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第二组蓝字,关注成纪广林
成纪广林,讲述古成纪秦安的历史文化
文/李缠兵 李雁彬
安维峻(1854—1925年),字小陆,号晓峰,晚号槃阿道人,甘肃秦安县西川镇神明川人,清代著名谏官。光绪六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安维峻因此上疏声震京都,却因言获罪,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效力。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冬,46岁的安维峻结束了5年的流放生涯,遇赦召还。次年3月,他回到了秦安。作为清廷忠臣的安维峻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报负,失望归来后,隐居老家柏崖,自号槃阿道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退隐柏崖
早在流放张家口期间,他就特意写信嘱咐兄弟子侄,在村里背山面水的二级台阶上,为他建一处山庄,并嘱咐在庄前广植柏树。安维峻因何对柏树情有独钟?因为旧时御史府中多植柏树,而朝廷禁省统称台阁,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安维峻“志在立言”,热爱“言官”这个职业,他在《复夏涤庵同年书》中写道:“私念处此浊世,无可行吾之志,惟有建言一途尚可自靖献耳,是以应考试御史。”安维峻最终如愿以偿,在台谏任职的短短14个月内,向光绪皇帝上疏64道,敢于直言,有“殿上苍鹰之目”的美誉。虽遭谪戍,但他爱国之心并未泯灭。这片满植柏树的弹丸之地,寄托着“陇上铁汉”安维峻一生的忧国情怀与梦想。“槃阿”为柏树的雅称,出自《诗·卫风风·考槃》:“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寐寤歌,永矢弗过。”柏树的坚贞高洁象征着安维峻对国家民族誓死不渝的忠诚和对疾恶如仇鲠直无畏的性格。
故乡温热的黄土和满坡的苍苍翠柏使他饱经风霜忧患的心灵得到慰藉,于是他托物言志,奋笔作《咏柏》诗一首:
柏崖多柏郁苍苍,宜我翠柏名山房。
老干不须饶雨露,小株亦自耐风霜。
托根到地一何稳,傲骨撑天久弥香。
叶可巢莺荫清昼,枝如栖凤鸣朝阳。
尽容高士胸襟豁,要见先人手泽长。
陶令归来种五柳,何如逸叟此书堂。
归里之后他索性以柏崖自号,并将其居所取名为柏崖山庄。安维峻生平好友王新桢在写于癸亥(1923年)十一月的《致安晓峰》中言:“藉悉家住西山麓,有柏近百株,号‘柏崖’,题曰‘槃阿’示永矢弗过之意,故亦号‘槃阿道人’。于乎!何其高也!”任承允在《安公晓峰墓志铭》说:“公晚年营别墅于郊外,背山面水,挈眷为遯,栖耕钓之所,遂以‘柏崖’自号。”另外,年过七旬的神明川村人乔德祥先生回忆说,以前柏崖山庄脚下有一牌坊,上有“柏崖主人题”。民国时,“柏崖耸翠”为秦安八景之一,时任秦安县长叶逸凡作诗曾作诗吟咏柏崖胜景:
峭壁嵌村落,离离古柏香。
抱峰秋合掌,遮径日流肪。
溜雨枝逾茂,凝霜节已彰。
郁葱山石上,风骨最昂藏。(之一)
一径辟藤萝,森森入望多。
苍苔缘磴道,翠盖障山阿。
树色笼深黛,山容舒画蛾。
采薇人不见,对酒意如何?(之二)
可惜胜景不常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近百株柏树被砍伐,山庄亦被拆除。
晚年忧劳
生活仍然在继续,归隐故里的安维峻无法完全不问世事。1900年庚子之变,听到京师被八国联军占据,西太后慈禧逃至西安后,他忧心如焚,数日废寝忘食,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为担忧。1903年,年仅34岁的爱妻雷金娥也因病辞世,生活愈加困顿。雷金娥是安维峻的第二任夫人,伏羌(今甘谷)人,秉性善良贤淑,聪慧明理,深得安维峻爱恋,在他流放军台期间,同甘苦共患难,勤俭持家,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安维峻痛失爱妻,伤感不已,思念深切,为之作挽诗百首,名为《沆瀣集》,后收入《望云山房诗集》三卷。
安维峻家中人口众多,为了弥补拮据的生活,他于1904年应邀请前去陇西南安书院做主讲。次年,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年已53岁的安维峻决定辞馆归里。回到家乡神明川村后,在本村关帝庙开办私塾,课读子侄,并招收附近村庄的好学之子入学读书,为家乡培育出一批读书种子。安维峻将他开办私塾的起名为“逸圃”,神明川村至今保存着这块他亲笔题写的匾额。(未完待续)