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武汉大学始终秉持尊师重教的传统,130余载,硕学鸿儒深耕杏坛,以智慧之光点亮求知心灵,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2010年起,秉持“学生提名、学生评选、学生颁奖”的原则,我校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今年评选出的10位新晋好导师,他们师者匠心,遍植桃李满天下;他们春风化雨,授业之恩润九州。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精彩的育人故事吧!
///
导师介绍
侯浩波,男,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杰出学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武汉大学(肇庆)粤港澳环境技术研究院院长、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等职务。长期从事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在固废基环境材料开发、尾矿固结充填、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成就突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以主编/副主编出版专著、教材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制订国家级、省部级工法、技术规范、产品行业标准等12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科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十余项重要奖项。
01
心系青山绿水间
点泥成金焕新颜
留住满目青翠,守护一方水土,这是侯浩波教授从业四十余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与梦想。他带领着技术团队,潜心研究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致力于将其“变废为宝”,为固废基环境材料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坚定学术初心,勇当“固废先锋”。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还在“沉寂”之时,侯浩波老师就在恩师袁润章教授的指引下,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条冷门科研路。还是研究生的他,看到了毫不起眼的固废“垃圾”蕴藏的转化潜力,坚信这是一处未经发掘的“宝藏”。因此,他甘愿在这条人迹罕至的科研旷野上做一位“先行者”,为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发光发热。经过不懈探索,他发明出低钙活化超稳材料,首创了细粒固废化学固结新技术,颠覆了重金属晶格固化技术,为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克服艰难险阻,潜心技术攻坚。侯老师的科研经历可谓一路披荆斩棘,但他始终奋勇前行,不渝科研志趣,不畏条件艰苦,不惧环境简陋,不改奋发之风。初次参与燃煤电厂的固废领域重大项目研究,他对别人避之不及的粉煤灰“爱不释手”,分析遍全国所有种类粉煤灰的化学组成;囿于基础条件匮乏、科研设备短缺的时代难题,他不辞辛苦亲自向实验室运送设备;为了深入研究固废的价值,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了“垃圾堆”。多年来,侯老师始终奋发耕耘,或是深入一线实践,在远离繁华的地方丈量华夏万里;或是埋头实验室中,辗转会议之间,在学术前沿持续贡献力量。克服重重困难的动力源自一种坚持。“我一直要求自己只要在岗一天,就绝不能混日子”,助力绿水青山和美好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他的毕生理想。
担当时代使命,科研服务社会。侯老师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将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让科研成果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他带领团队在湖北、广东等地开展的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如肇庆高新区的独水河整治工程,推动了当地的无废城市建设和环保产业发展,展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担当。侯老师还通过建立研究院、孵化科技公司等创新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侯老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以科研的力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02
科研育人三十载
言传身教立学风
“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维以致远。”从业40余年,担任研究生导师近30年,先后指导过160多名学生……侯浩波老师以严谨治学之风为学生授业解惑,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用自己敬业务实的科研态度切实影响着每一位学子,为环境工程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立足学术交流,激发科研热忱。以自己的科研经历为鉴,侯老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学生唯有对研究方向有热情,方能迸发出更多探索的求知欲。他通常会给学生提供大方向上的多元选择,任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去选择扎根的土壤。而在具体的专业知识学习上,侯老师绝不放任学生自由“躺平”。他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在我这里,几年的光阴,肯定不能让他们碌碌无为地离开。”在侯老师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教学理念熏陶下,他带领的学生研究团队呈现出一种既严谨务实又充满活力的浓厚学术氛围,如同春风吹拂下的竹林,既有节节高的坚韧,也有随风摇曳的活力。
侯老师对于学术讨论的热爱几乎感染了每一位学生,他常常在办公室的会议桌上与学生们展开深入探讨,在其中引导讨论的方向,鼓励成员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项目的细节难题,还是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都能成为我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这种开放、鼓励交流的环境,让学生们的科研热情持续高涨。
丰富实践手段,拓宽学术视野。侯老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多环节的教育引导,以实践导向,通过动手实验、科研项目、学术会议等方法鼓励学生不断拓展思维方式、提升技能水平,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价值。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团队深入到固废处理现场、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等一线进行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他的一位学生坦言,“在参与侯老师主导的科研项目过程中,我获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成长。”这些全面而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方法不仅帮助学生们提升专业技能、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创新灵感,更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
03
殷殷嘱托怀家国
薪火相传情弥深
侯老师心有大我,在躬身为国家奋斗之余,也不忘培养学生至诚报国之志,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情怀传承下去,是立德树人的典范。
播种青年理想,担当时代大任。作为导师,侯浩波老师对学生们寄予厚望,不仅希望他们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更期待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我希望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侯老师都希望他们能够心怀家国,关注环境问题,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春风化雨无声,师生情谊暖心。侯老师始终对学生敞开心扉,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是学术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烦恼,他都欢迎学生随时找他沟通;通过定期组织组会,与学生们进行深度交流,侯老师能够贴心地体察到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心理健康状态,以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侯老师关怀备至的带领下,整个师门关系非常亲密,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在这样的团队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成长,更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和支持。”
写在最后
提灯引路,以明后人之志;躬耕教坛,为国为民育新人。侯浩波老师践行初心,以身作则,以科研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倾注了多年心血,是一位学高身正的好导师!
来源:武汉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协会
武汉大学研究生会联络部
编辑丨吕明峻
责编丨窦润沁
审核丨伍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