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是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中心,是腰-骨盆-髋区功能单位的中心,也是脊柱及双下肢的运动链汇集之处。身体的核心稳定始于骨盆,传递和缓冲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个方向的压力,在维持坐位和站立位姿势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并保证双下肢与脊柱这三个杠杆能平稳移动。髂后上嵴(PSIS)是骨盆定位最常用的结构,准确地触诊PSIS是确保相关组织定位准确的基本前提。同时骶骨的准确触诊也基于PSIS,定位两侧PSIS是明确区分骶椎与腰椎棘突的第一步。本节将对PSIS和骶骨相关触诊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髂后上嵴(PSIS)的触诊技术
患者通常采取俯卧位,这有助于放松臀部和腹部肌肉,使触诊更为准确。身体不能偏斜或旋转。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应避免将双臂抬至头部水平,因为这种姿势使胸腰筋膜紧张,阻碍了腰骶关节周围组织的触诊。如果可以,患者头部放于正中位,不要旋转。
方法1:触诊时可以先找到坐骨结节,然后沿着髂骨的后缘向上移动,直到触及最突出的骨性结构。治疗师也可以使用拇指或示指,沿着髂骨后缘从下往上滑动,直到感觉到一个坚硬的骨性突起。
方法2:可先快速定位髂骨最顶端的髂嵴(大约位于L3/4水平),以此为参考进一步定位PSIS。可以在患者两边同时进行,检查者双手均合拢,拇指外展。双手置于患者腰部两侧,施加中等强度的压力,移向正中,直到感到明显的阻力,然后停止。并进一步在此处朝向下方(足侧)施压,可以感受到坚实的抵抗力,即骨盆的上界-髂嵴。然后在此基础上,沿着弧形的髂嵴先向内侧再逐渐转为向下触诊,直到感觉到一个坚硬的骨性突起点。
2.骶骨触诊
骶骨下尖端位于臀沟起始部,向上延伸约一手掌宽的距离。单手或双手的数个手指与身体长轴垂直放置于骶骨区域,位于臀沟上方数横指处。
横向触诊骶骨,可感受到一个平坦、不规则的结构。评估质地时直接按压骶骨常感觉很坚硬。骶骨结构更详细的区分将在下面章节中介绍。由外而内横向触诊,直至指腹滑向前方。
质地评估时会感受到柔软、有弹性的阻力,这就是骶骨的边缘,向上和向下触摸就是其全长。在下方触诊骶骨时可以触及骶骨的下外侧角。
临床意义:骶骨可能因为躯干核心肌群以及下肢近端肌群的力量失衡而出现前倾或后倾变化,而这通常和骨盆整体的前倾或后倾保持一致性,当偏瘫患者因为某些原因(如:体位、体型肥胖等)不便进行骨盆观察和触诊时,可通过骶骨的触诊辅助评价骨盆的位置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定位骶骨的位置与臀大肌触诊密切相关。
3.肌肉——臀大肌
臀大肌是后骨盆最突出的肌肉组织。主要负责髋关节伸展及外旋活动,在站立位体重支撑以及行走和奔跑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下肢固定时,臀大肌收缩可以协助挺直身体,尤其是在从坐姿到站姿的转换中。在行走和奔跑时,臀大肌通过向后推动大腿来协助步伐的推进。
臀大肌起于骨盆的后面和骶骨的外侧,触诊时通常可以从骶骨外侧开始向外触诊;臀大肌的纤维向下汇聚最终通过髂胫束附着于股骨的大转子,触诊时可用指尖沿着患者的臀大肌纤维向外侧和远端滑动,直至触及大转子。
在触及臀大肌肌腹的同时,嘱患者做伸髋或髋外旋活动可触及并评估臀大肌收缩程度。正常情况下,肌肉活动时肌腹的形状可被清晰识别。
临床意义:偏瘫患者常因各种原因站立位姿势控制异常和异常步态。而臀大肌无力或萎缩可能是导致站立位患侧负重减少、行走时骨盆向前的推动力下降,并进一步导致站立及行走姿势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偏瘫患者臀大肌作为下肢伸肌群又因伸肌模式的原因又可能出现紧张程度的异常增高,妨碍正常的运动与姿势。准确的臀大肌触诊有助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问题类型的臀大肌功能障碍进行个体化的训练。
素材来源|CPPC技术团队
文字编辑|刘四维
图片、编辑排版|赵敬予、陈耀泉、叶宇新
责任编辑|江汉宏
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技术(Central Pathway & Postural Control,CPPC),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高强教授团队提出:应用神经科学理论解析患者功能障碍,以姿势控制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为核心,以中枢激活和抑制为基本方法,通过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姿势控制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详情介绍请点击“华西神经康复治疗CPPC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