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处我国沿海中部,长江、淮河下游,总面积10.72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16.9%,常住人口达8526万人。
江苏省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地区。实体经济强,城市群发达。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128222.2亿元。
从GDP总量来说,江苏省甚至超过了世界上的部分中等发达国家,例如韩国。江苏省总计下辖了13个地级市,俗称为“十三太保。”分别是: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淮安市、徐州市、宿迁市、连云港市。
在我国古代,安徽与江苏地区曾属同一版图,边界模糊。在此之前,各朝代普遍实行州县二级的行政区划。但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其广阔的疆域使得唐宋时期的州县制不再适用。
为了有效管理,元朝在继承金国尚书台制度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并完善了行省制度。全国被划分为十个行省,如辽阳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等。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在继承元朝行省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作为凤阳人,朱元璋在凤阳设立中都。
由于明朝设有南北两个都城,所以形成了南北直隶与十三省的区划体系。南直隶涵盖现今的江苏、安徽、上海等地,而北直隶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17世纪中期,清朝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逐步消除了南明势力及各地的农民起义军,确立了其统治地位。
定都北京的清朝将北直隶更名为直隶省,清朝与南直隶关系不大,盛京才是其龙兴之地。南直隶的地位迅速下滑,最终被更名为江南省。江南省因人口众多、经济繁荣、水网纵横,管理难度较大。
考虑到各种实际需求,康熙帝在位第六年,撤销了江南省,设立了安徽省和江苏省。江苏省的省会设在江宁府,即今天的南京市;安徽省的省会设在安庆府,即现在的安庆市。
清朝统治期间,江苏省下辖8个府、3个直隶州和1个直隶厅,包括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府、太仓州、海州、通州和海门厅。
当时,萧县、砀山县隶属于徐州府,江浦县则隶属于江宁府。安徽省划分为8个府和5个直隶州,包括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颖州府、六安州、泗洲、和州、滁州和广德州。
1912年,清朝统治结束,我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三大战役结束后,我国淮河以北地区解放,淮河以南地区陆续解放。江苏省、安徽省地域从淮河延伸至长江流域。为管理各地区,我国设立了苏北、苏南、皖北、皖南四个行署区。
行署区为建国初期临时性区划,对应各省份,下辖多个专区。1949年,为管理需要,萧县、砀山县划归皖北行署区宿县专区,江浦县划归皖北行署区滁县专区。
1953年,鉴于复杂的区划不利于经济建设,皖和皖南行署区被撤销,重新合并为安徽省;苏北和苏南行署区亦然,合并为江苏省。随后,安徽省将萧县、砀山县、江浦县归还江苏省,这些地区归徐州专区管辖,但这种区划仅维持了两年。
1955年,治理洪泽湖成为当务之急。洪泽湖西侧属安徽省,东侧属江苏省。因分属不同省份,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车辆、器械等需分别调度。为有效治理洪泽湖,安徽省的盱眙县、泗洪县划归江苏省管理,安徽省因此损失了两个县。为补偿安徽省的损失,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江苏省西北部的萧县和砀山县,在第二次行政区划调整中,被纳入安徽省管理。如今,这两个县隶属于宿州市。原本属于徐州的它们,此次划入安徽省后,徐州西部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缺口。
由于距离宿州城区较远,砀山县和萧县居民更倾向于前往徐州办事和工作。特别是萧县,与徐州城区仅半小时车程,居民们对此调侃道:“若萧县仍属徐州,说不定现在已有地铁了。”在徐州市的发展规划中,萧县和砀山县被视为徐州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