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主席的人民健康观
毛主席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心头,他深知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战争年代,毛主席就强调要关心战士们的身体健康,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医疗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更是将医疗卫生工作提升到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提出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四大卫生工作方针。
面向工农兵。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观念,这是毛泽东卫生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思想贯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阶段对卫生工作的指示和要求之中,坚定了卫生事业的服务方向,体现了医疗卫生的根本性质和任务。
预防为主。确立了卫生工作方针。要求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不但要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治好病,而且发动群众主动地与疾病作斗争”这种主动的斗争就是预防,治疗与预防兼顾,从而真正掌握卫生工作的主动权。
团结中西医。明确了卫生工作依靠力量。“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也是处理中西医关系的总的抓手;建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医疗队伍,形成我国卫生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体现了卫生工作方法。健康是个人能量的来源,也是社会发展最大的动力。有了越来越健康的人民,就会有越来越健康的中国。
这四大方针,如日月新天,万丈光芒,照亮中国人,昂首阔步在康庄坦途,满怀豪情在正道沧桑,自信自强在崛起之路,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二、赤脚医生的诞生与成长
赤脚医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没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但凭借着对人民健康的无限忠诚和刻苦自学,逐渐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医疗骨干。赤脚医生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农村缺医少药的困境,为广大农民送去了健康的希望。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中说:“1965年,中国有140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了75%。”
毛主席听完这个报告后说:“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这就是毛主席要求重点关注农村医疗的“六·二六”指示。
在毛主席发出指示后,1965年8月,卫生部邀请了一批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座谈,他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在农村,伤风感冒、沙眼和肠道疾病、疖子、脓肿和小外伤等容易预防治疗的常见疾病,占发病率的80%以上,真正的急重病症并不多,农民迫切需要简便、有效、不误工、少花钱等简易治疗方法替他们治病。当时,一位叫程震山的老医生说,我们应该把祖国医学宝库里的经济简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及时收集,加以整理,推广应用。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赤脚医生的叫法,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1965年夏,这个公社开始办医学速成培训班,学期4个月,学的是一般的医学常识,及对常见病的简单治疗方法。绝大部分学员都是贫下中农子弟,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学员学成后,便回公社当卫生员。
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高级官员到中国农村实地考察,把中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1981年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护理,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水平提供了样板。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世界上22%人口的卫生保健问题。中国独特的医疗卫生体系创建,深刻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医疗改革,启发那些改革者们发展适合自己的医疗卫生制度。
三、毛主席对赤脚医生的关怀与支持
毛主席对赤脚医生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称赞赤脚医生是“人民的好医生”,并多次接见赤脚医生代表,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在毛主席的关怀和支持下,赤脚医生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的医疗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毛主席看了《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后,特地在他阅读过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四、赤脚医生的感人事迹
在广大农村地区,赤脚医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跋山涉水为群众送医送药;他们不计报酬,日夜兼程救治伤病员;他们无私奉献,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从1974年6月26日发行邮票内容我们就可以清楚了解赤脚医生的无私奉献。
《赤脚医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纪念毛泽东“6.26”指示发表9周年而于1974年6月26日发行的编号邮票,志号为编82-85。
《赤脚医生》全套4枚,编82-85分别展示了赤脚医生为一群儿童打预防针、夜晚顶风冒雨涉水前去为病人看病、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为劳动中突然发病的农民诊治的画面。这四幅画面生动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性质、特点和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
五、赤脚医生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
赤脚医生作为中国卫生史上的一段独特记忆,他们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他们不仅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后来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经验。如今,虽然赤脚医生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他们所体现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继续前行。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从消灭传染病、寄生虫病到攻坚慢性病和癌症,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几十年来,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强领导下,立柱架梁的民生举措相继实施,让古老的中医药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不断加固疾病预防控制防线,让许多传染性疾病彻底成为历史名词,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不断增强。
建党百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的沧桑巨变。以新中国成立70年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这3个国际通行的居民健康衡量指标的巨大变化,见证了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卫生健康事业波澜壮阔的历程。
六、结语:传承赤脚医生精神,共筑健康中国梦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赤脚医生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赤脚医生的奉献精神,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共筑健康中国梦!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和他的赤脚医生战士们!!!
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