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考研考博关键词:有意味的形式

文摘   2024-10-14 18:01   福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批评家C.贝尔和R.弗莱[注]。

贝尔在1913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认为“存在一种由视觉艺术作品所唤起的独特情感……如果找到唤起这种情感的所有对象的共同的或独特的属性……也就发现了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即将艺术作品与其他对象区分开来的那种属性”。这种独特情感,与艺术家的直觉和本能以及艺术家的观察和表达有关,它只能由艺术作品唤起,与生活情感不同,“多数人在禽鸟、鲜花以及蝴蝶的翅膀上所感受到的情感,与他们在绘画、陶瓷、庙宇以及雕塑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极为不同”。贝尔进一步指出唤起这种独特感情的艺术品的“共同的或独特的属性”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即“在每件作品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关系,激发了我们的审美情感。我把线条和颜色的这些组合和关系,以及这些在审美上打动人的形式称作‘有意味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视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共性”。在贝尔看来,“有意味的形式”是纯粹的形式,超脱生活的厉害关系,它不具有描述性,不是对信息和观念的传达,不是手段而是对象,是目的,它唤起审美情感。在艺术家“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刻,他不是把对象看作裹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的手段,而是把它看作纯粹的形式。他是在纯粹的形式中感受到被激发的情感的,或者说,他总是通过纯粹的形式来感受到这种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是简洁的,“没有简洁,艺术就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形式’从无意味的形式之中解放出来”。“有意味的形式”是对终极实在的揭示,“我们不是在认识它的偶然的、有限的价值,而是认识其本质性的现实,认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神性,认识个体的一般性,认识无所不在的韵律”。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表达审美情感,观众又从艺术品的形式中感受到审美情感,“有意味的形式”是沟通艺术家与观众的载体与媒介。

弗莱提出“双重生活”的概念,将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做区分,并认为现实生活唤起道德情感,想象生活唤起审美情感,“艺术是想象生活的表现”,“对于某一对象中的有目的的秩序与变化的知觉,是我们产生一种情感,我们借说这对象是美的来表达这种情感”。贝尔与弗莱共同提出了形式主义的艺术本质观,推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


贝尔认为在所有艺术形式之中存在一种审美的本质属性,它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由此,贝尔建立了自己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观点,艺术之美在形式,与其他一切因素没有直接关系;凡当一种美与形式无关,便不是艺术美,不在贝尔讨论的范围内。这种形式的主要功能就是唤起欣赏者的情感,其中的“意味”只有优秀的艺术家能够领会,只有敏锐的艺术批评家能够评价出来。以这一形式为标准,贝尔否定了哥特艺术、浪漫主义等艺术,认为它们不具有意味,而原始艺术、印象派绘画都具有意味。这种理论以否定性方式指出,排除现实,排除艺术品的一切背景知识和外部因素之外所剩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也即艺术品自身建构艺术所用的各种形式,这种形式甚至超越外在形式,它是永恒独立的内在秩序,如同柏拉图的理念。

舞蹈学术志
发展舞蹈艺术 发明舞蹈学术 发扬舞蹈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