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为什么这么难?
文摘
2024-12-26 23:36
山西
中医的衰落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外因就是西医集团对中医的打压,内因则是我们自己对中医的管理不善。在这里,外因只是中医衰落的条件,而管理不善则是中医衰落的内因。
中医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它告诉我们,一切疾病的原因都是身体的一把手不知道知人善任,瞎管理,造成了人体的管理混乱,给了局部细胞病变的机会。
看看我们管理中医的一把手就知道了,他们不是被西化的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就是西医集团派下来的,真正懂中医的几乎没有。一把手都不懂中医,又怎么可能制定出适合中医发展的政策来呢?没有好的环境,中医人才怎么可能脱颖而出呢?而没有了人才,中医靠什么发展呢?
虽然说国家振兴中医的决心不改,但是,中医发展靠人才,而在这样一个中医劣胜优汰的环境下,人才竞争不出来,让一批庸医来振兴中医,那不是很可笑吗?
首先就是中医的优胜劣汰制度。中医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几千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评价中医水平的唯一标准就是疗效,因为中医治疗是个性化的,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因此,用带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对中医优胜劣汰,带来的就是中医的劣胜优汰。还有中医的晋级标准,竟然是迎合西方科学的论文,它和中医水平高低没有一点关系。看看中医管理部门,中医研究院,中医药大学,中医院就知道了,真正能治病,而且水平不错的寥寥无几,连病都不会治,又怎么可能推动中医的发展呢?
其次就是执业医师证制度。中医不是学出来的,而是从大量临床中成长起来的,如果在拿证之前不让临床,就白白耽误了中医学子学中医的几年时光。古人跟师学习,很多三年就可以独立行医,而且是全手段治疗。可现在呢?中医学子学了五年,毕业后绝大多数连一个简单的方子都开不出来,即使再上了硕士、博士,真正水平不错的也没有几个,而且他们几乎都是专科。
其三就是将师承和自学成才的中医排除在中医队伍之外。中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不少大医都是自学成才的,如扁鹊、张仲景,如果历史上缺了他们,中医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况且,历史上的绝大多数中医都是师承来的,这也是中医成才的最重要途径,现在主流的中医水平太差,师承与自学成才的中医又不让合法行医,这不是要置中医于死地吗?
其四就是中医的行医形式,历史上的中医绝大多数都是个体,因为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只有个体才能够实现中医的简便效廉,一旦医院化,就大大提高了中医的治疗成本,使中医的优势丧失,进而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全面落败。可现在我们将发展中医的重点放到了中医院上,这不是很可笑吗?
其五就是中医的研究,古代中医的进步依赖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百家就是就是各民间中医学派,可现在不让民间中医自由行医,百家只剩下了一家——学院派中医垄断中医学术,这让中医发展的动顿失。可以这样说,解放后中医几乎就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其六就是中医的传承,现在中医水平为什么普遍都比较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没了,大量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失传了,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不让民间中医自由行医,因为大量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都在民间各中医学派手里,而不在中医药大学那标准化的教材当中。这就逼着积累在民间中医手中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绝技只能随着他们老去被带进了棺材。
其七就是中医的培养模式,历史上的中医主要方法就是师承,可现在却学西医搞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学,标准化的学习能够成为治疗个性化疾病的病人吗?现在的主流中医,思维西化严重,往往只知道病药机械对应,却不知道中医几乎是一人一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其八就是中医领导人的选择,一把手是中医振兴的关键,因为他是政策的制定者,是人才能不能竞争出来的关键。可现在呢?中医领导人没有几个懂中医的,让他们治治病就知道了,一个连病都治不好的人能够当好中医领导人吗?不可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目前的情况下,中医振兴没有门路。因为一系列政策都是劣胜优汰的政策,真正的人才根本竞争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谈中医振兴,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点希望都没有。
当然,中医讲阳极必阴,阴极必阳,物极必反,中医彻底走向衰落之时,就是中医振兴之始。因为只要中医接近了灭亡,才能够痛定思痛,把中医懂中医的人优选上来,那时,中医发展才能够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