下10%不交叉并从同侧脊髓前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主要控制躯干、颈部及肩部等骨骼肌的运动。CST纤维会直接或间接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大约有55%止于颈段,20%止于胸段,25%止于腰骶段(见图1)。
图1
二、皮质脊髓束的功能
CST的基本功能是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它与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共同构成了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允许大脑皮质发出的运动指令被传递到相应的肌肉,从而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
CST的大多数纤维是直径较小(约1μm~10μm)的慢传导纤维,其止于脊髓后角,选择性修正感觉信号的输入,还与肌张力的维持和反射有关。其余粗大(约20μm)的快传导纤维控制肢体远端肌肉的精细运动。
三、皮质脊髓束功能的相关评估
脑卒中患者的病变通常会累及大脑皮质、皮质下基底节和脑干等结构,使CST完整性受损,进而导致临床常见的偏瘫症状。因此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善运动功能,而准确评估CST的损伤状况对预测脑卒中患者的运功功能改善至关重要。其中,使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患者CST的损伤程度及预测未来功能改善情况。
DTI评估CST损伤程度的常用思路包括:比较脑卒中病灶与CST的重叠程度,评估CST自身水分子扩散功能的完整性(其中各向异性分数是反映白质神经纤维束方向一致性程度和微观结构完整性最常用的扩散指标)。
MEP检测的结果异常与脑血管病性质(出血或梗死)无关,但是与脑卒中部位有关。常用的评价指标为MEP的潜伏期与波幅。由于脑卒中后CST存在功能性或解剖学改变而导致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MEP波形缺失等情况,因此MEP在预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四、总结
CST在姿势控制与运动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对CST的相关研究为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尤其是各种影像及神经调控检测技术的进步,展示了对CST进行检测从而一定程度反映患者预后的巨大潜力。同时,也为CPPC技术提供了更客观精细的数据,并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化个体化的康复。
THE END
素材来源|CPPC技术团队
文字编辑|谭惠心
图片、编辑排版|赵敬予 萧楚楚
责任编辑|江汉宏
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技术(Central Pathway & Postural Control,CPPC),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高强教授团队提出:应用神经科学理论解析患者功能障碍,以姿势控制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为核心,以中枢激活和抑制为基本方法,通过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姿势控制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详情介绍请点击“华西神经康复治疗CPPC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