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T.01
个人简介
杨金翰,汉族,共青团员,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4级博士生,本硕就读于武汉大学,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从事诗歌理论研究。
研究成果见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CSSCI)《艺术广角》《大众文艺》《西部文艺研究》等;书评、诗评、艺术评论见于《文学天地》《创作》《中国文艺家》《北京文艺观察》《长江丛刊》等;诗歌作品见于《诗刊》《当代》《诗潮》《江南诗》《中华文学》《河南诗人》《辽宁诗人》《辽河》《今古传奇》等,入选《珞珈诗派》《珞珈诗情》等选本。个人作品集《近视》出版于长江文艺出版社。
曾获2023-2024年度国家级奖学金;第三十四届“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奖项,入围第三十七届樱花诗赛终审名单;校级话剧多次获奖。
此外,有话剧、相声、书画等方面的经验并取得相关奖项。
在诗歌的世界里,杨金翰如同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深入探索语言与情感的交织。他认为,诗歌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生活的真实映射。通过细致的描绘,他捕捉到每一个字句中的微妙情感,展现出生活的复杂与美好。正是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中,他的创作得以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PART.02
吟咏诗篇 近观远读
当被问及对诗歌的看法有什么能够与同学们分享时,杨金翰提出了“近观”和“远读”两种阅读方式,强调诗歌不仅存在于遥远的文学世界中,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从生活中细读文本,理解其深层意义。
在“近观”中,杨金翰说,第一层含义是诗歌的普遍性,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诗人,诗歌的灵感和创作并不局限于特定的群体或背景;第二层是对文本的细读,强调新批评的细致分析,要求读者关注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象,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意义和情感;第三层则是将诗歌放入更广泛的人生经验中,理解其社会和文化背景。他提到,细读的过程需要关注文本本身,而不仅仅依赖于二手的批评术语,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在谈到“远读”时,杨金翰强调运用个人的文学知识和经验,去探索更大的现实经验体,尤其是虚无背后的可能性。他认为,远读不仅是对文学的宏观理解,也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能够帮助读者在语言库中随时调取互文的文学资源。他提到,远读的能力使得读者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找到共鸣,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多重意义。
PART.03
求索学问 实践为先
杨金翰还分享了他对学术研究的看法,认为科研需要“劲头”和“尽头”,即强大的意志和对限制的认识。他提到,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必须走出校园,融入更广阔的生活经验中。他今年夏天参加三沙的诗歌夏令营,写下了关于青春和海洋的诗歌,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杨金翰提到,尽管他是北方人,在辽宁的海湾长大,习惯于坐海船,但在最南端的深海地区坐小船时,仍然感到眩晕。他思考到,这种眩晕正是克尔凯郭尔所说的自由的眩晕,既是忧郁,也是自由的象征。他认为,做学术也是一种从“操心”到“自由的眩晕”的过程。
祖国最南端,鲣鸟漫游,阳光普照,远海是和近海不一样的世界,有不一样的深度,对应不一样的颜色。期待我们通过近视和远读,找到属于自己的海,在“浪潮形式”背后,“心中存有巨大的幸福”,找到生命铅青的底色,多好啊,幸有文学,能将“自身内部的黑暗”照亮。
PART.04
情感交织 诗意升华
在谈到个人特质时,杨金翰自认是INFP类型,敏感而包容。他认为这种性格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能够深入人心,感受到细腻的情感和生活中的微小变化。尽管在社交场合中,他常常感到不安,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流时,可能会有一定的社交恐惧,但当他站在舞台上,面对众多观众时,反而能够释放出一种强烈的表现欲,仿佛在那一刻找到了自我。
杨金翰强调,INFP的特质使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情感的细节,比如看到孤雁南飞时的忧伤,或是红叶飘零时的惆怅。这种感性使他能够在诗歌中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但同时也让他面临着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媚俗的危险”,即过于依赖情感而失去深度。他意识到,诗歌创作需要克制情感,正如艾略特所说,诗歌应当是对情感的理性把握。
此外,杨金翰提到自己的包容性,这种性格使他能够欣赏各种风格的诗歌和文学作品,尽管他可能对某些作品有个人的喜好和厌恶。他能够理解并肯定那些他不喜欢的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种包容性也体现在他对不同文学流派的接纳上。然而,这种包容性有时也会导致他在创作中缺乏明确的方向,甚至在模仿他人风格的过程中迷失自我。
作为天秤座的他,常常在优点和缺点之间摇摆不定,包容性与反噬性相互交织。这种矛盾的特质在他的文学写作和批评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与他人互动时,可能会因为过于包容而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导致在文学批评中面临人情的困扰。
尽管如此,杨金翰认为这种优缺点的交织也为他的创作带来了灵感的火花。他称之为“包孕性的瞬间”,在这些时刻,他能够突破自我,创作出更具深度和情感的作品。他的成长和探索过程,正是对INFP特质的不断理解与调和,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创作风格。
PART.05
学长寄语
最后,杨金翰引用普鲁斯特的话,“对于作家来说,理智活动在后。凡不是我们被迫用自己的努力去解释与阐明的事物,凡是早已经解释明白的事物,都不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从自身内部黑暗之中取得的,而不为别人所知道的事物,才是真正来自我们自己的。当艺术确切地改写生活时,一种诗意的气氛就笼罩着我们内心所企求的真理,这是一种美妙的神秘”。
杨金翰以此鼓励热爱创作的同学们关注内心的真实体验,强调真正的艺术源于个人的深刻理解和生活的改写。他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共享这种美妙的神秘,勇敢探索自己的创作之路。
来源:文学院研究生会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