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连接躯干和双下肢,传递和缓冲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两个方向的压力,在维持坐位和站立位姿势的稳定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同时,骨盆与躯干和下肢的连接也使得姿势的异常会传递到相邻结构,造成整个生物力学链的姿势异常。髋与腹股沟区包含骨盆及髋关节临近的结构。准确地触诊髋与腹股沟区的结构是姿势评估技术中重要的部分。本节将介绍髋与腹股沟区的触诊。
外侧股三角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形,而是类似一个箭头,髂前下嵴是其中重要的骨结构,位于箭头处。阔筋膜张肌组成外侧边界,缝匠肌作为内侧边界,外侧股三角没有第三条边,股直肌为三角的底面。
1.缝匠肌
缝匠肌走形斜跨大腿,可使髋做屈曲加外旋的动作。缝匠肌分割两个股三角,组成外侧股三角的内侧边界和内侧股三角的外侧边界。
触诊时,使患者处于仰卧中立位,上肢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可在膝下放置一个滚筒或者枕头,帮助患者放松。嘱患者主动抬起腿并且髋关节外旋,过程中可微屈膝。在主动屈髋加上外旋时,缝匠肌明显突出:近端1/2肌腹可明显识别,远端1/2仅在一些很瘦的患者中可识别。对于脂肪较多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阻力使肌肉更加明显。
2.阔筋膜张肌
阔筋膜张肌为外侧股三角的外侧边界。阔筋膜张肌的起点与缝匠肌起点临近,在缝匠肌起点外侧。阔筋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髋关节屈曲。
触诊时,患者处于仰卧中立位,上肢放松置于身体两侧,可在膝下放置一个滚筒或者枕头,帮助患者放松。嘱患者主动抬起腿,交替做髋关节外旋和内旋,在患者屈腿从外旋变成内旋的时候,阔筋膜张肌变得明显。阔筋膜张肌的前缘很明显,后缘通常隐藏在大腿筋膜里面。由于阔筋膜张肌的起点与缝匠肌起点临近,也可在定位缝匠肌后,在其起点处向外侧触诊,直到触及一软且富有弹性的结构—阔筋膜张肌的前缘。大部分偏瘫患者由于髋关节主动活动受限,常有此肌肉的僵硬和挛缩。在触诊阔筋膜张肌时可关注其肌肉长度及僵硬程度。
3.股直肌和髂前下棘
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在上端交汇,形成“倒V”,构成外侧股三角的顶端。顶端位于髂前下棘的下方。股直肌构成这个不完整三角形的底。
触诊时,患者仰卧位,双手放松于两侧,治疗师被动屈曲患者的髋关节,小腿处于水平位。嘱患者完全放松,治疗师使用另一只手大拇指横向触诊三角顶点深处的组织,施加适当压力,定位股直肌肌腱。股直肌肌腱在触诊时,相对于周围组织更加坚硬。此时,嘱患者做小范围屈伸膝关节,就像向天花板踢球的动作,肌肉收缩后可更好定位肌腱。股直肌深入缝匠肌下部,附着于髂前下棘,位于髂前上棘内侧远端约4cm。定位股直肌肌腱后,顺着肌腱向上触诊,直至触及一骨性结构—髂前下棘。股直肌为跨双关节肌肉,其收缩和放松对髋关节及膝关节控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坐站转移及步行活动中[1]。
素材来源|CPPC技术团队
文字编辑|桂尘璠
图片、编辑排版|赵敬予、陈耀泉
责任编辑|江汉宏
中枢传导通路与姿势控制技术(Central Pathway & Postural Control,CPPC),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高强教授团队提出:应用神经科学理论解析患者功能障碍,以姿势控制的中枢神经传导通路内在机制与外在表现为核心,以中枢激活和抑制为基本方法,通过康复训练和神经调控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姿势控制为中心的康复治疗技术。详情介绍请点击“华西神经康复治疗CPPC技术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