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想要真正的健康,不是单纯依靠锻炼和饮食就能改善的。身体只是一个人的外化显象,实际上跟“身、心、意”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
《黄帝内经》有言: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黄帝接着问:什么是神不使呢?
岐伯回答:“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往往心比较乱。吃药时,天天想着啥时间好啊,今天比昨天怎样啊,是否这个药不适合我呀,是否换个医生啊?
还有的病人自己去住院的,已经心脏病了,还天天自己算计花多少钱,这个该花那个不该花的。病了还什么都放不下。
等等……这些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治疗。应该怎样呢?既然选择了一个医生拿到药,就要吃一个阶段,吃完药该干啥干啥,不要满脑子就那一件事,分散注意力,因为疾病的恢复不以你的重视而改变。一段时间后,哎,好多了!这多好啊。
每次病人问诊的时候,中医师都要问他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这个时候,人体本身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佛法里叫“正行”、“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