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省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总面积达14.0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为6121万人。2023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050.6亿元。
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沿江通海,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
安徽省总计下辖了16个地级市,分别是:合肥市、马鞍山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亳州市、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宣城市、黄山市。
在元朝之前,我国历代王朝普遍实行州县两级区划。但1279年,随着元朝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唐宋时期的州县两级区划已无法满足管理需求。
为了加强地方管理,元朝在借鉴金国行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推出了行省制度。全国被划分为辽阳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等十个行省。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元朝行省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作为凤阳人,朱元璋在凤阳设立了中都。
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形成了南北直隶与13个省的区划格局。南直隶涵盖现在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北直隶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17世纪中期,清朝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消灭了南明势力和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确立了统治地位。
清朝建都北京后,将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南直隶与清朝关系不大,而盛京才是清朝的发祥地。
随着南直隶地位的降低,它被改称为江南省。江南省人口稠密、经济繁荣、水系发达,管理难度大。
康熙帝在位第六年,撤销了江南省,设立了安徽省和江苏省。江苏省的省会设在江宁府,即现在的南京市;安徽省的省会设在安庆府,即现在的安庆市。
当时,安徽省下辖8个府、5个直隶州,包括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颖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广德州。
徽州府下辖6个县,分别是歙县、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绩溪县、祁门县。
在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曾国藩为阻止太平军进入江西,曾在徽州府部署大量湘军进行阻击。同时,从江西北部进入安徽,必须途经婺源县、祁门县等地。
1912年,清朝结束,我国进入军阀混战的混乱时期。军阀混战严重破坏了各地经济。
1934年,为满足防御部署,当时的政权将安徽省的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管理。皖南地区人杰地灵,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婺源县划归江西省的决定,遭到了皖南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
不过,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关于婺源县的归属问题被暂时搁置。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以后,皖南各界再次要求把婺源县还给安徽省。
最终,1947年,当时的政权把婺源县重新划入了安徽省管理。从当时的区划格局来说,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区划。
不过,这样的区划格局仅仅维持了2年。1949年,在三大战役以后,全国解放的步伐大大加快。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安徽省被分为了皖北行署区、皖南行署区。
1949年5月,为了稳定格局秩序、加强对皖南、赣北地区的管理。婺源县被第二次划入江西省,先后隶属于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60年代后期,全国所有的专区更名为地区以后,上饶专区更名为上饶地区。
70年代末,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为满足这一发展的需求,众多省份下辖地区纷纷升级为地级市。
上饶地区便是其中之一,其经济迅猛发展。2000年,上饶地区正式撤销,并成立了上饶地级市。至今,婺源县依旧归属江西省上饶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