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臂与手的触诊解剖(二)

文摘   2024-05-22 20:00   四川  

CPPC技术研究与应用-基础理论

前臂与手的触诊解剖(二)






手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需要良好的姿势控制,同时需要良好的感觉输入从而得到最优化的运动输出。手部的感觉输入最主要来自于手指指腹、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上述肌群若发生屈曲挛缩或肌张力增高等情况均会影响手部感觉信息输入的有效性,从而降低运动输出。因此,掌握肌群的触诊技术是基础也是治疗师必须掌握的。

图一 平衡的姿势控制原理。来源于Neuroscience 4th ed. (2012)




如图二所示,检查者的拇、示指之间为大鱼际肌,其由第1、第2掌骨组成。大鱼际肌由4块肌肉组成,分别为: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和拇收肌。

图二

拇短展肌 (Abductor pollicis brevis):其主要功能为外展拇指,起点为屈肌支持带和舟骨结节,止点为拇指近节指骨外侧。

触诊要点:

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腕关节最大掌屈位,拇指腕掌关节最大外展位,从鱼际中央部位开始,向桡侧方向进行触诊。


拇短屈肌 (Flexor pollicis brevis):其主要功能为屈曲拇指,起点为屈肌支持带和大多角骨结节,止点为拇指近节指骨外侧。

触诊要点:

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腕关节最大掌屈位并屈曲拇指掌指关节,触诊大鱼际肌尺侧。


拇对掌肌 (Opponens pollicis):其主要功能为拇指对掌,起点为屈肌支持带和大多角骨结节,止点为拇指侧面。

触诊要点:

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置于支撑面,反复进行拇指和小指的对指运动。触诊点位于拇指掌骨桡侧部。

图三

拇收肌 (Adductor pollicis):其主要功能为内收和屈曲拇指,分为斜头和横头。斜头起点为头状骨、中指和食指掌骨基部的掌侧,横头的起点为中指掌骨的骨干掌侧面,止点均为位于拇指近节指骨基部尺侧的种子骨。

图四

图五 大鱼际肌解剖位置

小鱼际肌的骨性结构为第5掌骨。其由4块肌肉组成:掌短肌、小指展肌、小指短展肌和小指对掌肌。

图六 小鱼际解剖位置

掌短肌 (Opponens digiti minimi):助拇指产生更好的抓握。起点为掌腱膜的内侧缘,止点为小鱼际皮下深面。掌短肌收缩不明显,较难触诊,一般采用肌电信号进行检测。


小指展肌 (Abductor digiti minimi): 其主要功能为外展小指。起点为豌豆骨,止点为第5指近节指骨的内侧。

触诊要点:

嘱被检查者小指做外展动作,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置于支撑面,沿小鱼际的最尺侧朝向第5掌骨中推入。

图七

小指短屈肌 (Flexor digiti minimi brevis):其主要功能为屈曲小指。起点为屈肌支持带和钩骨,止点为小指近节指骨内侧。

触诊要点:

嘱被检查者屈曲小指的掌指关节,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置于支撑面,沿小鱼际最突出部分朝向第5掌骨中推入。

图八

小指对掌肌 (Opponens digiti minimi):其主要功能为小指对掌。起点为屈肌支持带,止点为第5掌骨内侧。

触诊要点:

嘱被检查者做小指对立动作,坐位,肘关节置于支撑面上。保持前臂旋后位置于支撑面,沿小鱼际肌最内侧朝向第5掌骨方向按压。

图九

手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感觉输入和良好的姿势控制,精确的触诊作为一种辅助方法可以提升与手功能特定肌群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治疗师应熟练掌握该技能。




素材来源|CPPC技术团队

文字编辑|张静

图片、编辑排版|赵敬予、陈耀泉

责任编辑|江汉宏



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技术(Central Pathway & Postural Control,CPPC),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高强教授团队提出:应用神经科学理论解析患者功能障碍,以姿势控制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为核心,以中枢激活和抑制为基本方法,通过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姿势控制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详情介绍请点击“华西神经康复治疗CPPC技术简介


CPPC技术研究与应用
分享关于华西康复神经物理治疗技术--CPPC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