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理论】躯干的
功能解剖(一)
躯干是连接头部、四肢的重要结构,其功能解剖的研究对于理解整个身体的运动控制和姿势稳定至关重要。通过从神经解剖和神经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躯干在运动中的核心作用。
躯干的作用
1、支撑作用
● 维持身体形态:躯干为头部和四肢提供稳定的支撑,确保身体保持直立姿态。没有稳定的躯干,身体就难以进行正常站立、行走等各种活动。
● 保护内脏器官:躯干内有许多内脏器官,如心脏、肺、肝脏、胃等。坚固的躯干骨性结构为这些器官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2、运动枢纽
躯干是四肢运动的中心,通过脊柱、骨盆等结构将上肢和下肢连接起来,使四肢的运动能够协调一致。例如,在跑步、跳跃等运动中,躯干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对于四肢的发力和动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躯干本身也可以进行多种运动,如弯腰、扭转和屈伸等。
3、能量传递
躯干在进行体力活动时,负责传递力量。力量通常是从下肢通过躯干传递到上肢的。例如,在举重、投掷等运动中,躯干的肌肉需要发力,将下肢产生的力量传递到上肢,以完成动作。此外,躯干肌还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重心来保持平衡。
神经解剖
躯干肌包括膈肌、骨盆、腰、腹部肌肉等,这些肌肉共同作用,维持躯干的稳定性、运动协调及内脏器官的保护。本公众号前期推文已有相关介绍,此次重点分享腹部躯干肌的功能解剖。
1.腹直肌:起于耻骨联合上缘,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主要功能为屈曲脊柱,协助呼吸(尤其是在深呼吸时)。该肌肉由肋间神经(T7-T12)支配。
2.腹横肌:起于胸腰筋膜、第7-12肋内面、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肌束向前内方横行,形成如腰带般环绕在躯干周围,止于腹白线。该肌肉有助于维持腹部压力和稳定脊柱,协助完成排便、分娩、呕吐等生理功能。同样受肋间神经(T7-T12)支配。
3. 腹内、外斜肌:腹外斜肌以锯齿状肌束起自第5-12肋的外侧面,然后向前下方斜行止于腹白线和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腹内斜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向前内上方斜行,止于腹白线和第10-12肋骨下缘。这两种斜肌位于腹直肌的两侧,外斜肌主要负责躯干的侧屈和旋转,内斜肌则协助稳定躯干和呼吸。支配神经:外斜肌由下六对胸神经支配,内斜肌由T7-T12肋间神经支配。
4.多裂肌:是脊柱深层肌肉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位于脊柱两侧,贯穿颈椎、胸椎、腰椎及骶骨,在维持脊柱稳定、控制脊柱运动以及参与姿势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起始于骶骨、横突和椎体,向上经过每一椎骨的棘突止点。肌纤维呈斜向分布,使其能够有效地控制脊柱的旋转和侧弯。
多裂肌的活动
腰部多裂肌收缩的触诊
躯干对运动和姿势控制的影响
躯干控制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平衡、步行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四肢通过肩胛带和骨盆带及相关肌群与躯干连接,躯干功能为上下肢体以及手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必要的姿势及稳定的支点。躯干功能障碍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较为常见,患者在功能活动过程中常出现预期姿势调整能力不足、侧向肌肉活动减少、启动延迟和协同动作缺失等运动控制障碍。在进行随意运动屈曲时,脑卒中患者的活动主要由上躯干完成,伴随轻微的骨盆前倾,而偏瘫侧的躯干肌肉活动幅度明显下降,躯干姿势控制所需的肌肉招募能力降低,部分患者甚至失去了对躯干姿势的预期激活能力。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了患者的整体功能恢复。
总结
综上所述,躯干在维持身体稳定性、协调四肢运动及能量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解剖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脑卒中患者所面临的挑战。躯干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运动能力和平衡,更妨碍日常生活活动的恢复。因此,针对躯干的康复训练是提升患者整体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
【END】
素材来源|CPPC技术团队
文字编辑|马惠
图片、编辑排版|赵敬予 萧楚楚
责任编辑|江汉宏
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技术(Central Pathway & Postural Control,CPPC),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高强教授团队提出:应用神经科学理论解析患者功能障碍,以姿势控制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为核心,以中枢激活和抑制为基本方法,通过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姿势控制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详情介绍请点击“华西神经康复治疗CPPC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