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思想为基础,对公卫发展的思考

文摘   2024-12-27 10:20   山西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近年来,预防医学在欧美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认为过去西方医学过于注重对于疾病的改善调理,忽视了对于疾病的预防,导致现今医疗费用的疯狂飙涨,成为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目前欧美医学界有逐渐重视预防医学的趋势,希望能够通过预防医学的广泛普及,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生,进而减少社会医疗成本。

在预防性医学现在在美国仍然只是口头上讲得多,但实际上却不甚普及,主要原因在于,西方的医学体系仍然是以强调疾病的改善调理为主,要想由此转变到重视预防医学的地步,还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从范围上来讲,西医的预防医学主要以防病为主, 而中医的预防是归于中医养生学中,不仅仅是防病,还包括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增强智力、调适心理、美容养颜,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能力等功能。其关注的范畴和目标远比现代的预防医学更广。

从公共卫生的视角看,中医天然就是医防一体的;并且疾病发作时正是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机,由临床医生直接给予指导,病人的依从性也会更高。换句话说,面向更广大的群体,提供包括疾病预警和临床治疗在内的可获得的适宜解决方案,这是中医所能发挥的更大的价值。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所谓“上工治未病”的说法,意思是指真正高明的医师,在疾病还没有真正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将其改善调理好了。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医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视,三年新冠疫情,更是凸显了中医的这种价值。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多种慢性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个体化诊疗

中医强调一人一方,而不是千人一方。中医的个体化诊疗理念与西医完全不同,这也是中医擅长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的金钥匙。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情绪和心理、不同的脏腑旺衰程度、不同的经络敏感度,那么,每个病人的用方用药自然应该是各有差异的。在这方面,针灸有着天然的优势。针灸临床不但重视治疗方法的个体化,亦更重视刺激强度的个体化。诊察经络,观察邪正胜衰

对症用方

中医诊治疾病时,先要望、闻、问、切,以观察病人的健康状态,从而做出个体化的诊断。在这方面,中医讲究“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即不必过于关注病人所患的是何种西医的病名,而是对证用方,使方证相应。

按西医的疾病分类来看,疾病种类有上万种之多,显然,如果一病一方,每个中医人都要记住上万首处方,这简单是不可能的。但中医并不拘泥于病名,只需要辨识出证候即可。而证候是有限的。比如,六经辨证只分六种,八纲辨证只分八种,脏腑辨证也不过是五脏六腑各有阴阳气血的寒热虚实而已。总之,中医所能辨出的证候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不过数十种而已。

早期诊治

任何一种慢性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都有一个开始。建议在疾病的早期就及时选择中医。好处是可以花更小的代价,用最短的时间来控制住病情,从而为病人节省大量的治病费用,也可以更高效率地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

从临床来观察,每个慢性疾病都有其相应的早期发病规律。中医可针对不同慢性疾病而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这样最能提高治病疗效。比如慢性鼻炎,虽然其病程较长,但如果能在早期积极选择中医,即能迅速缓解病情,进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而越是拖延下去,病情也越是缠绵,病人也会遭受更多的痛苦。再如,癌症也属于慢性疾病的范畴。在癌症早期当及时选择中医,此时正气尚未完全变虚,病邪也未深陷且胶滞,即当及时祛邪,邪退则正安。

治未病

中医强调防患于未然,即“治未病”。“治未病”思想一直以来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这种理念主要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变的含义。“治未病”思想对于防治多种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意义。不同疾病会有不同的病因,若能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针对某些病因病症,可以做到未病先防,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






我认为,今时要想发挥公共卫生预防方面的优势,就一定要继续大力推广中医治疗思想。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预防大于治疗”。这一观点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深化,并在实践中被无数次验证。通过探索这一传统智慧的根源,我们不仅能理解预防的重要性,还能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现代预防提供启示。

我相信,这是一个趋势。未来的医学也必然会在个体化和精准化上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并能更在程度地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




自律互助联盟 ZY
发现名医,服务民医,推动中医药文化复兴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